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治国理政(第四卷)》体会
《***治国理论(第四卷)》中第三部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第五部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部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等,实际上都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中呈现。特别是《***治国理论(第四卷)》中梳理出的***总书记所提出“坚持人民至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等观点,体现了大国领袖的民本情怀。借此次讨论发言机会,分享一下我对***总书记民本思想的一些粗浅理解与感悟。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知道,早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便在提出诸多重民、保民、利民、恤民的主张,如孟子首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则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喻指民与国家的关系;而后唐太宗以隋朝灭亡为镜,视君民、君臣为“舟水”形成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宋代张载提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又比如,明清时期黄宗羲等人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原君》),这些传统民本思想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中心”的思想始终把“以百姓之心为心”作为重要价值准则,将“民心”问题看作党执政的根本问题,这无疑是党和国家立足历史维度与实践维度,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一种创新性继承和发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等举措更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革命战争时期,在河北平山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为什么群众对共产党这样支持与信任?我想根源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人民为中心,正是源于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他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更鲜明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可见,在***总书记的理念中,“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空洞的表述,而是执政理念的一种转变,是真正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社会建设和干部政绩的基础指标,从而为人民谋求实实在在的生活福祉与发展利益。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对时代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1947年,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向毛主席提出了历史兴亡周期率的问题,毛主席当场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我看来,毛主席所说的“民主”其核心就是要让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找到了第二条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方法,便是自我革命。而今,在***总书记对社会发展主体及其规律性的准确判断基础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前进道路上,凝聚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提出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作为一名党员,我将尽己所能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中心大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与荣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64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