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珠:立足新职能 启航新征程 奋力开创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在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11888字)

    
立足新职能 启航新征程
奋力开创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在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怀珠
(2019年4月19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在新一轮机构改革收尾之际,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中省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8年工作,安排部署2019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刚才5个县区政府分管领导从不同层面作了交流发言,对我们做好今后工作很有借鉴意义。一会儿,马市长还要作讲话,请大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2018年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18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立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农业农村决策部署,抓改革、强产业、创品牌、促增收,在产业转型升级、农村综合改革、农民脱贫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效,乡村振兴工作开局良好。
    一年来,我们坚持高质量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持续壮大。一是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2018年,我们积极推进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大力开展高产集成技术推广,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66万吨,创历史新高。二是山地苹果产业效益更加凸显。全市苹果面积达到90万亩,实现总产45万吨,产值达到27亿元。市政府与陕西果业集团签署了《关于推进榆林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合作协议》,成功组建陕果集团榆林分公司,并在清涧、绥德、米脂、子洲、横山5县区建立了三级公司,建成果业示范基地3.6万亩、苗木基地800亩、品牌形象店5个、果品产销服务中心5个、现代果业产业园区1个,有效地带动了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三是大漠蔬菜产业得到提升。全市蔬菜总面积达到56.4万亩,总产109万吨。新建日光温室2500亩,塑料大棚4390亩,设施总面积达到11万亩,榆林被列入陕西省三大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市之一。同时,建成外向型瓜菜基地20万亩以上。四是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新增中药材面积9.8万亩,总面积达到27.8万亩。中药材产业作为我市新兴的特色产业,已经成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被列入省农业农村厅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的总体部署。
    一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一是农村改革成果丰硕。全市3249个村庄完成了清产核资和村级财务审计,12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市196个乡镇农经站全部挂牌成立,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正式设立。经市政府批准,由榆林市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长安银行、榆林能源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了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6亿元,重点投向我市现代农业产业链主导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机构技术升级和新技术应用企业,这将有效解决我市农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全覆盖。涵盖10个传统险种,新增生猪、苹果价格指数两个创新险种,保费总额6951.5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补贴5478.3万元。四是农业招商引资成绩喜人。市政府出台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16条”政策,全年累计签约招商项目12个,投资总额23亿元,到位资金2.1亿元。
    一年来,我们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率先在全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体系(G***P)整市试点。52家企业成为试点生产经营主体,占全省的57.1%、全国的10.4%,受到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高度评价,认为榆林“为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推行和地域全国名特优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表率和引领示范”。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初步实现了省市县乡无缝对接和数据共享,有150家生产经营主体纳入追溯系统,189家应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使用数量达到64.5万枚。二是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安排了1000万元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专项资金。编制了《榆林优质农产品目录》和《榆林优质农产品名录》,“榆林尚农”区域公共品牌在北京正式发布,成为全省首家对农产品进行整体品牌形象设计的地级市。榆林马铃薯和榆林山地苹果成功申报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国家工商总局和农业部地标“双认证”产品,米脂小米成功入选国家品牌计划。
    一年来,我们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力补齐发展短板。全市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得到提升,依托“四站两中心”和市校共建3个试验站,安排各类试验研究56项,全年累计获得国家实用性新型专利2项,申报国家实用型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制定马铃薯、谷子、山药等农作物技术规程6项。在定边县示范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1000亩,首次组织开展了后期机械化籽粒收获示范。在定边、靖边、榆阳、神木4县市区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31.2万亩。同时,组织开展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培训2008人次,其中省级574人次、市级714人次、县级720人次。
    一年来,我们坚持党建引领,产业扶贫成绩显著。在全系统推行党建“1283”工作机制,开发建立了“榆林农业智慧党建”云平台,建成智慧党建VR资源库,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产业扶贫工作不断推进,重点围绕年度计划的“摘帽”县和出列村,紧盯年度计划退出需要产业扶持的3.16万户、8.53万贫困人口,实现中长期产业项目退出户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贫困户技术帮扶全覆盖。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省农业农村厅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我们市县农业部门认真落实中省市决策部署的结果,也是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农业农村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从全市来讲,城乡发展不平衡、南北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具体来说,一是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人钱地仍是“卡脖子”问题,乡村振兴的基础不牢固;二是农业产业链条短、产销衔接弱、质量效益低,农产品供给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三是产业扶贫任务十分艰巨,今年我市仍然有3个贫困县需要摘帽,134个贫困村要出列,0.96万户、1.99万人要依靠产业扶持脱贫,7.69万户21.79万人需要巩固提升,在脱贫攻坚“八个一批”当中产业扶贫任务最重,涉及面最广。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二、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工作正处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三农”发展的内在动因、外部环境持续变革,新一轮机构改革赋予了农业农村部门更多职能,首要的就是牵头抓总“三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形势、把准问题、把好方向,切实转变职能,扎实推进改革创新。
    (一)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榆林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受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农业的战略地位更加突显。党中央明确认识到农业农村就是国际较量的战略后院、是中国巨轮的压舱石。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历史性地把农业农村发展摆在了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实行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证、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自去年以来,省、市也陆续出台一系列强劲政策,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领域聚集。省农业农村厅文引学厅长指出要把榆林建设成为“陕西现代农业的先行区、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市委戴征社书记明确提出要将榆林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市政府李春临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以建设苹果、蔬菜、马铃薯、羊子4个百亿级产业基地为重点,多举措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今天马秀岚副市长亲自出席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会议并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这让我们坚信,农业不再是被边缘的没落产业,农村不再是城市繁荣的背景板,农民也不再是低人一等的职业,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农村工作需要长期坚持的总抓手。务农重本,为立国之根;乡村振兴,为发展之要。今年及今后一段时间,乡村振兴将成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题和重点。按照中省要求,推进乡村振兴,2019年要打好基础,而后用3—5年时间,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供给结构适应性明显增强,绿色发展模式更加成形,经营体系初步构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对我们农业农村部门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有鲜明的目标导向,又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当前我市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严重的短板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一方面,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我们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上求突破、出新招,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真正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二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市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切实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追求农产品生产的高质量,而且要追求加工产品的高质量,更要追求农民群众生活的高质量。三是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我市而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要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真正建立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不但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通过部署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行动,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先支持。另一方面,在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向农村延伸的同时,抓住中心镇、示范村(标杆村)、产业园区等城乡衔接的节点,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职能职责的强化对抓好“三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农业农村部加了“农村”两个字,不仅要抓好农业,还要抓好农村发展,抓“三农”重大政策研究制定,落实党的领导和中央“三农”决策部署。这次机构改革后,农业农村局已经由单一抓产业发展的业务部门成为负责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部门,农业农村局既要管农业、又要管农村;既要抓产业发展、又要抓综合治理;既要抓发展,又要促改革;既要抓顶层设计、又要抓落地实施。总体来说,在机构改革之后,农业农村局的职能得到了充分加强,设置得到了充分优化,责任得到了充分明确,任务也变得更加艰巨。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工作可以概括为“五个最”:最悠久的建置历史(抓最古老的产业,与共和国同龄的设置)、最广泛的服务范围(所有非城镇人口)、最根本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最艰巨的民生任务(产业扶贫、乡村整治、乡村振兴等)、最光荣的历史使命(脱贫攻坚和实现小康)。面对新的职能职责,我们广大农业农村干部的思想理念、工作方法和能力储备还不能与之完全适应,大家抓一产基本上是轻车熟路,但在抓产业融合上就比较生疏,抓乡村治理就更没有经验。我们以前经常讲“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当前对我们农业农村部门的要求不仅仅是“接二连三”,已经变成了“强二拓三”:“强二”就是要提升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拓三”就是要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农业新业态。不仅要抓产业振兴,还要统筹乡村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工作。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新要求,提升系统思维能力、统筹谋划能力、协调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27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