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明纪释法 – 反复套取公款贪污数额的认定(全文2215字)

以案明纪释法 | 反复套取公款贪污数额的认定
典型案例  张某系***国有投资公司负责人,李某系B私营企业法定代表人。2013年,二人商议,以虚假支付B公司咨询服务费的方式,从***公司套取公款100万元,由B公司缴纳10万元企业营业税后,张某分得70万元,李某分得20万元。2014年底,审计部门对***公司进行审计时,高度关注该笔咨询服务费问题,张某担心套取100万元行为被发现,于是从分得的70万元中拿出40万元,又以给公司某员工发放奖金的名义,从***公司再次套取公款80万元(单位代扣个人所得税20万元,实发60万元),再将100万元从李某的B公司原路退回给***公司。  分歧意见  本案中对于张某构成贪污犯罪没有异议,但对于贪污数额的计算,有四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两次套取公款行为中,张某分得70万元,应认定为贪污70万元。  第二种意见认为:张某两次套取公款行为,均符合贪污罪的构成要件,第一次贪污100万元,第二次贪污80万元,两次合计认定贪污数额为180万元。  第三种意见认为:张某第二次套取公款,是为了给第一次套取公款“平账”,不具有主观占有的目的,因此只认定第一个贪污行为,犯罪数额为100万元,第二次套取公款作为情节,在量刑时予以考虑。  第四种意见认为:张某第二次套取公款,不具有主观占有的目的,但由于在套取中缴纳了20万元个人所得税,属于犯罪成本,应该作为贪污数额,因此,张某贪污数额应认定为120万元。  评析意见  笔者支持第四种意见。理由如下。  一、贪污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犯罪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明确,“贪污罪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财产性职务犯罪”。对于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行为,即使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骗取的手段获得公款,也不宜认定为贪污犯罪。比如,国家工作人员指使他人采取虚列报销项目的方式套取公款,用于单位公务接待,一般认定为违纪违法;再如,国家工作人员将巨额公款以“虚假委托理财”的方式,违规借给私营企业主使用,如果国家工作人员对该笔钱款没有主观占有的故意,则只能视情认定为挪用公款或滥用职权犯罪。由此可见,认定贪污犯罪,必须以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为前提。上述案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57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