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总结经验案例合集16篇(全文32431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案例汇编
目 录
补偿护民生底线 2
探索补偿机制共促保护与发展 7
探索“生态银行”现代金融模式 11
探索培育生态产品“三级市场” 16
推动“大数据+生态产业”深度融合 21
依托生态创新引领三产融合发展 27
打造人参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 34
去“黑”转“绿”促产业生态化 39
演绎化蛹成蝶新篇章 43
多措并举创新发展“旅游+”模式 49
打造“山水成景”开创全域旅游新篇章 53
聚焦特色园艺引领发展生态旅游 57
打造生态循环立体农业 62
打好全域有机“生态牌” 67
“两片”叶子助推绿色发展 71
生态治沙促人沙和谐 75

以补偿护民生底线

    近年来,我县积极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取得了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赞扬。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科学选种植被,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0世纪中叶,因为天气干旱,河谷风沙肆虐,河谷地下水位高,加上沙滩盐碱地,种植农作物不仅颗粒不饱满,产量效益也上不去。我县一直以来推行退耕还林种植沙棘,实施林草间作、林草共生的新模式,出资给农户购买美国兰草、紫花苜蓿等草种,以群众投劳的方式在沙棘树下种植苜蓿草,确保沙棘树有序生长,一方面提升了生态效益,有效遏制了沙棘树杂乱生长,另一方面提高了经济效益,解决了群众牲畜的饲草料供给。经过不断的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县自然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2.持续提升生态效益,释放“生态补偿红利”
上下合力,持续夯实巩固生态本底,扩大提升环境容量,

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争取更多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持续反哺“绿水青山”保护。如今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一增一降”的巨大变化:森林覆盖率增至31.5%,年风沙天数降为20多天,现有耕地面积约1.5万亩,林地面积约7.8万亩,优良天然草场
面积约70万亩,呈现出大面积荒山和荒滩变为绿树婆娑的美姿。一是做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考核。建立了以生态环境质
量改善为目标、将生态环境保护结果与保护过程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实现对县域内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立体监测和综合评价,持续推进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能力建设。根据考核结果,每年得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600多万元,并因地制宜加强资金管理,强化绩效导向,合理提高补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补偿资金落到实处。2020年,接受中央财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支持“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到位资金2518.55万元,用于支持脱贫攻坚、保护生态环境及改善民生等,收入功能科目列“1100226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收入”。来自:头条号 如来写作网,QQ3231169,加入会员群,海量优质文字素材和PPT课件
    二是统筹发放生态补偿脱贫岗位资金。按照《关于2020年脱贫攻坚统筹整合资金计划的批复》等文件要求,对生态公益岗位“定人、定岗、定责、定酬”,明确相关工作职责、任务

目标、监督管理、保障措施和绩效考评等要求,并严格按照自治区规定的生态脱贫岗位政策和低收入群众认定标准精准遴选人员,确定岗位数量。2020年,落实生态补偿脱贫岗位数4733
个,共计资金1656.55万元。截至目前,到位生态补偿脱贫岗位
资金1456万元,统筹中央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用于扶
贫生态补偿脱贫岗位资金1191万元,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森
林管护补助资金265万元。
    三是“生态红利”愈发突显。近几年,“人种树”“树养人”和谐共生景象带来的“生态红利”更加显现,通过释放生态红利明显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了广大农牧民积极投身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逐步建立和完善农牧区县、乡、村三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生态修复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引导农牧民选种沙棘获取经济效益,每年通过销售沙棘苗木可获利15万元,人均获利2000元;通过沙棘叶和林间苜蓿饲养牛羊,一公顷沙棘林完全可以养活一个羊单位的牲畜,每公顷可增收3000元左右;通过采摘销售沙
棘果,户均可获利3000元;通过销售沙棘木作为建筑材料和制
作沙棘木制品,年销售20万左右,人均增收3000元。
3.衍生发展生态产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万亩沙棘林改善了河谷生态系统,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

源的功能。生态系统的改善,间接提高河谷青稞亩产,催生河谷特色农产品种植。依托沙棘林,人直接从沙棘林中获利颇多,实现了“人种树、树养人、人致富”的良性循环。
培育沙棘苗,合理利用沙棘叶。已有50多年的沙棘种植经
验和万亩的沙棘林种植成果,建成了近1600亩的繁育优质沙棘
种植和苗圃基地,成苗以5元/株的价格,销往墨竹工卡县、日喀则等地区,年获利十几万元。沙棘枝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及许多生物活性物质,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牧草。每公顷沙棘林每年可产鲜叶1500~2500公斤,加上林地下面的草类,一公顷沙棘林完全可以养活一个羊单位的牲畜。
    开发沙棘果,拓展沙棘木。沙棘林平均亩产25~50kg沙棘果,每千克约60元,年销售量达3万千克,可实现收入180万元。同时,进一步延伸沙棘产业链条,一是建设沙棘果加工厂,开展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收益;二是发展沙棘木建材产业,将沙棘木作为建筑材料供应寺庙和家庭修建庙宇和房屋使用,直径在25cm左右的沙棘木80元/根,年销售达20万左右;三是加工制作沙棘木手工艺品,开办农牧民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合作社,生产沙棘木产品不仅受当地群众欢迎,还销往拉萨、日喀则等地。
二、经验启示

    我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持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走绿色发展之路,形成了生态变资源、资源变财富、财富保生态的良性发展模式,为“沙棘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从光秃秃、白茫茫的沙滩,到郁郁葱葱的河谷,沙棘林是从无到有,称得上是“风沙地里长出沙棘林”。从漫天风沙到绿色长廊,从“心”到“景”的过程,是以“沙棘精神”为舵,以“林草间种”、“水源保障”为手段,以“生态红利”为协同,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合二为一,生态修复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生态红利”实现需要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统一,间接效益和直接效益统一,生态修复与生态经济统一,这是生态修复可持续的重要保障。

探索补偿机制共促保护与发展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湖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这一主题,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全力呵护一湖碧水,依托生态优势将旅游产业确定为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战略水资源保护利用新路径。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着力呵护“绿色宝库”,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始终坚持“保护优先”,争取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湖水环境保护条例》,成为全国首个专门立法保护的湖泊,筹集资金16亿元积极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新模式,并以铁腕手段,做好“禁、退、治、补”四字功夫,确保了整体水质长期保持国家饮用水一级标准,出境水长期保持地表水一类标准,流域生态资产总价值增至2437.49亿元。出台了《流域水环境保护考核暂行办法》,通过考核推动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进

一步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品牌已然成为一张“绿色名片”和“金字招牌”。
2.开展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筑牢“绿色屏障”
    开展流域生态资产评估与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摸清了流域生态家底,对流域存量资源价值、生态产品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详细的评估,生态价值评估约为2436亿元。对生态保护与恢复成本价值、发展机会成本价值进行核算,为生态补偿提供补偿依据。综合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近期、中期、远期生态补偿目标和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方式,形成了“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方案”。试点方案要求生态环境部门按照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的要求设置水质考核断面,依据《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等规定设置断面水质考核标准,国控断面以“每月Ⅰ类、每年预算安排360万元作为奖励资金”实施断面月考核和年均值考核,按“月通报、年兑现”的方式组织实施,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罚。考核奖励资金专项用于流域水污染防治相关的治理项目,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安排部门工作经费等。此外,还根据《环境质量考评办法》的要求,采取专函警示、约谈与媒体曝光、资金项目挂钩、区域限批和督察问责等措施确保湖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落实。
3.释放生态补偿红利,以流域为单元发展生态旅游

    通过整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市、省统筹城乡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市等政策,全面实施“旅游+”工程,发展旅游与文化、体育、岷山、农业、康养等五大产业融合,不断发掘新的旅游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初步形成了一个核心、五大板块、多点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成功举办了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实现区域旅游向全域旅游、单一观光型旅游向生态度假旅游转变。深入推进全域旅游,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收入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同时,通过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开发特色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让农民在获得种养业收益的同时,分享加工流通和休闲旅游带来的收益,如今野生鱼、坛香菜、冷水鸭、野藤茶等已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
4.依托良好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数据谷
    借助优质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优势,和电信合作建成大数据中心,获得“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称号。大数据中心以建设“华南绿色数据谷”为目标,以数据存储、处理为核心,努力打造全国、全球最节能绿色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政务云基地和华南绿色数据谷,规划总面积4500亩,总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可容纳20万个机架、500万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和1000家以上互联网及配套服务企业,提供15000个就业岗位,

预计2025年实现销售收入过200亿元,税收12亿元。采用冷
水作为服务器散热冷源,可承载20万个机架满负荷运行、实现
年节约用电50亿kwh、折合节约标煤17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
排放552万吨。
二、经验启示
    我市用一张“绿色名片”,充分挖掘优质生态资源优势,撬动全域旅游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科学规划,高端定位,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致富道路,同时,为着力解决“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态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积极探索并制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制度保障。特别是在生态补偿方面开拓创新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开展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并出台《流域水环境保护考核暂行办法》,旨在通过考核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进一步推动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全面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保驾护航。

探索“生态银行”现代金融模式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新模式,发行生态环保政府专项债券,开展“两山银行”改革试点,将现代金融的理念、运作模式与以绿水青山为标志的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有效结合起来,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生态资本转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成为后发县中的先行县。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探索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新模式
    面对山林资源丰富,但绝大多数村集体实力薄弱,单村单户难以发挥资源优势的现状,2017年,率先在开展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试点,利用村集体统管山30%公益林补偿收益权作质押,贷款230万元用于建设当地宰相源乡村旅游基地,
当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7.6万元,为全县消薄增收打开了新渠道。在试点成功经验基础上,按照“整县整合、抱团发展”思路,整合全县生态公益林资源,以全县402个村生态公益林

补偿收益权集体留存部分作为授信基数,向农商银行质押贷款,成功融资2.5亿元,由政府国有公司统一代管运作融资所得资金,并最终选定投资资金风险低、收益持续有保障的“飞地经济”智谷项目,2019年该项目带动村集体薄弱增收近4000万元,平均每村增收1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项目前期融资和村集体消薄增收“两难”问题,真正达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良性转化目的,有效实现村集体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发展。
2.发行生态环保政府专项债券
    配水工程实施后,为提升湖水资源环境,确保饮水安全,启动实施包括土地整治复绿、沿湖生态修复与环境提升工程、农业及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水源地保护与建设等在内的全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总投资13.1亿元。将预期可实现的水资源转化收益作为偿
还来源,以发行生态环保政府专项债券的方式筹集到资金10亿元,统筹用于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现了水产品的资源向资金转化,形成从生态资源转化为资金又反作用于提升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探索出水资源这一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道路,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多方共赢。
3.开展“两山银行”改革试点

2019年10月,成功列入全省11家县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GEP)核算试点之一,在完成GEP核算的基础上,创新探索开展“两山银行”改革试点。通过“两山银行”改革试点,把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的收储、专业化的整合、市场化的运作,探索试点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加速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生态资本转化,争取实现生态价值的可量化收益和综合化效益,从而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构建专业运营平台。通过查清各类自然资源的类型、边界、面积、数量、质量等,明确所有权主体、划清所有权界线,由不动产登记机构实施登记,逐步汇总形成全县自然资源登记数据库。以县级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公司为主,进行产权收储和资源提升、资源测量和动态管理、资源价值评估、资源项目增信、资源打包提升和市场交易、全过程风险控制。通过新建、整合、嫁接等手段,在乡镇、村集体成立县级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公司的子公司、分平台,形成县域生态资产运营管理体系,构建生态资源的“调查-评估-管控-流转-储备-策划-提升-开发-监管”全过程工作机制。
    创新完善配套制度。建立基于调节服务功能量(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核算结果为依据的总量控制制度,试行重点乡镇

之间调节服务功能量交易,提升县域内政策间、乡镇间的协调性,集聚政策效应,促进绿色发展。强化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发证,推进有序流转、规模化经营。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交易。创新绿色消费、科技研发、生态农业等领域的绿色信贷绿色金融产品,鼓励开展绿色金融资产证券化。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引导基金,探索定向扶持生态产品价值机制。建立企业和自然人的生态信用档案、正负面清单和信用评价机制,将生态信用行为与金融信贷、行政审批、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联动奖惩。
    开辟畅通转化通道。建设区域性公用品牌体系,构建覆盖全类别、全产业链产品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利用空气清新、水源清洁、气候适宜的生态优势,培育招引环境适应性先进制造业,推动工业精致发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生态产品的推广与宣传,推动生态产品全面发展。
    健全提效支撑体系。基于周边高速、高铁线路与内部交通网络微循环,打造快进慢游的交通体系。建设涵盖生态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生态大数据平台,提高生态产品生产管理决策水平,赋能生态产品,提高溢价。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前沿生态技术研究等方向,推进“两山”创新型复合人才

培养。建立国际组织、科研机构落户的鼓励引导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引导知名创新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增强智力赋能。
二、经验启示
    我县通过全覆盖推进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将未来可预期补偿收入转化为眼前的资金收入,以异地发展资本化运作的方式,为村集体可持续发展、低收入农户增收“造血”;以预期水环境治理产生的优良生态产品预期收益,发行生态环保政府专项债券,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来源;在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基础上,创新探索“两山银行”改革试点,把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的收储。盘活“生态资本”变身“富民资本”,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为山林资源和水资源丰富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样本。
来自:头条号 如来写作网,QQ3231169,加入会员群,海量优质文字素材和PPT课件

探索培育生态产品“三级市场”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围绕“乡愁故里、生态桃源”建设目标,突出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城市提质、改革创新、民生补短等工作,深化全域生态、全域植绿、全域文化和全域旅游,打造绿色名片,城乡品质与内涵得到持续提升。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筑牢绿色金融转化基础
    一是创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坚持确权赋能,确权期限依据承包合同灵活确定,放活林地经营权,我县为非规划林地确权发证,累计颁发非规划林地林权证34本,明晰产权面积
1.3万亩。坚持搭建平台,创新林业产权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林业金融服务平台,整合多部门职能,设立产权招投标中心,累计办理林权流转581宗、面积10.3万亩,流转总值达1亿多元;建立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成立永绿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林权流转交易、收储、担保等服务,累计完成

林权(林地、林木)赎买1.3万亩。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示范带动工程”和“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发展壮大,累计创建林业专业合作社299家,家庭林场107家,林业、花卉专业协会两家。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实施“一乡一品”工程,累计发展林下经济项目318个。
    二是创新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土地资源有效流转机制,破解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性障碍,出台《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实施方案》,累计发放贷款6270.5万元,被列入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同时开展旧村复垦工作,拆除旧房4300栋,实现新增耕地4360亩。
2.探索生态产品“三级市场”改革,推动“绿水青山”转


一是建立“一级市场”,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变。

建立“绿色资源”台账,全面盘点清查集体与农户的土地、森林、水等资源性资产,集体经营性、非经营性资产和集体资金等“有形资产”,进一步整合民俗技艺、文化品牌等优质“无形资产”。实现确股确权,通过“市场比价+企业估值+政府指导+村民协商”的方式,明确各类生态资源的计价标准,并进行综合评估,形成可抵押、可融资的生态资产。强化资源管理流

转储备,通过探索租赁、托管、股权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将分散到村民的土地承办经营权等生态资源,流转到村集体股份经联社和镇属开发运营公司,形成集中连片优质的资源资产包。谋划生态产品转化项目,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系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深入挖掘文化生态价值,创新对优质资产进行策划,建立项目开发储备库。
    二是培育“二级市场”,推动生态资产向资本转变。积极创新金融制度,率先推出“福村贷”金融产品,针对区域“绿色资源”价值总量,根据集体经济发展预期,开展区域整体授信。引导村镇集体合股联营,以镇政府牵头、联合镇下属的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出资成立生态资源市场化运作主体,整合全域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运营,为项目开发融资作担保依据。引导村民抱团参与,鼓励村民以土地、房屋、林地等资源作价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共享发展收益。招商引入外部主体互惠共赢,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商,与村集体股份经联社进行合股经营,探索构建“企业+集体+村民”多元化合作机制。
    三是筹备“三级市场”,探索推动资本向股本转化。探索推进“板外”交易市场建设,建设县产权撮合交易平台,及时向社会投资者发布股权转让信息,撮合交易;与海峡产权交易中心合作,推进生态资产证券化和期权化交易。探索生态产品

证券化融资模式,探索村集体优质的资源性资产,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募集资金,开发绿色发展项目。探索构建生态产品金融组织体系,设立生态产品专营部门,推动金融租赁等中介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3.创新林业金融信贷产品,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一是创新推出林业金融新产品。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创新林业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建立健全林业金融服务平台,开展多部门联合办公,为林权交易无偿提供服务。建立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成立永绿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林权流转交易、收储、担保等服务,率先出台
《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登记暂行规定》,完善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登记服务,创新推出“花卉贷”“林好贷”等林业金融新产品,并设立花卉产业发展风险基金。
    二是创新推出金融服务新方式。金融机构积极地从产品设计、经营管理方式、扩大抵质押物范围等方面,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使农村各类组织及农民普遍受益,相继推出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贷、香业贷、芦柑贷、茶叶贷、花卉贷、林好贷、商好贷、循环贷、美丽乡村贷、农村两权抵押贷、农户人身意外保险+联保贷、农户(企业)联保贷、公司(专业合作社、行业)+农户贷、农机具政府补贴收益权质押贷、农户

异地创业贷、大学生助学(创业)贷等。截至目前,农村土地确权发证率达到99.5%,农村承包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12.06亿元,位列福建省第一;共办理林权抵押贷款登记80
宗地(包括规划林地和非规划林地),面积30378亩,抵押贷
款额度10580万元,为花农、花企担保贷款1650多万元。
二、经验启示
    我县树立全域和系统思维,加快探索生态产业化实现路径,破解“生态资源价值低估,生态资源市场化难”困境,构建了“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变、生态资产向资本转变、资本向股本转化”的“三级市场”生态产品市场化路径,开发“林好贷”、“花卉贷”等普惠金融创新产品,激发农村、农业、农民内在活力,真正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和产业旺的有机统一。我县这种以构建生态产品市场化路径促发展的模式,主要适用于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的地区,以发展绿色金融和盘活生态资源为主要目标,创新探索制度改革,适当推出绿色金融产品,通过市场化金融手段推动“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生态股本”间的适时转化,让绿色生态持续不断的“生金生银”,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大数据+生态产业”深度融合

    为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创新,区委、区政府高度统筹、长远谋划,提出了打造“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生态健康之区”的总体要求,明确了使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生态体系稳定向好、绿色经济持续升级、生态文化广泛深入、公平共享机制更加健全的总体目标,高一格快一步深一层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建成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生态示范区,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典范、西部模范、全国示范。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推动大生态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我区是新医药产业圈的主产区,医药产业基础较好,已初步形成集医药研发、制造、包装、物流、医疗服务、医药种养殖等为一体的医药产业链,产值占省五分之一、市三分之一,先后引进了修正药业、上海景峰制药等一批国内优强企业落户。拟建、在建大健康医药产业项目已达到70余个,投资总额近700

亿元,具有较强的产业辐射带动潜力。依托突出的现代都市生态农业特色和巨大的绿色健康食品产业潜力,我区已有1个国
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6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都市型山地现代农业的绿色、养生、民族文化特色彰显。
    此外,我区以优势特色医药产业为基础,向下延伸健康旅游、运动休闲、养老养生等健康服务业领域,带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服务业大发展,着力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将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凉爽气候、绿色农产品等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产业,全业态打造生态健康产业体系,有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大健康产业发展办公室”专门机构,编制《大健康医药产业引领示范区总体规划(2017-2030年)》,构建“主业突出、支柱强大、链式集聚、融合发展”的大健康特色产业新体系,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实现发展与生态、富裕与美丽的双赢。来自:头条号 如来写作网,QQ3231169,加入会员群,海量优质文字素材和PPT课件
2.推动大健康与大数据产业融合发展
    我区实施大数据“助飞”大健康发展战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加快整合健康医疗产业资源,推动大数据在公共医疗保障、个性化健康管理、远程医疗咨询、精准服务定位等诸领域应用,打造健康大数据全产业

链。
借力“智慧健康云”平台,率先在健康、医疗、养老等领

域开展健康大数据产业示范,全面引领健康大数据核心产业发展。面向健康需求,围绕智慧健康、智慧医疗、智慧养生等新业态,提升相关产业大数据资源的采集获取和分析利用能力,加快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建设健康大数据服务中心。构建市
(区)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完善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子系统;构建涵盖预约挂号、分级诊疗、远程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共享、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健康咨询等各个环节的大数据诊疗服务系统。
    推动大健康医药行业工业大数据、服务业大数据、流通大数据的聚合。推动大数据在大健康医药领域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应用。利用大数据支持大健康产业的品牌建立、产品定位、精准营销、认证认可、质量诚信提升和定制服务等,高度整合相关大健康医药的企业数据资源,培育数据制药等新业态,实现大数据与大健康医药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
3.推动大生态与大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我区以创建全域旅游区为契机,着力培育文化旅游战略性

主导产业,以全域旅游统揽产业发展,用“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
    组合好山水、生态、田园、地热、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地旅游、康体运动、养生养老、民俗休闲、农业观光、文化体验等生态特色健康旅游业态。着力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泉涌”,提升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水平,坚持农文旅一体融合发展思路,积极谋划引入资源,打造18个“生产、产业、经营、生态、服务、运行”六大支撑体系完备、生态特色突出的田园综合体。以香纸沟5***级景区创建为龙头,深度挖掘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温泉健康养生文化,重点推进温泉热浴按摩、中医针灸、温泉蒸箱浴、中草药浴等特色医疗温泉养生保健服务发展,培育10个左右高端温泉景区为支撑的“温泉之城核心区”,坚持全域生态、全域景区、全域旅游原则,围绕“六全”模式,整体打造世界旅游名城的重要景区景点,成为西南、中南乃至珠三角的全域健康旅游度假区和养生养老目的地。
4.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要求,引进、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电子信息、特色食品、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产业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力度,实施清洁生产,做好污染控制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企业建立循环

经济联合体,加快产业升级。依托中电振华、力源液压、新天光电等企业,根据新兴产业对节能环保技术装备需求及城市污水与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培育发展节约能源、清洁能源和污染防治等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加快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步伐。推进房产地业与旅游、医疗养老、研发中心等产业相结合,促进房地产业向旅游地产、健康地产、科技地产转型。至2017年11月,已有10家企业在线完成了技改备案。
5.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园区建设
    采用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推进各类园区建设,不断夯实园区物流、供水、供电、供气、照明、建筑等基础设施,确保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良环境和配套设施,推进产业“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推动“补链招商”“绿色招商”,形成一批生态良好、资源高效利用、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园区。重点推进洛湾云锦工业园配套建设,利用生态大数据实现园区内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和单位能耗监测,完善园区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和废物集中处置平台,促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高效化循环化,建设一个开放性、可持续性、低碳排放性,又具备良好生态的新型医药食品产业园区。
二、经验启示

    我区结合发展实际,确立“生态健康之区”的主导产业选择,大力发展健康旅游产业,推动发展健康大数据产业,推动“大数据+生态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绿色发展转型升级之路。我区的发展经验证明,绿水青山并不排斥金山银山,但绿水青山要成为金山银山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出适合区域实际的有效互动路径,只有产业结构变“轻”、经济形态变“绿”、发展质量变“优”,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依托生态创新引领三产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县秉持***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三产融合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优越的生态优势、独特的环境资源,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确立了“以三产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和总抓手,坚持问题导向,最终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双向转换通道,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的基本思路。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一产和二产融合
    一是在新品培育、品质种植上下功夫。通过品种改良培育、管理优化提升、种植技术培训,提升产品品质。在南酸枣产业方面,加大南酸枣高效栽培与矮化技术研发,实现南酸枣树矮化、增产,通过嫁接育苗、修剪等方式,将原本长势20-30米高
的南酸枣树,降低在10米左右,亩产鲜果由原来的1000公斤左右提高到1500公斤以上,产量增产50%以上。在刺葡萄产业方面,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设了全国一流的野生

刺葡萄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野生刺葡萄种质资源1100多份,
进行了良种选育,培育出“君子1号”“君子2号”和白玉等高产优质酿酒良种,成功酿造出符合国家葡萄酒标准的干红刺葡萄酒。在特色大米方面,采用古法耕作上堡梯田,所产大米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坚持人工种植收割,以农村老式机械去壳加工。二是在有机产品质量检测追溯监管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网络,为农产品进行质量背书,使农产品充分体现绿色、有机、富硒。在有机产业方面,重点推进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产品检测、追溯、监管体系“一基地三体系”建设,推广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富硒方面,立足于国土面积20%是富硒土壤的优势,印发了《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大力扶持富硒产业发展、培育富硒品牌,对新开发富硒产品的,按茶叶、大米、果蔬三类分别给予0.8万元/个、0.5万元/个、0.3万元/个的奖励;对创建300亩、100亩以上富硒基地的,分别奖励2万元/个、
0.5万元/个。三是在推进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围绕生态产业发展精深加工,保证每一个产业至少有一家龙头企业。如南酸枣产业有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刺葡萄产业有君子谷野果世界等4家龙头企业、酒庄;脐橙产业有5家市级龙头企业,特别是田润农业公司发展培育了以“鲜甜多”为代表的赣南脐橙子商标,

入选了“2018中国果品商业品牌价值评估”百强,品牌评估价值达1.2亿;竹木产业培育了益佳木业、中竹、腾亮竹艺3家规模以上龙头竹木企业;梯田米产业发展了崇天然、新世野、旗岭食品等规模农业企业。四是在产品的研发创新上下功夫。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产品研发创新,丰富产品线。刺葡萄加工方面,扶持龙头企业君子谷公司成立刺葡萄研发中心,下设5个实验室,在原来只生产刺葡萄酒基础上,新上无任何添加剂的生态起泡露酒、野果饮料和利用野果果肉纤维制造的饼干、果酥等系列产品,年加工酿造刺葡萄酒240吨、果酒440吨、
饮料6000吨、饼干1000吨,年产值约2.6亿元。南酸枣加工方面,扶持齐云山公司建成全国首个南酸枣种质资源库和南酸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出南酸枣植物黄酮(多酚类)抗氧化功能食品,由南昌大学和齐云山公司合作完成的“南酸枣产业化关键技术和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目前公司可生产食品及饮料2万吨,实现年产值6亿元。
2.一产和三产融合
    一是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坚持“把产品卖出去”和“把人引进来”相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作为推进农旅融合的切入点,开展上堡梯田公益认筹活动,崇

天然食品公司转租核心景区内2000亩梯田,面向社会公开众筹。以“在上堡拥有一亩三分地,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主题,采取社会认筹、崇天然食品公司统一运作、原住民古法耕作的合作模式,突出保护世界遗产、守护农耕文明、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社会价值,吸引有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和个人参与保护梯田行动。对认筹者授予“保护非遗首善大使”“服务乡村振兴优秀企业”“上堡梯田荣誉村民”等荣誉,梯田产出稻米及农特产品归认筹者所有,实现把产品卖出去;同时赠送全境游、免门票和部分住宿等配套服务,实现把人引进来,打响上堡梯田品牌,做旺全域旅游。二是大力推进茶旅、果旅融合。茶旅融合方面,扶持重点茶场改良制茶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4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