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资料
(2019年第16期)
导墅镇党委宣传科编 2019年12月13日
●领学人:钱红霞
●学习内容:学习《新中国发展面对面》
●参加人员:全体中心组成员
●学习方式:集体学习 专题讨论
生态兴则文明兴
2018年10月,一部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将晋西北一个小县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的感人故事带入人们的视野。从新中国成立起,右玉的县委书记们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展开绿色接力,一干就是70年,将全县林木覆盖率从不足0.3%提升到54%,使曾经风沙成患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绿树成荫的“塞上江南”,用矢志不渝、久久为功的宝贵精神谱写了一曲感人的绿色赞歌。
一腔豪情愚公志,百战风沙绿河山。右玉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成为新中国绿色发展的典型样板。70年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不断深化,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从哪里来?人类的起源,是人们关心的永恒话题。现代生物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类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来,是自然的产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生命共同体。
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对自然的尊重,提出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比如,老子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孔子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仁爱态度,表明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吕氏春秋》批判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行为,认为是短视之举;等等。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古代很早就建立了保护自然的国家管理制度,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从而保证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源远流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强调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针对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毁坏森林的现象,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些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善待自然就会获得自然的馈赠,反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获得生存所需;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广泛利用自然,主要靠农耕畜牧稳定地获取自然资源,以支撑自身发展;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科技大规模改造自然,一度存在征服自然的理念,凌驾于自然之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后来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开始修复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新阶段。
今天,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必须携手解决的重大问题,保护自然环境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几百年来,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气候变化、酸雨蔓延、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世界各国只有风雨同舟、齐心协力,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二、绿色发展的探索之路
1973年8月,历时半月之久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揭开了中国现代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确立了“32字环保工作方针”,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向全国发出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动员令。
我国环保事业孕育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生态破坏程度较轻,环境问题还不是那么突出,环保意识尚处于萌芽状态。进入70年代,部分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保工作开始提上议事日程。1972年,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也就是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一年,被称为中国现代环境保护的“元年”。自此,我国初步形成了涵盖中央、省、地市三级环保组织网络,污染防治工作也有计划地全面开展起来。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环保事业逐渐步入正轨,一系列重大环保举措相继实施。比如,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有力措施,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防治环境污染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去我们主要是依靠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从而导致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几乎到了难以承载的极限。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短期内集中爆发。“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农田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绝代。”这首民谣描述的情景,就是一些地方生态恶化的真实写照。
进入新世纪,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可持续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取得很大成绩。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并将这个战略放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1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