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0日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刘文荣
?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
2021年工作情况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深入践行新思想新理念,积极应对新风险新挑战,致力高质量,奋进现代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实现了“十四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1.经济运行平稳向好。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努力克服不利影响,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综合实力稳步攀升。预计实现GDP1300亿元,增长10.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12亿元,增长9%,税占比80.7%,总量列全省县(市)第七、苏中第一。实现工业开票销售2038亿元,增长2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亿元,增长20%。项目建设量质并举。扎实推进“三比一提升”行动,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54个,其中10亿元以上31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3个,其中10亿元以上13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84个,其中10亿元以上7个。产业质态不断优化。新增高标准农田6.5万亩。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通过验收,为泰州首家。全面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举措,减免各类税费70亿元,新增贷款155亿元。50家重点企业和30家成长型企业工商税收增幅分别达62.3%、98.7%,高于全市平均增幅48.1、84.5个百分点。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8家。工业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225家,其中超10亿元36家、超50亿元6家。新增服务业规上企业45家。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30亿元。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0亿元,新增资质企业66家。
2.发展动能加快释放。改革创新、开放融合纵深推进,区域发展活力、内生动力有效增强。综合改革有序推进。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全覆盖。创新项目审批“掌上督”系统,平均审批周期提速50%。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保持全省第一方阵、泰州第一位次。济川、延令街道分设,姚王“撤镇设街”顺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完成率居泰州首位,新增******+评级企业1家。亩均论英雄改革深入推进,盘活利用低效闲置工业用地3570亩,亩均税收达8.9万元、增长40%。创新转型成效明显。预计完成高新技术产值880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7.2%。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泰州市科技瞪羚企业5家。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40个,新增首台(套)重大装备1个、省星级上云企业40家。设立双创引导基金,出台人才新政“双十条”,引进高层次人才665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8人。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扬子鑫福获省碳达峰碳中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森萱医药北交所上市,为泰州首家、全国首批。开放合作活力彰显。实际利用外资4.36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58亿美元、外经营业额1.9亿美元,总量均保持泰州第一。泰兴港区货物吞吐量达6900万吨。泰兴经济开发区连续9年稳居全国化工园区10强、列第5位,创成省级中日新材料产业园;黄桥经济开发区获批建设中国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城,创成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泰兴高新区凤栖小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50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创成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城区工业园区创成省级军民两用创新示范区。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高铁、常泰铁路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常泰长江大桥全面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504省道和分雅线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232省道二期工程有序实施,开放融合的交通优势更加凸显。
3.城乡建设协调并进。坚持建管一体、统筹推进,城乡品质不断提升。城市建管扎实有力。高铁片区、综合交通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规划加快完善。改造贯通大庆东路、江平路、根思路、鼓楼北路等主次道路,新改建城市道路9.55公里。改造提升泰兴公园、仙鹤湾风光带等16个公园和绿化节点,建成开放8公里的“泰健康”龙河马拉松训练步道,新增改造绿化40万平方米。深入推进小区物业管理专项整治,完成38处老旧小区和背后街巷改造,新增停车位1124个,道路泊位智能化改造1051个。扎实开展“小微”问题百日整治专项行动,长征路、根思路立面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城区二类及以下公厕改造实现全覆盖,市容环境持续改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排名泰州第一。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乡村面貌日益改善。疏浚整治河道224条,打造生态河道87条。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86.28%,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启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提档升级农村公路230公里、改建11.6公里,实施安全防护工程110公里。入选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全国试点县。生态治理系统高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80%,PM2.5均值达历史最好水平。全面完成304个入江排口整治,高标准建设幸福河湖100条,省级以上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和优Ⅲ类水体比例均达100%。泰兴经济开发区尾水净化生态湿地获评省生态安全缓冲区示范项目。泰兴高新区入选国家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试点。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4.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群众生活品质和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民生保障全面加强。发放就业保障资金1.59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76万人。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98%。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40元。建成市级老年人活动中心,实施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916户。公共事业协调发展。泰师附小东阳校区、育红幼儿园文江分园建成投用。市人民医院三甲创建完成专家评审,新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建成启用,创成泰州市级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4家。省运会筹备工作有序开展,场馆设施改造全面完成。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严格落实专项整治“11321作战图”,建立全域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一图一册一清单”,全面推广安全生产记分制管理,省委危化品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清零,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建成运行,网格化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初信初访办理、信访积案化解同步加强,信访秩序持续好转。“雪亮技防工程”加快实施,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2.68%,群众公共安全感达99.33%。从严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总体形势平稳可控。国防动员、统计调查、史志档案、外事、侨务、民宗、气象、工商联、老干部、退役军人、关心下一代、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红十字及对口支援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5.行政效能明显提升。精心组织建党100周年系列宣教活动,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两在两同”建新功、“三带三强”争一流主题活动,政务服务、作风效能持续加强。严格落实政府工作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强化政府规范性文件审查,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加强审计监督,持续压降非刚性非急需支出,政府投资行为更加规范高效。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结建议、提案382件,满意率100%。深化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776条,办理依申请公开信息305件。高度重视“12345”政务服务热线办理,群众诉求办结率99.63%、满意率98.06%。持之以恒正风肃纪,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2021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实现了顺利收官。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有效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接续奋斗、奋勇拼搏,开创了泰兴发展史上又一个“黄金期”,在“强富美高”新泰兴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正昂首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突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台阶、年均增长7.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实现十亿级“三级跳”。项目建设综合考核稳居泰州第一位次,延长中燃、药明康德、金鹰健康产业基地等百亿级重特大项目相继落户。中国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从第34位跃升至第21位。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济川药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入选省首批创新型示范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3次获国务院表彰。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民生作为第一导向,社会事业获得全面性进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摘帽。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2万元,较2016年增长51.8%。新(改扩)建学校52所,义务教育集团(联盟)办学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涉农村居全部达到“整洁村”标准。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122公里,建设安防工程599公里,实施道路养护2000公里,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治理效能得到系统性提升。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成12公里长江生态廊道及拓展区。巩固拓展“一年小灶”成果,扎实推进“三年大灶”任务,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年实现“双下降”。“三治试点”成效明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群众安全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各位代表,五年来各项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离不开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帮助,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委员,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泰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泰兴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产业竞争力还不够强,特色产业集聚度还不够高;园区发展能级、承载能力有待提升;开放创新、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尚有差距;城乡融合发展、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本质安全、生态建设还需要久久为功;基层治理效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政府自身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力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
今后五年展望
?
新一届政府的五年,是“两个百年”历史进程相互交汇、继往开来的重要五年,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基开局、蓄势前行的关键五年。全市上下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打造产城融合、‘三生’协同的标杆城市”总目标,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答好高质量发展“时代之问”,走好现代化建设“赶考之路”,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泰兴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是:
——奋力打造产业转型标杆,推动经济发展更高质量。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持续突破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做强产业特色,形成更具规模优势、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业开票销售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有力增长态势,综合实力持续争先全省第一方阵。
——奋力打造城乡融合标杆,推动城市能级更快提升。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以主城区、副中心、重点镇、新社区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明晰功能定位、提升承载能力,更好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品质生活共享化。加快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更快融入上海、南京“一小时经济圈”。常泰长江大桥及连接线建成通车,“零换乘、一体化”高铁枢纽集疏运网络初步形成。
——奋力打造绿色发展标杆,推动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准确把握、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坚持绿色化、循环化发展方向,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持续压降单位GDP能耗,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美好生活更加匹配、更相适应,着力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的生动画面,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奋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推动民生事业更优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落实民生“七有”要求,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扩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群众感受度、满意度显著增强。
——奋力打造社会文明标杆,推动城市气质更好彰显。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三个不相信”城市精神特质,持续抓好公民道德教育和文明习惯养成,全力营造诚实守信、公平正义、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推动全社会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奋力打造市域治理标杆,推动治理体系更趋完善。扎实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强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提高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完善现代应急救援体系,积极构建多元参与、整体协同的基层治理架构,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
2022年工作任务
?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起始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紧紧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聚力全域创新、全面转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抓好“六稳”“六保”工作,深入实施“四大行动”,加快构建“四大体系”,奋力打造“六个标杆”,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税占比80%以上,工业开票销售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向好,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巩固。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1.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统筹抓好产业链式发展、项目招引建设、园区能级提升“三大任务”,推动产业发展量质并举、转型突破,进一步厚植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以链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聚焦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链主”“链核”“链源”企业招引培育,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着力形成韧性更足、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入实施产业强市特色发展“123”工程,集聚量的优势、促进质的提升,确保特色产业规模增长10%以上。深耕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新浦化学、延长中燃、格林美等龙头企业深度研发、提级发展,年内产业规模突破850亿元。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鼓励扬子鑫福、泰隆减速机、赢胜集团等重点企业加快智能化、模块化、高端化转型,抢占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培强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继续支持济川药业加快规模化、资本化、国际化进程,推进合全药业新药研发生产基地、兴普泰多肽类原料药、凯莱英生物医药研发生产一体化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集群集聚优势。做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加工产业,以“六大中心”建设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