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党课研讨参考:中国法制史学七十年回顾与展望(全文5034字)

中国法制史学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法制史学走过了崎岖不平的道路,几代学人筚路蓝缕,群策群力,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了法制史学研究,不仅在学科建设、研究机构、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而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法制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抚今追昔,鉴古明今,在回顾中国法制史学70年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的同时,更须反思和展现中国法制史学的价值,推动中国法制史学走向新的高峰。?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中国法制史学的开拓与奠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便于1950年初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国家急需的理论和财经建设人才,并且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1950年9月,为了培养中国人民大学师资的需要,招收了学校所属各个学科的研究生。根据苏联顾问的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初建时期共分八个系,包括法律系,并根据苏联莫斯科大学的规模,建设法律系的各个学科,其中便有“国家与法权历史”的课程。为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招收了4名研究生,我就是其中之一。由苏联专家讲授国家与法权历史,涵盖了世界各国的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外国法制史。经过一年多专业课的学习,大家感到最大的收获就是领悟了按照唯物史观来认识、总结世界法制历史的发展规律。具体说来,在苏联教科书的结构中,任何一个国家和王朝,都按着“经济基础,阶级结构,国家制度,法律制度”四个部分构成这门学科的架构,这个架构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但我们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感到这四个部分各自独立,缺乏内在联系,而且国家制度所占比重大于法律制度。对于这一点,同学们皆有同感,故戏称为“四段论”。?
1961年,在教研室的组织下,我开始正式编写《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的讲义,当时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以苏联教科书作为基本的参考模式,以中国的法制史料作为撰稿的依据。为了改变四段论的结构,编者在讲义中,将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合在一起,作为特定法律制度的历史背景,同时加大法制的比重,但讲义的名称仍然叫作《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这说明其并未完全摆脱苏联教科书的影响。?
中国法制史学从1950年算起,到改革开放的近30年间,是一个奠基的过程。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法制史学的发展是跌宕起伏的,特别是受到批判旧法继承性的影响,妨碍了古代法制史的研究。在这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就是6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的三册讲义,这在当时,是全国唯一的公开出版的教材,多为兄弟院校所采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制史学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法制史学的真正发展进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这41年经济社会的变化创造了有利于学术发展的环境,同时又建立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制度和由助教到教授的职称制度,各种学术交流(包括国际交流)机制以及各项奖励制度,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法制史学的发展。下面,我谈谈这41年来中国法制史学的主要成就。?
第一,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6月,召开了中国法律史学会的成立大会,与会者经过讨论,一致确定中国法制史的对象是一元的,即法制,不是二元的,即国家加法制。因此一致主张这门学科恢复“中国法制史”的固有名称,这是中国法律史学会的一大功绩。?
1982年,统编教材《中国法制史》正式出版。同年,在西安召开中国法律史学会首届年会,经过讨论,打破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传统模式,主张按照法律体系分别撰写行政法史、民法史、经济法史、刑法史、司法制度史等,这样符合中国法制历史的实际状况。此后,不仅统编教材基本按照这个结构进行编写,而且推动了部门法史的发展。这是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形成的中国法制史的体系结构。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今后也会出现出更好的、更符合科学规律的新的结构形式。?
第二,41年来,中国法律史学会的组织由原来的中外法制史、中外法律思想史扩展到现在的中国法制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西方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法律古籍整理专业委员会、儒学与法律文化分会、民族法律文化分会、东方法律文化分会、老庄与法律文化分会等八个组织,会员由最初的五六十人扩展到今天的八九百人。学会的活动由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发展为各个专业委员会分别召开学术研讨会,各有指向和特点。所有这一切,都不是成立学会时所能及的。41年学会的壮大发展不是偶然,是和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密不可分的。没有改革开放,便不可能建立一个民间的学术团体,组织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活动。在这期间,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并且培养了一代新人,凡此都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
第三,41年来,法制史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态势,除法制史学外,还出现了法制文化史、法制文明史、比较法制史、断代法制史、专题法制史等新的学科,它们各领风骚、各有成就。在这期间,涌现了以《中国法制通史》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学术成果,形成了百花争艳的法制史论坛。除各种学术著作外,还陆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