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打造非遗人才“成长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也是蕴藏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更是浓郁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安徽池州大力推进“文化名市”战略,通过深挖掘、重培育、促发展、强服务,健全非遗人才“成长链”,让非遗人才有名有为有发展有舞台,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活力,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续写池州文化自信。
着眼全域“寻”,让非遗人才“破土而出”。一是凝聚多方工作合力。将非遗文化传承纳入全市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非遗”名师带徒、池州工匠等文化工程,并成立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师带徒”工程领导小组,明确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密切配合,各县(园)区具体组织实施,凝聚合力,形成多部门联合、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二是摸清非遗项目底数。多方协作,开展非遗文化普查行动,深度挖掘,寻根探脉,摸清全市非遗项目底数,编印《池州非遗集萃》。其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池州傩戏、青阳腔、东至花灯等4项;入选省级名录有贵池名录、石台唱曲、九华山佛教音乐等14项;入选市级重点名录有青阳民间歌谣、石台民歌、青山庙会等10项。三是构建非遗传承人信息库。根据非遗项目和非遗级别的不同,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分类采集信息,通过全面、精准采集姜秀珍、唐茂华、江进等72位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信息,建立非遗传承人信息库,实行定期维护、动态管理。其中,国家级传承人5人、省级传承人40人,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多措并举“育”,让非遗人才“含苞待放”。一是点上发力,名师带徒传技艺。依托池州傩戏、润思祁红等省市非遗传承基地和全市26个技能的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名师效应,广泛聚集和吸引更多人去了解、学习、保护、传承非遗文化,采取“传帮带”方式,以“互动交流面对面、文化传承手把手”的形式,尽心尽力传道授业,形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中青”人才梯队。二是线上延伸,青蓝相续保传承。着青蓝色服装、拜师帖、行大礼、敬茶……整个“非遗”名师带徒拜师仪式别具一格,师徒关系正式建立,匠心传承、薪火相传由此展开。结对的师傅们要不遗余力地精心帮带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34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