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兴龙:保护生物多样性 推动云南绿色高质量发展(全文3899字)

谢兴龙:保护生物多样性 推动云南绿色高质量发展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联合国主导下通过的一项国际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公约的目标是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全球共有超过180个缔约方参与签署该公约。而缔约方大会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每两年举办一次,尤以逢十年的大会更为重要。2019年9月3日,生态环境部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共同发布了COP15大会的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本次大会也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COP15将确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2021—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展望205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愿景。2020年9月30日,国家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向世界发出“春城之邀”。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享有“春城”美誉的云南省昆明市。

云南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

COP15在中国举办,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认可。云南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是全球生物物种高富集区和世界级基因库,不仅具有寒、温、热三带植物并存的复杂植被带,而且拥有寒热并汇的动物群,几乎囊括了我国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生物基因宝库”和“药材之乡”之称。

在云南仅占国土面积4.1%的土地上分布有19333种高等植物和2242种脊椎动物,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0.1%和51.4%。这些物种很多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和建群种,甚至包括一大批孑遗种、独特种和古老种,它们使云南成为生物多样性重要类群分布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关键地区。云南分布有《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中记录的珍稀濒危植物15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2种,分别占全国的41.0%和57.1%。其中亚洲象、绿孔雀等500多种脊椎动物,为云南特有或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

云南蕴藏了大量珍贵的遗传种质资源,许多具有高经济价值、可以被广泛利用的栽培植物与家养动物都能在云南找到其野生型或近缘种,形成了丰富的农业栽培作物、特色经济林木、观赏花卉、药用植物及畜禽品种等遗传种质资源,其中中药材资源种类6559种,占全国种类总数的51.4%,民族药资源2000多种,民间验方1万多个;荞麦、螺旋藻、糯玉米、茶树、园艺植物、药用植物及食用菌遗传资源数量在中国各省份中均位居前列。

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斐然

云南省自2013年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以来,已陆续出版《云南大百科全书·生态》《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19版)》等重点研究成果。2020年,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多部门共同发布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发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此外,2018年9月出台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开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立法先河,将监督管理、物种和基因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和惠益分享、法律责任均写入法规。此次出台《条例》,是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重要举措,对保护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某些区域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问题,云南省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立法,如针对滇池、洱海、抚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制定的“一湖一法”特色性立法。

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和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试点建设国家公园,云南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就地保护体系,使全省各类生态系统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迁地保护作为就地保护的补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失去生存繁育栖息地、在自然环境中无法保存的物种。云南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工作至今,已建立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60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