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翻身仗究竟怎么打两会丨专家解读(全文3200字)

种业翻身仗究竟怎么打?
——两会专家解读

新京报讯
    
    2021年的两会,是一个特殊节点上的两会,一方面,我们实现了千百年来摆脱贫困的梦想,踏上了乡村振兴的道路,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如此前提下,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农业生产,成为重要任务之一。而其中,种业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我们的种业翻身仗究竟该怎么打?种源卡脖子问题又将如何破解?为此,新京报记者邀请了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侯水生两位专家,解读种业现状,探讨种业未来。
    种业自主,今天比过去更重要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刘录祥说,“抓住了种子,就抓住了粮食安全的关键,这也是种业备受重视的原因”。
    我国是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必须抓在自己手里,数十年来的发展中,中国从粮食匮乏到食物充分供给,种业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刘录祥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6.5亿吨左右,14亿人口平均每年的粮食占有量超过了470公斤,这其中,育种的进步,种子的改良,就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食物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也是生活水平改善的基础条件,侯水生说,“食品总产量的提升、食品质量的提升,都与种业有关。以畜禽生产来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畜禽生产总量翻了很多倍,改革开放初期,一个人一年消费鸡蛋平均不到1千克,现在是18千克左右,以前人均年消费牛奶不到3千克,现在达到十几千克。我们今天强调种业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它事关我们的食物供给、营养供给、食品安全等基本的保障。”
    2020年以来,在疫情影响下,粮食、畜禽品种的进出口受到较大影响,更进一步凸显了种业自主的重要性,侯水生说,“在这样的重大疫情面前,我们更能感受到品种安全在生产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种业发展,保障了食物供给
    我国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自给率达到100%,种子的自主率同样达到100%,“当前,我们的口粮绝对安全,可以说中国粮用中国种,已经做到了。”
    我们是如何做到口粮和口粮种子自主的?刘录祥告诉记者,“过去数十年中,小麦、水稻两大口粮,每10年到20年,单产都有100公斤左右的提升。这和几十年来,我们的科学家不断地推进小麦、稻谷育种有关。当然,育种的工作是多方面协作的结果,举例来说,比如种质资源的搜集和利用,比如杂交水稻的突破,就是上世纪70年代,在海南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以此为契机,推动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快速进步”。
    类似的工作在许多领域都在进行,刘录祥介绍,“我们有一群专门收集种质资源的科学家,他们在全国乃至全球,不断地搜集各种种质资源,有从野外寻找的,也有进行国际交流的。我国目前有全球第二大作物种质库,目前已经保存了52万份作物种质,而且还在以每年2万份的速度增长。同时,新的种质库也在建设,建成之后,预计可以保存150万份种质”。
畜禽生产快速高效发展也得益于品种的改良,侯水生介绍,“近40年来,我国畜禽生产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从产量来说,我国每年生产6000多万吨猪肉,1700多万吨鸡肉,1100多万吨鸭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44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