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全文7184字)

    
关于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0-03-26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2019年监督工作安排,为做好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报告的相关准备工作,2019年11月魏国强副主任带领调研组赴淮安、连云港市进行专题调研,12月调研组赴盐城滨海县、宿迁泗阳县、徐州睢宁县开展调研,实地考察当地扶贫产业帮扶项目,进村入户走访低收入农户,与当地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镇村负责同志、基层人大代表进行座谈交流。为全面了解我省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调研组还请省政府扶贫办、教育厅、民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苏北5市及镇江、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农委提供了关于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的书面材料。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
    “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狠抓责任、政策和工作“三落实”,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一是省定脱贫目标提前实现。截止2019年底,省定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已经基本实现年收入6000元脱贫目标;低收入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三保障”落实情况总体良好;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已全部达标;省重点帮扶的12个县区全部“摘帽”;扶贫开发重点片区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民生和社会事业得到显著改善。
    二是分类施策实现精准帮扶。坚持开发扶贫与社会保障双轮驱动,依靠开发式措施脱贫的约占65%,依靠兜底保障措施脱贫的约占35%。加强扶贫开发与兜底保障政策制度衔接,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产业、就业帮扶促进增收;对符合条件无劳动能力的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既不符合条件又无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群体,落实集体经济分红、社会组织定向帮扶、地方政府兜底等综合措施。
    三是聚焦薄弱环节统筹推进。加强省定经济薄弱村和重点片区脱贫攻坚,统筹推进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部署实施了8个脱贫致富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产业富民工程,开展消费扶贫和电商扶贫,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完善利益联结和收益分配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深化“五方挂钩”帮扶和重点片区整体帮扶,全省262家省级“五方挂钩”单位累计协调落实帮扶资金77.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160个。6个重点片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民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乡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2个革命老区困难群众和薄弱村增收致富能力明显提升。
    四是务实担当激发创新活力。全省各级各部门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涌现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省级积极推进“五方挂钩”帮扶、“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及时推广精准扶贫补充医疗保险、村级医疗互助机制等创新做法。徐州市发展“六型经济”促进经济薄弱村持续增收、邳州市创新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连云港市出台“精准防贫工作实施意见”、灌云县成立“消费扶贫创新创业中心”;盐城市部署实施经济薄弱村增收脱贫巩固提升计划、滨海县探索“四建四强”防止返贫新模式;淮安市创新搭建“阳光扶贫超市”、涟水县走出“飞地同创”产业扶贫新路;宿迁市建立乡镇扶贫专干专员制度、推行“电商扶贫”新模式、协同推进农房改善和农村公共空间治理等,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步伐。
    五是探索构建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各地在创新开发式扶贫机制和强化保障性扶贫“普惠”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更加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教育扶贫,推动各部门帮扶政策措施有效衔接、协调发力,不断提高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地区持续发展和增收能力。建立缓解支出型贫困机制,通过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积极解决支出型贫困难题。建立返贫监测预警机制,通过主动申报、入户调查、数据比对等,强化对已脱贫对象的跟踪监测,及时发现、及时纳入帮扶范围。
    二、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总体来看,全省脱贫攻坚将如期实现既定目标任务。但从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部分低收入农户脱贫基础不牢
    我省低收入人口已基本实现年收入6000元脱贫目标,但不容忽视的是,相当部分的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的基础是享受了扶贫政策的红利,自身发展能力十分薄弱,持续增收基础仍然很弱。因病因残致贫返贫问题突出。截止2019年8月底,全省剩余未脱贫57.6万低收入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占比高达84.9%。虽然通过兜底保障达到了脱贫标准,但这部分人员收入有限,医疗费用支出较多,返贫可能性较大。基层呼吁省级层面加强对这类支出型贫困人口的关注,研究由“收入法”调整为“支出法”确定农村居民相对贫困人口的思路,将更多的因病致贫的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脱贫边缘人口抗风险能力不强。部分低收入农户发展能力弱、劳动能力不强,多数依赖政策性收入,虽然达到脱贫标准,但仍处在贫困边缘,一旦遇到突发事故,极容易发生返贫。据盐城市反映,全市已脱贫农户中,2018年家庭人均收入在6000~6500元的有34833人,占脱贫人数的比例高达10.7%。脱贫人口稳定收入难以保证。就业脱贫的低收入农户劳动力中,灵活就业的占比达60%以上,以“打零工”居多,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收入较少且缺乏稳定性。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失业返贫风险较高。一些到户帮扶项目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导致家庭收入不稳定。
    (二)保障性扶贫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调研中了解到,保障性扶贫方面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在“三保障”政策的落实上,基层希望省、市相关部门能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更好地担负起责任,并加强协作,形成推进合力。教育扶贫方面,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一些地方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低收入家庭学生,生活补助尚不能完全满足吃饭、住宿、购买学习资料等方面需求。部分地方反映,按照有关规定,普通高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实现脱贫后两年内,应继续享受免除学费的扶持政策,但一些高校在学生家庭实现脱贫后就不再落实。健康扶贫方面,基层反映,卫生服务能力跟不上,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医疗支出负担仍然偏重,部分地方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工作仍需加强,住院合规费用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的政策还未完全落实到位,医疗救助资金运行压力持续增大,健康扶贫长效机制仍需健全完善。综合保障方面,部分特殊困难群体既没有劳动能力,又不符合救助条件,需要出台综合性举措加以应对。如部分低收入分户老人,因子女拒不履行赡养责任生活困难,这部分老人既不符合民政部门的农村低保标准,也无法通过产业、就业扶持实现脱贫。
    (三)产业扶贫造血能力亟待加强
从调研情况看,很多帮扶单位在帮扶项目的选择上还是以短平快为主,为求收益稳定更倾向于选择以租金收益为主的项目,如建设标准厂房、购买农机具等,真正培育发展产业的不多,已有的产业项目示范带动作用也不够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产业规划不科学。有些地方对产业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较多注重单个产业扶贫项目的引入,忽视了县域、镇域扶贫产业的统筹规划,缺乏对地方产业发展的长远谋划,导致产业规模小而散,集聚效应和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69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