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德建设要处理好六对关系
***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不仅仅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的要求,也为下一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后,整个廉政建设的策略从“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逐步过渡到“‘三不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在“不敢腐”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也日益完善的前提下,“不想腐”就成为未来反腐败斗争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巨大挑战,而加强政德建设正是实现“不想腐”的重要途径。 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说,政治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逐渐祛魅和理性化的过程,对于公职人员也不例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公职人员的道德建设逐渐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经济激励和绩效考核等纯理性化的手段。但这种只通过赏和罚来约束公职人员行为的路径存在明显的缺陷,没有道德的约束,再完美的绩效考核也会被扭曲,公职人员为了完成指标搞政绩工程、形式主义的例子比比皆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和反腐败理论体系,政德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加强政德建设,在笔者看来至少要处理好六对关系。 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要搞好政德建设,首先要对政德有一个整体理论上的把握,明确政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政德不同于一般性的道德,也不是公务员的个人品德,而是在行使国家公权力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政治素养和品格。 古今中外的政治文明都强调政治的道德和伦理面向,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来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政治文明中,政治本身就包含了道德的含义,政德二者不分家。西方古典政治思想也含有浓厚的道德意味,柏拉图按照统治者的德性和心灵来划分政体,亚里士多德按照德性把不同的政体划分为正常的和“变态”(非正常)的,马基雅维利把德性(Virtue)大体等同于比较中性的概念“能力”。政德也是一种能力,类似的两种政治体制,有道德的统治能力要超越没有道德的。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政治建设应该为道德留下足够多的空间,但是在实践中经常事与愿违,违背政德的现象频频发生。虽然不能要求每一个公职人员都是道德楷模,但是基本的道德底线还是应该有所坚守。如何把政德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就要经历一个双向互动的长期积累,要用政德的理论来指导政德建设的实践,同时也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调适政德的理论内涵。 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政德建设可以从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思想和我们党长期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中寻找资源。在我们党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革命道德传统,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政德有着明确的儒学源流,这些都是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进行政德建设的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红色党性教育近年来逐渐发展壮大,上海、南湖、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等有大量的红色教育资源,要把这些资源与政德建设相结合,更加系统地发掘政德建设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另外,2018年教育部开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51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