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在“十四五”时期“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这是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出发,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为导向,通过促进更加公平的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目标的重要部署。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一项把发展的目的和手段有机统一的重要要求,也有助于把一系列与民生相关的改革和发展举措协同起来,同步、配套地予以推进。 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是收入分配良好的状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保持了与国民经济的同步增长,收入分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2008年0.491的最高点降低到2019年的0.465,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由于率先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决定性成就,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世界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超过100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一倍,并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没有终点,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时期只是不断改善民生的一个新起点。首先,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组标准,我国目前仍然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在“十四五”末我国人均GDP将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只有居民收入实现同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达到高收入国家的入门标准。其次,虽然基尼系数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处于大于0.4这种收入不均等的水平,并且过去几年中基尼系数改善的幅度减小。第三,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之后,我们仍然面临着不断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艰巨任务。针对这些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其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要求,表明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和手段,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从基尼系数这个度量收入均等程度指标的计算原理,可以看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于改善收入分配的意义。统计学家在度量收入差距时,先假设一种绝对均等的收入分配状况,即每个群体都获得相同的收入,或者说社会上每个人都获得全社会的平均收入或中位数收入(基尼系数取值为0);再假设一种绝对不均等的收入分配状况,即社会全部收入仅为极少数人群获得,大多数群体不能获得任何收入(基尼系数取值为1)。现实中的收入分配状况处于这两种极端情形之间,因此基尼系数取值在0-1之间。从统计意义上来看,获得社会平均水平收入的群体越庞大,全社会的收入分配就越接近于基尼系数为零的境界,收入分配状况就越均等。可见,从统计学中的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等概念相统一的意义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就是改善收入分配,就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经济社会均衡的过程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包括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等问题的内涵十分广泛的目标,需要从诸多方面着眼和着力。相应地,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也不仅限于收入水平一个指标,还应该包括其他与人民生活品质相关的内容。总体来说,中等收入群体应该具有在全社会处于中等水平的收入、稳定的就业、符合基本需要的居住条件、充分供给的基本公共服务、一定数量的家庭储蓄和适度的财产收入,并且具有超过基本生存需要的相关消费等。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18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