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作为新时代在社会建设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一部分。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继承发展和高度凝练,是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涵高度契合的乡村愿景,也是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一重大论断而做出的战略部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具体要求,也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为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我们围绕乡村治理,分成了4个调研小组以党建引领、法治为本、自治为基、德治为先4个方向,采取实地踏查与座谈走访相结合方式,对全县乡镇镇进行了全覆盖调研。通过认真听取了各个层次的意见建议和呼声,深入了解全县乡村治理的真实状况,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期助力乡村善治,着力以善治乡村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提供基础支撑和保障。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XX准确把握乡村治理的关键环节,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着力改进完善基层治理结构,创新服务管理机制,积极健全完善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民主自治、社会广泛参与的村级治理机制,逐步建立了“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多方参与、共建共治”的治理体系,有力促进了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一)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建引领。坚持把党的领导放在树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首位,以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育选用管为重点,实行“三推一选”选举办法,持续拓宽村党组织书记选任来源渠道,注重把致富带头人、优秀青年农牧民、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干部、返乡创业能人作为选任对象,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强化村级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并通过深化“三分类三升级”活动,实施“城乡党建结对共建行动”,健全“达标创星”管理长效机制和村级党支部“五有”标准化建设,创新“两下一记”工作方法(将岗位“下”到村,工作“下”到户,实绩“记”到人)和“两个例会”机制(乡镇党务副书记、组织委员列席县委组织部月工作例会“、”村干部列席乡镇党委月工作例会“),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六项规定“、”五个基本“,持续规范基层党组织活动,建立背包干部队伍,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连心沟通,听民声、访民情,坚持从群众意见中梳理问题、排查不足,有效提升了党组织执政能力和凝聚力。
(二)注重民主制度建设,突出村民自治。注重加强治理结构中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积极拓展基层民主实现形式。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明白卡”发放制度,推进党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全面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并严格实行“村财民理乡管”,加强村组集体财务管理,强化村务监督,建立完善乡村治理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进一步保证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充分结合城镇化建设,发挥产业带动效应,在村级治理主体与农民个体之间构建了以协会组织、专业合作社、专业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村社会主体,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服务体系,有效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了“村事齐管、共谋振兴”的良好自治氛围。比如某某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公开选聘的方式,在该村相应设置如网格员、农产品安全协管员等岗位,有力保障村级公共服务的责任化、常态化。某某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村民大会投票选举出户代表,利用公推户主公信度高的优势,发挥户主大会作用,切实提升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村级组织自主化解矛盾的能力,全县村级治理群众自治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注重文明新风培育,弘扬德治约束。始终坚持“培育新农民、弘扬新风尚,建设和谐新农村”主题,以先进典型为引领,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十佳好婆媳”等乡风文明评议活动,引领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充分依托“百姓课堂”等载体,开展孝善传统宣传教育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型农民并通过组织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利用各种形式的节目编演,表扬村民中的好人好事,批评村民中的不良习惯和不良风气,不断弘扬新风尚。同时针对部分村存在的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陋习,实行镇村联动、村社户齐抓,充分运用乡贤文化,在各村选举了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等群众,组成了百余名优秀传统风俗“评理员”,通过评选优秀家风家训家规,挖掘出了某某村的某某家族“仁义忠孝”家训,引导村民主动革除陋习。并立足各村村情和乡风民俗,采取“三遵守两注重”,先试点后复制推广的方式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强化道德约束,推进移风易俗。
(四)注重法治环境营造,强调依法治理。坚持以增强农村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方向,充分结合“法律七进”活动,不断大民事法律、程序法律的宣传力度,在农村广泛组织开展法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并进行相关公示,激发农民的学法热情、用法源动力,培育广大农民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意识。充分发挥村(社)网格化服务管理在服务群众、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行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将社会治安、人口管理、公共服务和矛盾调处等综合职能整合到村(社区)网格,初步形成了“条块结合、整体联动,全面覆盖、无缝对接”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格局,有效防止矛盾激化和引发治安刑事案件,以及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同时立足保障群众安全,坚持科学布局整体规划,按照“圈、块、线、点”的布局和每村5-6个监控点位的原则,将“雪亮工程”同天网、网格化、基层政法力量和群防群治网等基层综治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了人人参与维护治安的局面,使农村社区成为村民自治、依法治理的有效抓手。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基层治理有其内在复杂性,治理主体多元、治理内容多变、治理方式多样,规范性与乡土性交融,传统性与现代性共生,稳定性与变动性并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存在的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基层党建存在“乏力”现象。个别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在建设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化解群众矛盾等方面引领不强、办法不多,有拉帮结派,村上群众大会难开、民生事项难议的现象。农村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未形成有效的管理办法,一些农村党员因常年在外务工,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基本处于真空管理状态,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法制普及存在“不均衡”现象。目前乡村两级对于法律宣传工作主要采用以会代训、集中宣传的方式,但由于农村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比较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12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