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在培育
李慧茹
2020年05月12日
【核心提示】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刻的理解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
●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伟大祖国的历史
●民族团结是民族之间相互联系中形成的一种状态,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中华文化不是某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民族文化之集大成,是千百年来各民族在各自历史发展中打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的集合体
党的十九大根据新时代所处的历史定位,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及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使命和根本要求。“铸”可理解为培育、培养,“牢”即牢固、坚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在各民族心中。思想、意识是一个不断教育深化的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在培育,理论宣传战线承担着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当前,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培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保障。
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思想引领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刻的理解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干部群众必须把握这一基本国情,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民族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人们共同体,民族和民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以及无产阶级如何认识、解决、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立场方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揭示了民族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总问题的关系以及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等基本思想原则。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就是要从理论的源头上、思想的深度上把握和认识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发展规律,就是要提高对民族现象进行理论思维的能力和观察及分析问题的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强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各民族的实际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上成功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伟大转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主要围绕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而展开,而立足点就是保障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障少数民族平等的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在世界上,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民族工作做得是最成功的。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措施为世界提供了借鉴。
当前,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则,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加强和重视思想理论武装干部群众,使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
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把握我国民族关系发展规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牢固历史根基
作为中国人,一定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同样今天我国民族关系也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和巩固的。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绵延几千年,一代一代地承接推进,构成了一部宏大完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而贯穿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45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