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躬自问的意思是什么,反躬自问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作者:赵致生(1943-2021)

有无的属性变化范畴,可以分为正反、显隐、出没三个认识层面来分别进行属性认识。

具体的几何图形,来源于人类初始的几何认识,或方、或圆。方圆在结构上虽然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却存在相互链接的特殊属性关联关系

即方圆的切与接属性关系:

于方内,圆接于方外;

于圆内,方切于圆外;

方圆相,方必于外,圆必于内;

方圆相,圆必于外,方必于内。

无论圆切方,还是方接圆,切接皆有四端称为四切端四接端。

若切四端为上下左右四方之时,则接四端必为乂四端与其倾倾之反;

若接四端为上下左右四方之正时,则切四端也必为乂四端与其倾倾之反。

因为,在人类对方向认识的范畴中,上下左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确定的固定方向。

所以,对当时、当场的属性内容,具有端午节被认识与确定的最基础条件。人类对自身的左右、上下的辨别,是人类固有的一种“端午节”认识本能。正是这种认识本能的存在,才使人类对时空的进一步认识有了先天八卦的数学模型产生的可能。

正反的认识,思维意识方面的问题。中西方对正反的认识存在着不同。

西方人以左右为正反,认为为正,右为反。

中国在《易经》后的后天八卦理论则认为为正,下为反,上、下同德统。

中国在《易经》前的先天八卦时代(钟鼎文化时代)的数学理论则认为为正,正面之背为之反。

即,正反与前后并不是相同的属性。正为前之对,它首先应该存在于人类自己定位的前面。

也就是说,前面的相对为正,它首先表达的是被人类认识到的一个事物的存在。因为它与人前面相对,所以,只能看到其与人相对的一面,而看不到其与人相对面的背后一面。

因此,正反与人自身的前后则是两个不同属性位置的区别。

,是处于人自己正前面事物的正面;

则是正前面事物的背面。

所以,前后人类自身的属性,正反人类自身前面正对事物与自身前面相对的一面。

对人类自身而言,只有自身的前后,而没有自身的反正。

商周文化断代之后,正反的解释则被天子唯正化。以君为上,上天下之正。凡是与君不同的或者不一致的都称为反。正反的属性几何学意义与存在,就再也没有人胆敢去进行研究了。【电视剧,春秋战国称国君为“君上”或者“王上”,秦统一后称“皇上”】

现代汉语辞典中没有关于“正反”两个字的解释。但是,在现代基因学中却有一个词汇叫“正反交”,特指两种基因型的个体,交替作为父本母本的两种杂交方式。即在用甲、乙两种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亲本杂交时,如以甲作父本、乙作母本的杂交,称为正交”;如以乙作父本、甲作母本的杂交,称为反交”。

细胞核基因决定的性状,正反交结果相同;

细胞质基因决定的性状,正反交结果不同。

正反反正之间,展示出了一种有相同有不同的属性关联关系变化内容。

反正中的“反”字,现在已经变成了返回之意。通常用来复归于正道,如拨乱反正,或者指敌方的军队或人员投到己方。把反对正对的属性关联关系解释为:直言相对正对;直言相反反对(不赞成、不同意)。而失去了“正反、反正”对偶属性的本原语境表达内容。

那么,“正、反”字的意解,在现代字典中还能找到两个字的属性对偶性形成的关联关系吗?

”字的现代解释为:

  1.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表示每年的第一月,称为正月。有新正、正始、端正的意思。
  2. 不偏斜,与“歪”相对。
  3. 合于法则的,如正当。
  4. 合于道理的,如正道、恰好、正好。
  5.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的,如正在。
  6. 两者相对时,好的、强的主要的一方称为正,与“反”相对,与“副”相对,与“负”相对,如正派、正职、正能量。
  7. 表示纯而不杂,如正统、纯正、正牌,与“杂”相对,如杂统、混杂、杂牌。
  8. 改去偏差错误,如正本清源。
  9. 各个边的长度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图形,为正方形。
  10. 指失去电子的,与“负”相对,正电。
  11. 大于零的,与“负”相对,正数。

显然,现代很多“正”的概念中,相对属性并不是“反”。

那么,反正的属性相对性应该如何解释呢?

现代对对“”字的解释有六种:

  1. 反是一种运动状态:如翻转、颠倒、反手、反掌等。
  2. 与“正”相对。表达翻转的,颠倒的内容,如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适得其反,物极必反。
  3. 抵制、背叛、抗拒之意。如反制、反叛、反抗。
  4. 和原来的不同,和预感的不同,如反常。
  5. 回击,回过头来之意。如反驳、反思、反躬自问。
  6. 类推。如举一反三。

从现代对“正、反”两个字的字意认识来看,可以看出它们都来源于不同时代文化变革后产生的对正反属性对偶性的不同理解。

那么,这些字意,

哪些是钟鼎文化人类最本原的属性认识,

哪些是商周文化断代之后封建垄断文化的重新解释,

哪些是对西学思想的认识与表达呢?

在每个文化形成的知识体系中,它们对“正”、“反”属性关联关系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51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