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重塑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 最近,“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热门话题,广受关注。国内外一些人对这一战略转变有一些疑虑和误解,认为中国经济将走向封闭的“内循环”。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总shu记特别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再一次澄清了一些“误读”。那么,应当怎样正确理解新发展格局与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关系呢? “两头在外”国际大循环取得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为了更好地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我们不妨简要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进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基础弱、底子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产力相对落后,决定了供给不足;人民收入水平较低,决定了需求有限。怎样打破生产和消费的“低水平”循环呢?我们抓住了发达经济体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发挥劳动力等要素禀赋优势,打开国门对外开放,选择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子。得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珠三角地区,以发展加工贸易起步,率先对外开放;长三角地区紧紧跟上,大力引进外资,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为出口而进口”,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迅速形成了沿海地区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发展格局。 “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战略,抓住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符合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国际生产分割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日益增强,产品内分工和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国际分工已经深入到产品生产环节,各国参与国际分工不再以“产品”为界限,而是以“要素”为界限。一件最终产品的全部价值已不再完全是一个国家的本土要素独自创造,而是多国优势要素共同参与生产的结果。从本质上看,这种新的国际分工形式可称之为“要素分工”。以要素分工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跨国公司通过整合和利用全球生产要素和资源,通过发布订单和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等具体形式,将不同产业和产品生产不同环节和阶段,配置到具有不同要素禀赋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构建全球生产网络并服务于全球消费市场。显然,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突破了一国必须在整件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才能参与国际分工的传统约束,而只需要依托优势要素融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要素分工体系,就可以参与全球生产,从而使得生产能力不足(供给约束)得以破除。 与此同时,由于全球生产体系的构建对应的是全球消费市场,或者说本国的生产并非一定要与本国的消费对接和循环,从而收入较低形成的需求约束得以破除。也是就说,在以要素分工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国际大循环,有其现实的分工基础和客观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成为融入全球要素分工的可依托优势,同时也迎合和满足了跨国公司将自身技术、资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劳动力等优势相结合的现实需要。 以要素优势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使中国逐步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以及全球出口平台。“两头在外”国际大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连续多年的外贸顺差并积累大量外汇储备,从而解决了经济发展起初阶段面临的资金、外汇的“双缺口”问题。作为工业化的后来者,在“两头在外”国际大循环发展模式中,中国通过发挥劳动力等要素禀赋优势,更确切地说,依托中国人民的汗水和智慧,以开放的姿态积极迎接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和技术的扩散和转移,把握住了向先行工业化国家和先进经济体的学习机会,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进程,实现了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工业化梦想。中国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的同时,也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最重要贡献者。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18年,中国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达到了28%以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1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