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大学生读后感?

大学的道路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只有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才能有所定见;只有有所定见,才能保持平静;只有平静,才能感到安心;只有安心,才能思考问题;只有思考问题,才能得到答案。事物都有起点和终点,只有知道先后次序,才能走近正确的道路。

古人认为,要在天下展现明德,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整顿好自己的家庭;要整顿好家庭,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身心;要修养好身心,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内心,首先要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意愿;要真诚地对待意愿,首先要不断追求知识;而追求知识的关键在于实践。

物质的积累是认识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事物,才能形成真正的意识。有了坚定的意识,我们的内心才能真正正直。内心的正直是身体修养的基础,只有身心合一,我们的家庭才能和睦。家庭的和睦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只有国家治理得当,才能实现天下太平。

无论是天子还是庶人,都应该以修身为基础。如果基础不稳定,那么最终的治理也将无法进行。重视的事物被轻视,而轻视的事物被重视,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这就是所谓的了解基础,这就是最高的了解。

这是《四书》第一篇《大学》的开篇第一~四段。第一段也就是《大学》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纲目”,是这篇文章的“骨架”。古人的文章写得非常出色,开篇即明确主题,气势磅礴,可谓是经久不衰的名篇!《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写的一篇论文。所谓《四书》,第一篇是《大学》,第二篇是《中庸》(作者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学生子思),然后是《论语》和《孟子》,南宋的朱熹将《礼记》中的这两篇论文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并在一起,总称为“四书”。

开篇第一句话,直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指出大学之道,那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什么是大学?不是指现在的大学,而是指“大人”的学问。什么是“大人”呢?《易经》乾卦《文言传》是这样定义“大人”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这一段不用翻译也能读懂,这里对大人的解释,是指圣人,也就是伟大的人,“内圣外王”的人,大人的学问之道,就是“明明德(发扬光明的道德),亲民(于民为亲,人民至上),止于至善(张居正说得很形象,止就是到家了,不走了住下了。而这个家是哪里呢?仁就是家,就是至善)”。紧接着,曾子重点论述了这个“止”字的内涵。一个人知道“止”太重要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什么?“得”大人的学问,“得”大学之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天下万物、万事,都是有本有末,有始有终的,要做一个伟大的人,一个高尚、智慧的人,首先得知道“止”,之后做到“清静、安心、周虑,修心、养性,培养高尚的情操”。一个人不知“止”,只知道进,不知道退,就难以做好“修身养性”。这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而一个人能抓住根本所在,能有始有终的去修身,知道先后次序、知道轻重缓急,那么他修身的学问就接近“道”了。《大学》仅仅就这一段话,就足够你一辈子玩味无穷的思索与实践。

曾子曾经传授了古代圣人的修炼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准则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和知识分子所追求的自我修养和行为规范。

曾子在第四段中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无论是天子还是普通百姓,都应以修身为基础。他指出,知道什么是关键、什么是根本,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修身”。无论是天子还是普通百姓,只有通过诚意和正心来修身齐家,才能成为“贤人”和“内圣”,具备这个条件后,再去为社会奉献,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明德”,那么你就是一个伟人,也就是古代所称的“圣人”,并且可以进一步追求“外王”的伟大事业。

《大学》的后面论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旨在阐明其中的道理。古人在阅读《四书、五经》时,通常会先读《大学》,以确立人生的崇高目标和行为准则,然后再阅读《中庸》、《论语》和《孟子》。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学习中的体会。我推荐一本书,南怀瑾所著的《原本大学微言》。如果你想深入理解《大学》的精神内涵,就需要认真仔细地研读,并且要反复阅读,不断加深理解。同时,还要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并体验其中的道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116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