台湾问题的历史经纬和事实(全文8432字)

台湾问题的历史经纬和事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如***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强调的“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两岸青年要勇担重任、团结友爱、携手打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关注关心、积极投身新时代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是每个党员青年心怀国之大者、涵养爱国情怀的应有之义。今天我们从了解台湾问题的历史经纬和事实做起,砥砺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初心使命,立志做伟大时代、伟大事业的参与者、践行者、奋斗者!

一、台湾的历史沿革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台湾海峡,出现台湾岛。台湾史前时期的考古文化遗存与中国大陆东南地区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台湾史前时期的人类主要是通过台湾海峡南部的“东山陆桥”从中国东南福建迁入。
    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230年,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今台湾),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北宋时,至少在宣和二年(1120年),福建泉州的行政区划包括澎湖及其附属的台湾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代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珍部员外郎阮监到台湾“宣抚”。1335年至1340年(元后至元年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晋江县(今属泉州)。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
    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1402年至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访问南洋各国,曾在台湾停留,给当地居民带去工艺品和农产品。至今民间传说高雄凤山的特产“三宝姜”,就是郑和遗留下来的。15世纪以后,倭寇不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设“游击”,“春秋汛守”;同时在基隆、淡水二港驻屯军队。
    宋朝至明朝时,台湾(含澎湖列岛、钓鱼岛)由福建泉州管辖,元朝、明朝政府在澎湖设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明末,荷兰和西班牙侵占台湾。
    明末清初,早有林凤、袁进、李忠、李旦、颜思齐、郑芝龙等汉人集团经营开发台湾。明朝福建水师军官赵若思(秉鉴)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曾经在台南赤崁修建城堡,实施管理,中国政府的管辖权已正式及于台湾本岛。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趁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到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1628年(明崇祯元年),时值福建大旱,福建官府、颜思齐、郑芝龙组织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的侵扰。17世纪末,大陆沿海赴台开拓者超过10万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1662年(南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祖孙三代治理台湾,奖励制糖、制盐,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开办学堂,改进高山族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些措施,推动了台湾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这在台湾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开发和发展时期,史称“明郑时代”。
    明郑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年清朝设台湾省。至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大量移民到达台湾,不仅带去了大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而且为台湾的开发提供了最重要的劳动力。他们与台湾的原有居民一起,经过辛勤的劳作,将台湾从一个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发的岛屿,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相当繁荣的宝岛。这一过程大约经历了200年。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部分地区相继开港。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约》,《北京专约》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1874年,清政府扩增台湾行政区划为二府八县四厅。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清政府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省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为刘铭传。刘铭传在任内,铺铁路,开矿山,架电线,造商轮,兴办企业,创设新学堂,把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大向前推进,一跃成为全国最先进的省份之一,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因而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马关条约》的签订,令举国震惊、悲愤。台湾同胞反对割台的斗争汹涌澎湃,大陆同胞反和约反割地斗争声势浩大。台湾遭受日本侵占50年。
    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不甘作亡国奴的台湾人民和部分留台清军,对日本的占领进行了顽强抵抗。战斗从1895年6月开始,到10月台南陷落为止,历时5个月,台湾军民与日军进行了大小100余次战斗,抗击日本3个近代化师团和1支海军舰队,先后打死打伤日军3.2万多人。日本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消灭。民军和留台清军除少数人生还外,大部分战死,显示了保卫家园的坚强意志和浩然正气。这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极为壮烈,值得后人永远纪念。
    日本军国主义曾殖民统治台湾长达半个世纪,屠杀了65万台湾同胞,滔天罪行罄竹难书。1895年之后的整整50年里,台湾岛上的抗日烽火从未熄灭,台湾同胞重做“堂堂正正中国人”之心从未冷却,同日本殖民统治当局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政治、军事、文化斗争,更有数万爱国台胞跨海回到祖国大陆,投身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彰显了台湾同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永不分离的成员。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关于台湾回归问题,《开罗宣言》的其主要内容是: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有苏联参加)《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且迄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中国统一。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虽然台湾问题尚未最终解决,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不容分割。
    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要求走和平民主、团结建国的道路,建设一个独立统—、繁荣富裕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适时地向全国发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10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