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6日)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将我市棚户区 (城中村)改造工作点评部署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区共有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202个。目前,在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51个,已启动征迁或前期洽谈项目36个,占总改造任务的43%,安置房已建成和在建数量占总任务数的33.5%。棚户区项目125个。目前在建项目30个,其中,牧野区20个,卫滨区9个,凤泉区1个,总建筑面积918万㎡,总拆迁面积220万㎡,建设安置房24806套;启动项目22个,其中红旗区4个,牧野区3个,卫滨区11个,凤泉区4个,总建筑面积506万平方米,计划拆迁205万㎡,计划安置21337套。城中村项目77个。目前,在建项目21个,其中红旗区6个,牧野区6个,卫滨区2个,凤泉区3个,高新区4个,总建筑面积796万㎡,总拆迁面积383万㎡,建设安置房27304套;启动14个,其中红旗区2个,牧野区6个,卫滨区4个,凤泉区2个,总建筑面积约814万㎡,计划拆迁377万㎡,计划安置20637套。
????? 二、主要工作
????? 一是科学编制改造规划。根据国务院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的部署,按照2020年前完成现有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目标,编制了市区棚户区(城中村)2016-2020改造计划,制定了三年(2016-2018)攻坚行动计划。将市区棚户区整合为23个片区、77个更新单元,加强片区统筹、计划引导和规划管控,充分发挥更新单元规划的空间引导作用。
二是构建制度体系。制定出台了《新乡市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配套出台了土地分宗出让、屋顶绿化计算规则、保障房配建、拆迁安置联动监管等配套文件,形成了以规划引导、土地供应、补偿安置、市场监管、项目推进、政策支持为主要内容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制度体系,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 三是创新改造模式。结合新乡实际和财力现状,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推进棚户区改造。由城市区政府负责组织征收拆迁,引入大型开发企业利用社会资金进行补偿安置,通过推进土地分宗出让,破解征收拆迁瓶颈,实现项目滚动发展。其中红旗区马小营城中村改造项目采用“由政府主导进行安置区建设,通过国开行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的改造模式进行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组织制定了《关于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意见》,把推进货币化补偿安置作为促进住房消费、消化库存、加快棚户区改造进度的重要措施。目前,棚户区改造采用货币化安置1019套。四是破解资金难题。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国开行、农发行等融资渠道,通过多次对接,两家银行同意对我市7个项目进行贷款,贷款金额43.7亿元。目前已批复4个,贷款资金38.63亿元。在做好棚改项目的同时,积极对棚改安置区周边配套基础设施情况进行排查摸底,针对铁西区域、牌坊街区域棚户区改造等14个项目基础设施不完备情况,制定了2015-2018年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谋划道路、桥梁、排水设施、供水供气供热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59个,计划投资28.9亿元。2015年,我市争取14个棚户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1.2亿元。五是强力推进征迁。拆迁征收难仍是制约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主要瓶颈,各城市区根据不同情况,积极探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卫滨区全力推进铁西旧城改造及市政路网建设,完成了东水东、十里铺、沈小营三个承担保障房任务区域和百泉大道、高村路、苏门街三条市政道路的征地拆迁,拆迁面积近16万平方米。特别是在沈小营安置区的征迁中,创造了9天征收拆迁补偿协议全部签订,21天拆除6万平方米,盘活土地近110亩的“铁西速度”。牧野区政府精心安排,开展重点项目征收拆迁“百日攻坚”活动,3个多月内完成征收拆迁309户,完成拆迁5万多平方米。红旗区去年共完成征收面积87.36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其中印染厂棚改项目采用了“预征收”办法,共征求1350户、98%居民同意改造,厂区去年4月签订补偿安置协议,9月份完成老厂搬迁任务,10月份启动拆迁,共拆除厂房约7万㎡。六是强化推进机制。市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围绕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协调解决问题。坚持定期组织召开棚改例会,特别是自去年6月份以来,坚持每月分别进行一次现场办公,把棚改例会召开到项目工地。先后20次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城市区60余个项目工地实地踏勘,现场召开会议,现场研究协调,对涉及的100多个问题明确了具体处理意见和推进措施,形成会议纪要20期。市棚改办的同志也多次到项目现场进行督促检查,帮助项目协调解决问题和困难。
????? 三、存在问题
????? 为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部分项目准备不充分。一些开发企业或改造主体介入棚户区(城中村)项目前,对我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政策缺乏深入研究,没有吃透,论证不充分,没有从拆迁安置、土地成本、建安成本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20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