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塔西佗陷阱”引发的思考
——谈谈对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几点认识
***总书记在考察兰考县时曾经谈到一个重要的定律,他说“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了一个理论,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这就是塔西佗陷阱。”***总书记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定律,有什么样的背景和意义?
据资料记载:塔西佗,全名“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Publius?Cornelius?Tacitus,约***.D.55~120年),是古罗马伟大的历史学家,在古罗马史学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很高的地位,曾出任执政官等官职。他是这样谈论执政感受的:“当政府不受欢迎时,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会同样得罪人民。”后来,这个见解成为西方政治学著名定律之一,即“塔西佗陷阱”。也就是说,不论是一级政府还是一个部门,一旦公信力丧失,无论你说真话假话、干好事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干坏事。
其实,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身边的“塔西佗陷阱”并不少见。比如,原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的不雅照事件,原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名表事件,浙江舟山审计局的“萝卜招聘”事件,以及山东烟台苹果的“毒药袋”事件,等等,不一而足。不久前,又有两起事件使人们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了质疑:一起是网曝保定将成为北京的“政治副中心”,承接首都部分功能;一起是杭州突然宣布小客车限牌,引发激烈争议。对于网曝“保定将成为北京‘政治副中心’”,先是保定市市长否认,然后是国家发改委称没听说、专家认为不可行。但是仅仅几天之后,《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就明确提出保定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对于杭州突击限牌,此前杭州市有关部门曾多次传递出不会限牌的消息,包括3月25日上午还在对“限牌”一事进行辟谣,但当晚7时却突然宣布从次日零时起对小客车采取总量控制,拿事实扇了自己一记耳光,被媒体称为政府损了声望、百姓瘪了钱袋的“双输”。
很显然,以上每一起事件,都给当地政府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都令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打上了一道折扣,有些事件通过网络的放大,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避免“塔西佗陷阱”,提升和修复政府公信力,是一件迫切眉睫的事情,甚至比发展经济要急迫而且重要得多。
当然,也有一些成功化解信任危机的例子,比如,武汉市的雾霾舆论危机,深圳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19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