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上海文创产业人才养成机制的建议(全文2991字)

※背景情况※
  2017年12月1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本市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文创50条”),提出在未来五年,上海基本建成现代文创产业重镇;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创产业中心。
  本市的文创产业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长期位居前列,但近年来的发展增速相对滞后。2017年,上海是文创产业的增加值为2295亿元,在GDP中占比为12%,位居全国第二。与增速较快的全国前五名的城市如杭州、北京、广州等相比,12%的增速略显靠后。
  具体分析本市文创产业的内涵,可以发现上海文创行业或机构大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说明本市文创行业中的技术与人才创新要素偏低,以致成为文创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尤其是在制度创新领域、人才挖掘培养等方面,与首都北京和特区深圳形成了一定的差距。
  为此,上海市必须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调研,在文创产业领域的人才建设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建树,从而为本市文创产业的大规模拓展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问题及分析※
  本市文创产业的人才资源建设发展,存在着思想认识、教育规划、职业激励和发展空间等若干需要突破的领域。
  1、对于文创产业本身的认识,影响着对文创产业人才的需求判断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意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一个特定的行业概念,而是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发展理念。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重心不能仅仅限于创作、设计工作领域,更需要从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去观察,去探索。我们可以借鉴台湾“源于创意与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富的形式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潜力,促进整体生活之提升”这样的文创产业解读。努力激励城市公众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达到“无边界融合、无边界渗透、无边界辐射”的理想境界。有了这样的产业理念,对文创产业的人才的认识与视野就能大大提高与开拓。
  2、更好地规划文创产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目前上海地区文创专业教育还在起步阶段,以高等学校为例,985高校中仅有上海交大与同济大学开始建立文创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地方高校中设立文创专业教育的不多。在这一领域较多地依靠海外学成归来人员,以及海外相关企业来沪投资机构的人才,这一领域的人才潮流尚未出现。同时,现有高校的人才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大多在传统产业的界定中,各自培养特定专业人员,而真正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游戏策划、动画美术、新媒体采编等领域的急需人才,大多还没有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这也是本市文创产业领域里,兼具文化创意、数字人文、社会营销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稀缺的关键,制约了社会文化投入的效益形成。
  3、相对于传统文化中心北京和数字文化新贵杭州而言,上海目前没有阿里巴巴、腾讯一类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企业
  而十多年前,上海也曾经有过一批引领全国文化潮流的创意型企业,但在市场竞争中都逐步边缘化了。其原因之一在于政府的支持力度有限。相对而言,政府对于科创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奖励力度明显超出了文创类企业,以致文创类企业大多停留在个体、小微企业的层面。在激烈的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41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