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力量守护乡村遗产
依据专家统计,在我国已公布的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受保护的“乡村遗产”已达119处。其中以民居、乡土建筑、古建筑群等形式列入的有60余处。这类乡村遗产数量多、体量大,既要严格遵循文物保护的规范,又要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这皆为其保护、活化带来严峻挑战,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月5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支持乡土文艺团组发展,扶持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发展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
1996年,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长乐两村民居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葛村随即围绕村中194幢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各类建筑展开了乡村遗产保护与乡村发展道路的探索。经过20余年的努力,诸葛村的文物建筑得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规范化保护成果。
乡村遗产诸葛村 有啥独特之处?
——史脉悠久、聚族而居、忠义传家
新年伊始,人们来到浙江兰溪诸葛村,可以看到这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外出的学子与务工的村民归家团圆,趁着节假日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历史悠久的乡村生活,在美好安宁之外,更添一份喜气。无论是贴在家家户户老木门上的新对联,还是祠堂里精心制作的“板凳龙”花灯,都传达着村民对节日的期许与喜悦。
如今的诸葛村风景秀美,整洁宜居。即使在寒冬时节,依然有白墙灰瓦与绿水人家相映成趣。上塘与下塘是诸葛村的商业中心区,商铺林立,节假日时尤为热闹:村民多在傍水店面经营小型餐馆,门前檐下挂着腊肉腌菜;播放着民谣的咖啡馆、为游客义诊把脉的老药号;水边常见老汉担来青菜清洗,石库门里妇女在闲聚谈笑……历史与当下、情感与生计、遗产保护与日常休闲,都交织在诸葛村的生活里。
诸葛村素有经商传统。据《诸葛氏宗谱》记载:诸葛先人建村伊始,一方面利用所擅长的风水堪舆之术精心布局村落,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子孙遵从祖训,承传世业、经商致富、繁荣家族。由于诸葛村地势较高,缺雨易旱,不利于农业发展,他们便利用水陆交通之便制药、贩药,经营起药材生意,突破了当时传统观念中以商业为“末业”的思想束缚,带动了诸葛村的商业发展。在村西南的过境大道附近,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商贸集聚区——高隆市。至清代初期,这里已成为附近地区重要的商贸交易中心。繁荣稳定的环境吸引了许多客姓人家来此定居。19世纪中叶,高隆市毁于战火,诸葛村上、下塘一带取而代之,成为更加繁华的商业中心。
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诸葛村仍保留了明清以来形成的完整格局以及百余座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
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数以万计的传统村落遍布各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扩及乡村遗产保护时,却普遍面临缺乏内部动力、不得不长期依靠政府和外来资金支持的困局。
成为“国保”前后,诸葛村做了什么?
——村民自发组织保护,为此充满自豪
诸葛村是国内较早开始自发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探索的村落之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中有不少古建筑被划入“四旧”范围。大公堂是诸葛家族定居之初为纪念先贤诸葛亮而建立的古老建筑,曾是祖祖辈辈荣光的标榜,是诸葛氏忠义气节的承载。这样的公共空间也曾被生产队用作牛棚或粮仓,常年无人打理,只用不修,变得十分残破。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集体经济能力尚且薄弱的情况下,村里部分干部和热心村民建议发动群众募捐,集体抢修这些濒临倒塌的历史建筑。1988年,以村民自发组织修缮孟分祠堂崇信堂为起点,保护诸葛村文物建筑的历史大幕正式拉开。
1990年,为筹划修缮诸葛村大公堂相关事宜,包括村干部、教师、离退休人员等在内的22位村民成立了重修大公堂理事会,负责筹措资金、采购材料和组织施工等。作为诸葛村最重要的两座公共建筑,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历史上曾经历过数次修缮与扩建,但皆是出于诸葛氏子孙对于先祖的崇敬与追思。而村民们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已突破单纯的血缘和氏族界限。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1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