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诚: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实质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宏阔历史视野和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高度评价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所创立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而且对西方国家“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给予了有力回击。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复兴征程,不仅要“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而且要“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就要深刻认识、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认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同时,对资产阶级社会把“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使“工人变成赤贫者”、使“活动着的个人”丧失了有独立性和个性、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社会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统一的,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且将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打破“资产阶级旧社会”的神圣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自党的诞生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作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全体人民公平自由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倡导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现代化建设不能单打一,要注意综合平衡,要重视树立和保持良好社会风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江泽民同志科学分析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五个多样化”特征,首先使用“和谐”概念表达社会建设要达到的状态和目标。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同志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关键“一位”。进入新时代,***同志将“生态文明建设”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51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