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写作素材30篇(群管理分享)(全文106398字)

   
    目 录
1.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科研部助理研究员吴军明: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 1
2.河北省大名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吴平: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8
3.固原日报:
关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13
4.郴州市扶贫办王碧红:
创新体制机制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6
5.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书记赵世庆:以重庆市长寿区为样本 高质量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章 18
6.陶良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4
7.北京师范大学张琦: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基于贫困治理绩效评估的视角 26
8.农发行总行党校课题组: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7
9.邵阳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吕湘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1
10.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张宪伟: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3
11.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成志: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四个保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47
12.黔西南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秦廷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着力点 50
13.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杜尊贤:
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53
14.赵勇军:
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5
15.江西省社联学术中心赵华伟、史慧芳:
江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探索 58
16.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执笔芶红礼:
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大政治任务 以更强更有力举措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61
17.宗合:
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 衔接的意见》之红十字行动 65
18.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庞凤梅: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特色区 72
19.河北日报: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意见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85
20.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黄齐: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96
21.中共城口县委书记阚吉林: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98
22.刘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01
23.中共大理州委党校李昆: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04
24.滁州市委党校瞿红霞: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 106
25.宁德市委讲师团杨艳: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与探索 110
26.岳燕云: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谈 113
27.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瞿建蓉:
找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着力点 114
28.《中国报道》记者王翔:
以新金融之力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17
29.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李熙:
抓强队伍建设,抓好规划设计,抓实行动载体 120
30.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省社科联常务副主席彭建强: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23
31.周口市委党校许阿琰: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27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
    (2021年)
    
    ***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一、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的重大意义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因此,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一)“有效衔接”是重要历史交汇期的重大战略性对接
    脱贫攻坚目标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乡村振兴目标是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更好发展。实现“有效衔接”,既是脱贫地区精准扶贫方略向乡村振兴战略的转变,又是脱贫地区走向幸福生活的新起点。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因素。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根基,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相衔接。
    (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应清醒看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虽然已经实现脱贫,但有些地方仍然存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公共服务短板突出、社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等问题,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任务仍然非常重。此外,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意味着我们彻底消灭了贫困,事实上, 在消除绝对贫困后,相对贫困现象将长期存在。缩小农村低收入群体同其他群体收入差距,科学应对相对贫困问题,是“十四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新征程上,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 继续支持和加快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
    ***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党务必站在践行初心使命、坚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举全党全国之力,统筹安排、强力推进,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彰显党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二、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会和过渡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做好二者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 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把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体要求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等主要原则。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二)系统总结和梳理脱贫攻坚中的经验并应用于乡村振兴
    在脱贫攻坚中,各地形成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如财政扶贫资金的整合机制、土地跨区域交易机制、选派第一书记、派驻驻村帮扶队、对口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必须注重总结和梳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实践成果和经验做法, 把那些好政策、好制度、好办法借鉴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去,把过渡期内需要延续的倾斜支持政策明确下来,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对脱贫攻坚期内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重点举措,要在乡村振兴阶段安排好后续工作。同时,在乡村振兴中,要对脱贫攻坚中出现和遗留的问题给予解决。如:过度输血导致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对政策的福利依赖严重、产业扶贫“短平快”导致缺乏竞争力、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后续生计和社会融入问题、为脱贫花费的高昂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以及贫困村与非贫困村或贫困户与贫困边缘户之间因政策不均产生的矛盾等。针对这些问题,在乡村振兴阶段要分清轻重缓急,逐步进行解决。
    (三)推进减贫战略由解决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型
    脱贫摘帽后,只是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实施乡村振兴阶段仍存在大量的相对贫困问题,因此贫困治理的任务必须转移到以治理相对贫困为重心的轨道上来。脱贫攻坚时期以解决绝对贫困为主要任务、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瞄准对象,以大规模投入、超常规帮扶、特惠性政策支持为标志的减贫战略, 在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必须实现有效转换。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减贫战略,应该转向更加注重宏观性的经济社会制度调整,更加注重把减贫融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来实现,更加注重减贫治理的区域性和整体性,更加注重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更加注重贫困边缘人口、低收入人口、农民工等贫困治理问题,更加注重病、残群体的社会保障兜底,等等。要根据不同情况对相对贫困的低收入群体精准施策、综合施策,从教育培训、就业创业、医疗、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予以扶持。
    (四)以重大项目作为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和手段
    在脱贫攻坚阶段,各贫困地区都确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扶贫项目,涉及产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有的项目已经实施完毕,有的项目仍在继续进行中,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做好所实施项目的接续工作十分重要。要完善落实重大项目统筹机制,将脱贫攻坚中已经实施并需要巩固和升级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幸福美丽乡村建设、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内容纳入乡村振兴项目规划。为此,应对脱贫攻坚时期实施的扶贫项目认真梳理、归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有的项目要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项目继续实施,有的项目要提档升级纳入乡村振兴的项目,有的项目则要根据情况安排退出。应将脱贫攻坚项目库与乡村振兴项目库进行有机整合, 实行统一管理、调度,做好衔接承续。
    (五)加强领导体制及工作机制的衔接
    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时期可借鉴脱贫攻坚时期形成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考核机制并不断加以完善,激发市场、主体、要素的活力。在领导体制上,乡村振兴中应明确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在工作机制上,应继续实施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求下一级党委和政府向上一级报告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进展情况,并进一步探索研究解决相对贫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同时,应总结完善省、市、县领导定点包干脱贫攻坚的工作机制,建立省、市、县领导定点联系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应不断研究出台和完善组织保障、资金投入、人才支撑、工作推进、责任落实、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制度,落实考核评价机制,借鉴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较为成熟完善的考核机制,将其科学灵活地运用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考核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阶段性考核指标体系。
    三、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的路径与方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准确把握“巩固”、“拓展”、“有效衔接”的内涵要求,以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组织、生活等为重点,推动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互动互融的良性循环, 真正增强乡村发展动力,实现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一)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是“有效衔接”的关键
    “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是引导“有效衔接”的主要原则。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由之路。要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脱贫攻坚通过整合各种涉农、扶贫财政资金和引入社会资金为农村注入资金要素,乡村振兴则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下乡,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脱贫攻坚结束后,应将原投入脱贫攻坚的财政资金和新整合的涉农资金,统筹用于乡村振兴,设立乡村振兴专门的“资金池”,确保农业投入总量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把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在乡村振兴阶段, 要坚持“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理念,继续走“涉农投入统筹整合、金融投入财政撬动、社会投入政府激励”的路子,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实行资金投入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匹配。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就是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意见》明确指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脱贫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要求。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兜底救助类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交易政策,调整完善跨省域交易政策。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进大型搬迁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开创高质量发展新路
    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意见》明确指出,要“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要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的能力。要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定期监测评估。要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调整优化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关系和帮扶方式,强化产业合作和劳务协作。继续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定期对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成效进行考核评价。在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做文章。在贫困地区,必须转变传统产业发展的陈旧观念,从过去单一的种养产业扶贫转化到产业融合的路径上来,通过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等方式实现产业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重点谋划建设一批高速公路、客货共线铁路、水利、电力、机场、通信网络等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对农村污水处理、厕所改造、垃圾清运等问题进行综合整治,统筹推进畜禽养殖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等滥用,治理农村资源污染,在新农村聚居点、农民集中居住区实施清洁行动, 改善村容村貌。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文化引领,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繁荣。
    (四)以党建为引领,加强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
    要充分发挥党建促扶贫的“溢出效应”,加快“党建促扶贫”向“党建促振兴”转变,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迈向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在脱贫攻坚期内派驻各地贫困村的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包村帮扶干部等,为贫困村退出和贫困户脱贫发挥了积极的帮扶作用,同时也积累了大量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为乡村振兴阶段实现组织振兴和有效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治理等内生驱动力,必须以党建为引领加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村民自治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继续发挥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软约束”作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五)人才衔接是“有效衔接”的根本
    脱贫攻坚完成以后,原来派到乡村去的人才和工作队伍,可考虑适当留下一些就地转化,直接转换成乡村振兴工作队。通过落实好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政策措施,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来自“头条号:如来写作网,QQ3231169”,加入我们的会员群,海量优质文字材料和PPT课件)助等政策,优先满足脱贫地区对高素质教师的补充需求。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继续实施重点高校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全科医生特岗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优先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探索“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的新机制。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流动。整合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开展农村人才培养培训。实施乡村本土人才培育计划,着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加快培育新农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不断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引导农技人员到乡村基层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河北省大名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吴平
    (2021年4月8日)
    
    中央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脱贫摘帽谋振兴
    吴平:大名县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适宜农业生产,是平原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贫困县的“帽子”戴了将近三十年。2019 年5月,经河北省批准退出贫困县行列。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培育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产业扶贫便是“真脱贫、脱真贫”的关键。近年来,大名县充分利用平原地区适合推广规模化农业的优势,深度挖掘大名历史文化传统,发挥三省交界区位优势,紧密结合全国产业布局调整和推进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顺势而为、超前布局,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因地制宜调整本地区种养业结构;以消费扶贫为契机推进品牌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集体经济;精心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程郁:脱贫摘帽只是第一步,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内生动力问题。尤其是通过产业振兴提升乡村经济活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相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更全面、更综合的任务,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标准的发展,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通过对乡村的全面优先投入扭转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势差,补齐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短板,营造起宜居宜业的环境,为乡村发展创造有利的机会和条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3年来,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已基本成型,各地也积极探索出了有价值的经验,涌现出优势企业引领型、科
    
    技创新驱动型、电商助力与数字赋能型、产村融合发展型、集群片区联动型、绿色生态增值型、改革活力释放型等多种乡村振兴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大名应充分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的新经验,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 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畅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技术范式转型等机遇,探索出一种具有大名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张正河: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的能力面临严重的挑战。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我国的乡村振兴具有良好的基础,总体上讲,中国农业目前不缺一般技术, 不缺装备,不缺资金,缺乏发展的思路和整合力。因此,一些地方的做法值得借鉴。例如,广东模式,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每亩投资几十万元,利润达几十万元。浙江模式, 发展专业化市场,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走产业集聚、块状经济、振兴镇、县、市州、省域的道路。江苏模式,在集体经济改制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的基础上,抓住对外开放的机遇,走外向型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同时,还可以借鉴都市农业、多功能农业等发展模式。
    找准发展定位
    吴平:从大名县现状及特色来看,大名农业发展相对滞后:120万亩耕地, 其中80万亩为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效益低;30万亩花生、10万亩大蒜、5万亩山药,以及10万亩蔬菜,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特色,但是由于缺乏后续深加工,缺乏品牌优势,大多只能作为原材料销售,而且缺乏市场定价权。养殖方面,大名是猪牛羊、鸡鸭鹅等畜禽养殖大县,但仍缺乏大规模的屠宰加工,后续产业链亟待提升。由于生产分散,自给自足的千家万户经营方式较普遍,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有些产品生产层面把控较好、质量过硬,销售端又显落后。同时,大名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文化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大名县的发展应发挥产业优势和文化优势,主要定位于依托平原地区优势发展的规模化农业,以及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展农文旅康养功能的综合项目。
    程郁:地方的发展必须明确好定位,一定要利用优势,聚焦特色,不能什么都想干,凡是那些什么都想干的地方往往都干不好。大名县是面粉之都、香油之乡、花生之乡,这是基础和优势。但更需要看到新发展阶段消费升级特征、
    
    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推进、新发展理念下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下的机遇,率先布局、抢抓机遇、瞄准方向、精准发力。
    具体而言,大名的发展定位应立足于开发利用好京津冀巨大市场空间,着眼于高品质、生态绿色、营养健康、养生休闲等升级需求,乡村产业发展上应以农副食品产业为主体,确立绿色、优质、高效、高附加值目标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和精深加工产业化聚集区,以健全配套服务体系推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市场集散中心,以生态保护、种养循环塑造绿色品牌,以多重体验功能开发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张正河:大名是个农牧大县,产业振兴的核心是农业振兴,农业振兴的核心是发展全方位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内核是农业的规模化、特色化、机械化、绿色化、品牌化、数字化,即农业的全方位提升。要用科学的思维作指导, 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实现农牧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来讲,农村产业发展的科学思维与选择包含三个层级:自然条件适合性;社会经济条件适合性;市场适合性。三线媾和,加上时间差,就是产业调整的战略思路。大名小麦加工世界著名,特色加工小磨香油全国著名,还有大蒜、花生、山药、薯等特色农产品。要立足县情,充分利用大名有大田、大农业、水土资源、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等条件的优势。
    当前大名农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生产,无大加工(小麦除外), 难以形成强产业;有大基地,无大园区,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有特色产品,无强品牌,难以形成高的收入;有创业动机,但没有足够企业家。
    阻碍大名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劳动力老龄化;产业无门槛,周边跟进快; 有大产量的产品,相对无大运量的交通;地处华北污染区的腹地;农民的合约精神及干部的服务意识比较滞后。
    针对上述问题,应建设新时代现代化的“计划”农业。实现土地管理数字化、生产结构合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生产决策科学化。同时注重质量、品牌与营销。实现标准化、双减、功能产品的生产、信息化手段组合。
    明确发展路径
    吴平:在找准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充分明确发展路径,积极对接潜在资源, 有利于产业的顺利发展从而撬动乡村振兴事业。具体到大名县来讲,要发展高质量农业:逐步建设规模化、绿色化、高品质的粮油肉菜生产基地,打造冀鲁豫区域公共厨房;延长小麦产业链,做好面粉产品延伸;生产玉米淀粉、玉米
    
    油,打造玉米经济;做强肽产品加工,实现集种植、养殖、秸秆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利用“大名小磨香油”的传统品牌,发展黑芝麻种植基地, 以小磨香油发源地为中心打造“芝麻庄园”,延伸芝麻食品精深加工,实现三产融合;建设高油酸花生种植基地,打造中国高油酸花生产业第一大县;打造“白玉山药”种基地,生产山药酱、山药粉、山药酒等产品;整合蔬菜大棚, 大力推广绿色、有机等技术,树立大名蔬菜高质量的形象;建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增加市场话语权。
    程郁:发展路径的选择既需要借鉴先进经验,更需要结合实际扬长避短、探索创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要塑造绿色优质品牌,就必须先从循环生产布局、产地环境保护、生产过程严控入手,合理规划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体系,整镇连片推进绿色有机生产示范区建设,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市场准入管理、规范标准化生产、统一生物防治、产品离地检测等方面的工作力度。要推动向现代农业和精深加工升级转型,就需要加强农业应用技术集成开发与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职业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培育育繁推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支持产业创新联盟、产业化联合体以及集群化发展的现代产业园区建设。要强化市场集散中心功能、提升市场影响力,就需要完善市场检验检测、分级分拣、分级定价、净化包装、保鲜储藏设施等服务体系,支持培育农产品品牌经销商,加强京津冀都市圈多元化直配渠道建设,积极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手段精准对接供需。要促进农旅文融合发展,就需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乡风民俗,推进农业景观化、村庄景区化、加工流程可视化、科教农事体验化打造,整体规划道路停车、观光步道、游览路线、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等功能布局。
    张正河:大名可以启动几个重点工程。
    一区多园。打造国家级农业综合产业园,引入深加工企业及国际龙头企业, 引导多企业参与扶贫及脱贫后乡村振兴工程。尽快建立3-5个主导产业,围绕主要的农业产业导入:大蒜、花生、山药、薯业、面粉、香油、畜牧(鸡、生猪) 等,也可以视现状适应性导入新产业,实施全产业链控制。
    实现城乡联动。村、人、地的流动,是最大的资产之一。学习贵州的三变, 三社融合,引导农民城镇化,集体建设土地资产化。人往城市走,是规律,走的人多了,土地才能流转。
    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按照万分之一的比例,大名有农业人口60万人,可
    
    以培养60人农业企业家队伍;培养城乡中的能人,包括双创人员、潜力大学生; 培养村庄权利主体,包括农村干部、乡村贤达;更要培养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就是“农商”。可以设计农业经理学院,类MB***课程, 采用游学模式,培养农业系统的企业家。通过教育培训,达到扶智效果,达到想干、能干、会干的效果。
    
    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关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固原日报
    (2021年4月3日)
    
    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
    曾经的“贫困样本”蝶变为“脱贫样本”,彻底消除了千百年来困扰固原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
    一是绝对贫困现象全面消除。全市建档立卡10.02万户39.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2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5个贫困县全部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解决。二是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353元增长到2020年的11722元。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 安全饮水保障率达到100%。三是城乡基础条件显著改善。乡镇和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行政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光纤、动力电、4G网络,农户通生产生活用电、通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四是区域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了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百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百万亩特色种植基地、50万亩供港蔬菜基地。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4%,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8%。五是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先诊疗后付费”“先住院后付费”服务模式全面推广,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升,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曾经的“荒山秃岭”蜕变为“高原绿岛”,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新期待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一是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六盘山400毫米等降水线以上区域完成造林绿化67.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20平方公里。初步建立起了以流域为单元,山脉为骨架,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治理,点线面协调配套的林草生态建设网络体系。二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达668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42.2%。森林面积达422万亩,森林覆盖率30.1%,林草覆盖度达89.8%。基本上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三是环境保护初现成效。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胜利,“五河”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1天,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3.4%。
    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管理能力,推进了乡村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彻底改变了联合国“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时代定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威力和国家治理体系强大生机活力的综合体现,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益借鉴。
    “十四五”期间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中心,坚持“四个不摘”,紧盯边缘易致贫人口和脱贫不稳定人口、注重农村低收人口、兼顾其他脱贫人口“三类人群”,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三项机制”,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保持力量和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更加注重保持政策延续,接续推进工作力量和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继续坚持“四个不摘”要求,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做到工作力度只增不减、资金投入只增不减、政策支持只增不减、帮扶力度只增不减。
    更加注重投入保障,接续推进资金投入力度总体稳定。
    完善各类涉农资金整合投入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的金融扶持长效机制, 继续完善小额信贷政策体系,持续加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支持力度。
    更加注重产业扶持,接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产业政策引导机制,优化政策扶持导向,把产业政策从增产导向逐步转变到提质导向、调整到全产业链各环节。
    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保障,接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健全完善。 坚持和完善教育扶贫制度,不断完善教育扶贫机制,继续坚持“五位一体”
    的健康扶贫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兜底制度。
    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支撑,接续推进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
    完善生态扶贫机制,建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政策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更加注重动态监管,持续推进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健全完善。
    及时掌握全市脱贫户和非贫困户因病、因灾、因突发事故导致易返贫致贫
    
    的基本信息,实行动态监测、动态预警、动态帮扶。
    更加注重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持续推进做好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三项重点工作。
    确保过渡期内政策支持力度只增不减,进一步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突出抓好就业帮扶,逐步缩小搬迁群众与所在地居民收入差距。
    更加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接续推进扶贫主体能动性的增强和提升。 建立激发内生动力的长效机制,帮助解决群众陷入没打算、没门路、没技
    能等能力困境的问题,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更加注重社会动员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的健全完善。建立完善社会扶贫政策制度体系,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定点
    帮扶和驻村帮扶,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解决相对贫困的大格局。
    更加注重加强组织领导,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的强化落实。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用心用情用力推进脱贫攻坚成果的巩
    固和拓展,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促进的相对贫困治理体系。
    
    创新体制机制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郴州市扶贫办 王碧红
    (2021年2月6日)
    
    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是打赢打好打胜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工作机制之一。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之年,更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然而,社会力量难统筹、对接对象难瞄准、资源配置难精确成为困扰和制约社会力量进一步深入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短板和弱项。
    第一,社会力量难统筹。实施脱贫攻坚以来,我国诸多新型经营组织、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和社会各界各类资源不断参与到助力脱贫攻坚战,成为我国社会扶贫的重要支撑。这些力量散而广,细而碎,分布于千家万户,林林总总,难以统筹、难以集中、难以凝聚。仅就目前一些社会公益组织已有的运行模式也难以实现全面宣传、全面覆盖、全面参与。要统筹、组织、吸引全社会力量及时、广泛地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难以实现。
    第二,对接对象难瞄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对接的群体主要有三类:一是因病因灾因意外造成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的这部分群体的需求,难以统计;二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脱贫群体的需求,不易掌握;三是其他低收入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求助信息,难以发布。
    第三,资源配置难精准。目前,部分公益社会组织和捐赠主体会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或舆论影响,紧跟社会焦点、舆论热点设计实施一些扶贫项目和提供扶贫资金,这会导致资金和项目的供给难以瞄准困难群体的需求。
    综上所述,建议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为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伟力,具体举措有三:
    设立“扶贫振兴日”。“十四五”期间,将每年的10月17日“扶贫日”设
    
    立为“扶贫振兴日”,从制度上为社会扶贫资源配置提供保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立、完善防贫监测帮扶平台。针对需要帮扶的因病因灾因意外造成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的特别群体、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脱贫群体和其他低收入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体三类重点群体,建立健全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为依托的防贫监测帮扶平台,对重点群体实现实时监测,做到防贫监测、临贫预警、骤贫处置的帮扶机制。我们郴州就进行了有益探索。以郴州市防贫监测帮扶平台为例,通过乡村干部日常走访、各级各类监督以及各行业部门信息数据比对,反映出7000多户1.8万多监测对象个性化防返贫致贫消除风险需求,并通过政府政策工具、市场工具和社会工具分类施策,点对点实现风险消除。
    成立社会扶贫联盟。以中国社会扶贫网为平台,由各地政府扶贫主管部门牵头整合中国社会扶贫网的现有爱心力量和有资质的社会公益组织以及志愿者、科技专家等社会力量,成立社会扶贫联盟。由社会扶贫联盟动员、凝聚、协调、对接线上线下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聚焦精准对接三类困难群体需求,对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求。联盟成员在联盟的指导下, 动员大家安装中国社会扶贫网手机***PP,注册为“社会爱心人士”。社会联盟实时发布困难群体需求在线上;联盟成员则可捐款捐物,也可提供志愿服务信息; 还可发挥行业、部门优势,捐赠药品、食品、家电等生活用品;或者免费开展送技术、送岗位、送信息等,均能极大地帮扶目标困难群体实现需求对接。以湖南为例,脱贫攻坚战以来,以中国社会扶贫网为依托,在全国独创开通中国社会扶贫网湖南频道,广泛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战,营造了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新风尚,确保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 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据不完全了解,仅湖南省中国社会扶贫网的爱心人士注册就达到1044万多人,贫困户180多万户,已发布贫困需求287万多条,对接成功需求211万多条,极大地吸引了广大社会爱心人士的参与,有效地满足了困难群体贫困需求。在此基础上,若广泛动员志愿者、社会公益组织参与中国社会扶贫网,线上线下齐动员、齐参与,必将进一步提高对接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凝心聚力。
    
    高质量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章
    以重庆市长寿区为样本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书记 赵世庆
    (2021年)
    
    ***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重庆市长寿区素有“天府膏腴之地、川东鱼米之乡”之称,历来是重庆农业大区及产粮产油大区,是重庆唯一集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作为市定插花贫困非重点区,长寿区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6964户19649人全部脱贫。作为全市六个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区之一,长寿区认真落实市委“率先示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着力打造全市乡村振兴长寿样板。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长寿区既有积极探索实践,也有理性深入思考。“十四五”时期,重庆市长寿区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必然要求在做好有效衔接上当好样板、做好示范。
    一、有效衔接的实践:对规划、政策、工作、保障等衔接的探索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长寿区按照点上探索经验、面上统筹推进的思路,选取双龙镇红岩村作为试点并逐步在全区面上推开,探索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规划、政策、工作、保障衔接“四张网”,创造了若干具有时代特征、长寿特色的经验做法,形成了串点成线、集中连片、以片带面的效应。2018年,全市乡村振兴第一次领导小组会在长寿召开,相关经验做法在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的农村工作座谈会上进行交流。
    (一)深化多规合一,积极构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规划网”
    坚决跳出就规划而规划的传统思维,统筹区、镇、村三级规划,将全区221 个行政村划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类并提出发展指引, 成为全市首个完成新型村规划编制工作的区县。
    
    (二)优化政策体系,初步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政策网”
    分层分类制定政策,围绕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政策网络,项目化促进政策落实,带动2020年农业增加值增长4.7%,高出全市0.8个百分点。在全市率先开展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保险试点,树立了工作样板。
    (三)强化工作统筹,逐步打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网”
    着眼于工作机制互促、工作方式互进、工作任务互通,坚持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促基层治理,建立和落实包片包村包户工作责任制,结合实际事项化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政策化协同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和脱贫攻坚“九大专项行动”。
    (四)细化要素整合,精心织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保障网”
    围绕解决好“人”“地”“钱”问题,大力支持引导各类人才“上山下乡”; 创新实施“钱地挂钩”,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在全市率先探索“点状供地”, 破解乡村振兴用地难做法入选全国首个乡村振兴白皮书。
    近年来,长寿区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规划、政策、工作、保障有效衔接的有益实践,为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2019年以来,乡村振兴综合评估成效位居全市前列,全市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暨试点示范工作推进现场会在长寿召开,“长寿慢城”成为全市乡村旅游“新地标”。
    二、有效衔接的思考:对原则、重点和关键等的把握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跨时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换,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在落实指导思想、主要原则、重点措施的基础上,结合长寿实际做好相关工作,确保高质量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突出做好重点工作
    过渡期内,扎实做好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等重点任务,做到扶上马、送一程,逐步实现由集中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把握一个前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抓好一个关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
    
    增强脱贫村“造血”功能,发挥市级乡村振兴试验示范村以点带面效应,坚持和完善城乡产业互动利益联结等行之有效的机制,扎实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文章。夯实一个保证,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依托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完善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
    (二)努力打造特色亮点
    结合长寿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高质量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打造长寿特色亮点。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坚持向特色发展要出路,深化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建设“农业园区”模式,带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发展,促进农业“接二连三”,纵深推进扶贫产业由单链条向全链条发展,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相衔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转变。准确把握当前长寿区乡村振兴的新特点,促进有效衔接工作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融合融通,加快推动全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帮扶机制由阶段性转向常态化转变。完善干部驻村帮扶等长效工作机制,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三)注重防止问题倾向
    准确把握“巩固”“拓展”“振兴”“衔接”的内涵要求,精准防范和解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践中的倾向性问题。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突出农民主体地位,防止和避免剥夺或削弱农民发展能力、出现“政府干、农民看”“干部着急、农民不急”等现象。防止城市一味对农村进行“输血式”反哺。既注重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也着力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要素互动互惠的新格局。防止政府一手包办、包揽一切。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工作格局,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有效衔接工作。防止政策踩“急刹车”、搞“一刀切”。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避免出现政策“悬崖效应”。防止出现“千村一面”“万村一貌”。有效盘活全区农村闲置资源和沉默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
    三、有效衔接的落实:对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等有效衔接的落地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机构队伍和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上下功夫。
    
    “十四五”时期,长寿区将以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为载体和抓手,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接好,努力打造重庆都市型乡村振兴样板,在中西部地区发挥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引领作用。
    (一)坚持延续性,着力做好领导体制的有效衔接
    有效的领导体制在组织系统内具有关键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领导体制“延续”文章对实现有效衔接至关重要。一是理顺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区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作用,坚持“双组长”负责制、三级书记一起抓,落实区镇村抓落实、行业部门主管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领导效能和管理水平。二是压实责任链条。制定和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责任等责任清单,真正做到各级干部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三是强化协同联动。牢固树立“一盘棋”观念,落实区县对口协同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工作机制,通过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四是坚守民生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加强支撑保障,推动先富带后富,帮助脱贫人口和易致贫人口勤劳致富,进一步促进干群关系亲起来、守望相助兴起来。
    (二)突出精准性,着力做好工作体系的有效衔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因地制宜、科学完备的工作体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一是精准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符合实际的制度体系,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坚决防止返贫和新的致贫;逐步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村长效帮扶机制,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二是精准做好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以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促基层治理”工作进行承接和升级,着力推动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三是精准总结工作成效。学习借鉴各地衔接试点成功经验,认真总结在驻村扶贫、财政投入、督查考核、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的有益做法。
    (三)强化针对性,着力做好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
    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确保时序和内容无缝对接,做到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一是抓好承接衔接。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十四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 承接好上级任务、实施好规划纲要。二是抓好承前启后。坚决不搞重复建设、
    
    减少资源浪费,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等,重点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打造长寿慢城乡村振兴示范综合体,努力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园和健康农业示范区。三是抓好统筹协调。实行乡村产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治理等工作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机结合、一体推进,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长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增强稳定性,着力做好政策举措的有效衔接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留足政策过渡期,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切实增强政策举措的灵活性、协调性、配套性,努力取得最大政策效应。一是着力衔接好财政投入政策。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在财政资金上优先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向脱贫村和脱贫人口倾斜。二是着力衔接好金融服务政策。积极构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产品体系,继续用好用活政策性金融资源、再贷款政策、小额信贷政策等政策,充分发挥工商资本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三是着力衔接好土地支持政策。在严守耕地红线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快破解农村建设用地“用不了、用不好”难题,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建设用地,同时稳妥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四是着力衔接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继续做好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 吸引各类人才“上山下乡”、创业就业,促进各类人才在希望的田野上建功立业。
    (五)注重系统性,着力做好机构队伍的有效衔接
    机构队伍稳,人心才会稳,工作才能稳。一是强化大局意识。教育引导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优化机构职能。坚持整体把握、有序推进、动态优化,扎实做好机构统筹整合和职能划分工作特别是扶贫机构职能的优化调整。三是深化驻村帮扶。补强工作力量,加快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农民队伍。
    (六)提升严肃性,着力做好科学考评的有效衔接
    发挥考核“指挥棒”“红绿灯”“风向标”作用,突出实绩实效、逗真碰硬考核。一是健全考核机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范围, 针对重点事项严格进行考核。二是严格考评纪律。坚持依规考核和循章办事有
    
    机结合,注重原则、注重方法、注重实效。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重要依据,做到以考核促提升、促规范、促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陶良虎
    (2020年12月24日)
    
    最近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推动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了短板弱项,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和做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科学施策,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内因与外因等辩证关系,努力做到统筹兼顾、分类有序、协同配合、接续推进,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政策导向上做好衔接。一方面,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 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保障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提升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工作,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支持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等的政策,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在产业规划上做好衔接。着眼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加强扶贫产业规划同乡村振兴产业规划的对接。一是强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二是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强化县域统筹,推进镇域产业聚集,促进镇村联动发展,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四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乡村发展活力。
    在治理体系上做好衔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必须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进一步筑牢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加强乡村振兴的组织力量。依托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好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于贫困治理绩效评估的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 张琦
    (2021年)
    
    一、引言
    贫困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治理绩效评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贫困治理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实现年均千万以上的减少,从2012年底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同期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持续推进农村全面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随着我国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当前“三农” 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对我国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意味着我们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需要通过乡村振兴继续得以巩固和拓展,乡村振兴要在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和发展,在二者的有效衔接中不断优化贫困治理体系和提升贫困治理能力。随着我国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 我们还要通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破解相对贫困问题,同时也为解决好“三农” 问题,加快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扎实基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关系,从2018年2月出台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就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随后在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又明确要求“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对摘帽后的贫困县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成果”;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强调,“抓紧研究制定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意见”。我国当前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政策叠加期[1],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存在着以内容共融、作用互构和主体一致为表征的互涵式关联[2],
    
    二者作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任务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的统一体,要统筹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3][4]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和利用脱贫攻坚积累的成功经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起步做好准备[5],另一方面要在乡村振兴中对已经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予以关注,保证脱贫攻坚成果的稳定性、持续性和长效性。因此,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两大战略背景下,科学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评估体系,正确评估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绩效十分必要,这不仅有利于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支撑,而且有利于客观评价农村贫困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基础。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评估体系构建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期内我国采取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对口帮扶、社保兜底等一系列超常规举措,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底线目标,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贫困县的全部摘帽,解决了我国农村绝对贫困问题。首先,要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成果稳定可持续。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对于已经取得的“两不愁三保障”等领域的成果必须守好保住,防范和化解新致贫和再返贫的风险;对于脱贫摘帽的地方,仍要留出缓冲期和巩固期, 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对于脱贫攻坚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及时跟进和调整,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我国的扶贫政策。其次,要拓展好脱贫成果,让脱贫攻坚成果发挥更大效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要认真总结“五级书记抓扶贫”“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经验做法,拓展扶贫措施的辐射带动范围;要系统梳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拓展“精准”方法论的应用领域;要注重拓展的时序性和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工作。再次, 要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在对象衔接上, 从聚焦贫困人口和贫困县逐步向聚焦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以及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过渡;在政策衔接上,逐渐从超常举措向常态帮扶转变,从集中
    
    攻坚向长效机制转变;在战略衔接上,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转变,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体系构建
    贫困治理绩效评估是我国贫困治理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是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参考。能否有效发挥贫困治理绩效评估的重要作用,取决于能否科学合理地构建评估体系。国内外在贫困治理绩效评估体系方面做了诸多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比如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人类发展指数(HDI)、牛津大学的多维贫困指数(MPI)以及国内的全面小康指数、绿色减贫指数等等。在借鉴已有的评估体系的基础之上,根据第六次全国农业普查行政村普查表基本信息,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评估体系,对我国中西部22个省份农村贫困治理能力进行评估,主要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展开,以求发现目前各省贫困治理的现状以及乡村振兴的基础等问题。
    1.指标体系的构建
    首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评估体系的构建要紧紧结合当前农村地区发展实际,尤其是脱贫攻坚以来,贫困地区发展变化情况。[6] 脱贫攻坚以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贫困村面貌有所改善,但是受到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仍然相对落后。因此,指标体系要参照国内外乡村振兴和贫困治理绩效评估体系相关理论, 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扶贫脱贫效果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7]其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评估体系的构建要以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思想为指导[8],着眼于中国“三农”现实难题和迫切问题,认真贯彻执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同时将借鉴国内外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扶贫开发考核指标体系的理论方法和框架[9],结合不同区域和部门的规范化研究体系,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评估体系,提高指标体系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再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评估体系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10],应当涉及到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
    
    治理、农民增收等诸多方面,一方面体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紧扣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充分考虑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之上重点关注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结合全国各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根据以上原则和构建思路, 并借鉴现有的权威的相关指标,本文构建了包含五个维度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评估体系(见表1)。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的内容和要求,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有效延伸。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展开评估体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需要明确,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重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基础,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为此,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结合第六次农普行政村普查数据,充分考虑巩固拓展产业扶贫同产业兴旺衔接、巩固拓展绿色减贫同生态宜居衔接、巩固拓展文化扶贫同乡风文明衔接、巩固拓展基层治理同治理有效衔接、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同生活富裕衔接五个层面,力图全面真实反映当前我国农村贫困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参考。
    2.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
    本文所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数是衡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能力水平的一个直观表征,力争全面反映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绩效的区域差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数综合指数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构成,是衡量一个地区贫困治理绩效水平同乡村振兴发展的综合指数。在
    
    确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评估体系的框架和指标之后,需要进一步确定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是如何对指标进行同向化处理;二是如何对指标进行标标准化处理;三是如何实现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四是如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1)指标体系中指标同向化处理方法土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评估体系是对所有评估指标数据进行合成的相对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评估指标指数值是在各评估指标标准化数值的基础上,按照事先赋予的权数,加权综合而成。对于正向和逆向指标的处理,在评估指标中,与贫困治理能力水平正相关的指标为正指标,无需进行同向化处理;而与贫困治理能力负相关的指标为逆指标, 本文采用倒数法、最大值相减法、定值相减法等方法对此进行了正向化处理。
    (2)指标体系中指标标准化处理方法土
    数据的标准化是将数据按比例缩放,使之落入一个小的特定区间。这样去除数据的单位限制,将其转化为无量纲的纯数值,便于不同单位或量级的指标能够进行比较和加权。本文采用了通用性更强、实际操作更简便、指标的数学理论含义更清晰的创新型“定基极差法”来进行各级基础指标的数值测算。为实现指标的横(空间)、纵(时间)向的全向可比性,“定基极差法”采用以某特定年为基准年,以类似标准极差法的数学形式实现二级基础指标的无量纲标准化转换,并在此基础上,以事先确定的各指标权重,通过逐级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最终的省、城市及区域的综合指数。采用定基极差法所计算的各二级指标以及由此整合的一级指标,由于采用特定基准年的定值测度为统一参考系, 且各指标具有预定的固定权重值,使各级指标的度量值能真实地反映区域间、年度间的贫困治理能力综合水平的差异,使指标具有跨区域、跨年度、时空二维可比性。
    (3)数据标准化采集土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标体系通过计算总指数和分指数方法监测评估各个地区乡村贫困治理的总体情况及各个要素的情况。本文选择用多级综合方法,将各项反映乡村贫困治理基本特征的指标转化为综合反映乡村贫困治理水平的总指数。为确保测度结果的客观公正,所有指标口径概念均与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制度保持一致。在本文的表和图中,凡是原始数据表均标注了出处;指标结构表和测算表均为本文自行编列,不再一一标明出处。
    
    (4)指标权重设置土
    鉴于各指标要素的影响和作用颇不相同,为保证指数测度的客观,本文在认真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证和遴选,并采用类似“德尔菲法”进行权重分配。鉴于二级指标对于乡村贫困治理的作用很难区分大小,为了保证指标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对所有的一级指标采取均权的方法,也就是巩固拓展产业扶贫同产业兴旺衔接、巩固拓展绿色减贫同生态宜居衔接、巩固拓展文化扶贫同乡风文明衔接、巩固拓展基层治理同治理有效衔接、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同生活富裕衔接五个一级指标的权重为0.2。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对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再采用均权法得出权重, 分别为通过验收的高标准农田平均面积、按测土配方施肥的耕地平均面积、全年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全年村级办公平均支出为0.05;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行政村比例、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行政村比例、有畜禽集中养殖区的行政村比例、通公共交通的行政村比例、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行政村比例的权重为0.03;有体育健身场所的行政村比例、有图书室(馆)、文化站的行政村比例、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行政村比例、有卫生室的行政村比例为0.05;村干部平均人数、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党支部书记平均受教育程度为0.0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比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比例、农村居民低保覆盖率为0.05。
    三、评估结果与分析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本文测算得到了我国中西部22个省(区、市)乡村各项指标的结果,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一)综合得分
    按照上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对省际间乡村贫困治理绩效情况进行了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综合指数的平均值为0.4335。在参与测算的中西部22个省(区、市) 中,有安徽、内蒙古、云南、湖南、广西、江西、新疆、河北、吉林、黑龙江、河南、重庆、湖北等13个省(区、市)指数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9个省(区、市)的指数值低于平均水平。高于平均值的13个省份中中部省份占69.23%,西部省份占30.77%;低于平均值的9个省份中有8个处于西部地区,占到88.89%。整体来看,西部地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评估中排名
    
    比较靠后,这与其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受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虽然西部地区已经实现了全部贫困县脱贫摘帽,但是西部地区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拓展的压力和需求也最强烈、最迫切,亟需正视差距和挑战,及时对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进行巩固和拓展,保证贫困群众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巩固拓展产业扶贫同产业兴旺衔接
    脱贫攻坚期内产业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穷的基本路径和方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背景下,农村不仅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而且要形成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体系,真正释放农村产业潜力。本文将高标准农田、耕地面积、村集体收入、村级办公支出等纳入产业发展这一维度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黑龙江、内蒙古、云南、新疆、安徽的产业发展度得分相对较高,排在前五名,这些省份的农村地区在脱贫攻坚期内出台多项支持产业扶贫的政策,有效撬动了本地区发展的潜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方面打下扎实基础,具有明显优势。比如黑龙江行政村的产业发展度得分达到0.113,这一方面与黑龙江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多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黑龙江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拥有巨大产业发展优势。排在后三名的省份是山西(0.008)、山东(0.01)、陕西(0.01)、海南(0.014),这些省份的农村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得分不高, 说明村一级的产业基础仍相对薄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方面需要予以足够重视。
    (三)巩固拓展绿色减贫同生态宜居衔接
    乡村不仅要整洁美丽也要生态宜居,不仅要保护好乡村的绿水青山也要通过发展绿色经济转化为金山银山。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地区在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将绿色减贫贯穿始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评估结果显示,河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重庆、山西、海南、广西这9个省份的生态宜居度得分在平均分0.0729以上,反映出这些省份的农村地区在脱贫攻坚期内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由于这一维度考察的指标主要涉及行政村是否有路灯、生活垃圾是否集中处理、生活污水是否集中处理、是否有畜禽集中养殖区、通公共交通和是否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等情况,得分较高和排名靠前的省份在这些方面表现相对较好,尤其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畜禽
    
    养殖方面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行政村道路亮化、通行和物流方面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宜居的环境,使得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同时也应该看到, 部分省份得分较低、排名靠后,比如四川、西藏的得分低于0.05,排名后五位的四川、西藏、黑龙江、新疆、云南等省份均位于我国的西部贫困地区,且多为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在脱贫攻坚期内如何发挥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弥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背景下生态宜居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四)巩固拓展文化扶贫同乡风文明衔接
    我国农村地区同样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这部分需求如果得到满足将极大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期内中西部22 个省份在农村地区通过文化扶贫、精神扶贫等方式,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 努力消除贫困群众“懒散闲”“等靠要”的生活方式,打造丰富多彩、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根据数据有效性和可得性,本文将体育健身场所、图书室(馆)、文化站、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卫生室等纳入乡风文明这一维度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安徽、内蒙古、吉林、重庆、江西五省的乡风文明度得分排在前五名,相对来说中部省份的行政村在乡风文明方面能力和成效更为显著,比如安徽乡风文明得分为0.13,安徽省农村地区在图书室、文化站、体育健身场所建设等方面成效比较明显;而排在后三名的是宁夏(0.06)、青海(0.063)、贵州(0.067),这些省份是我国主要的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虽然在脱贫攻坚期内对于行政村在乡风文明方面做了诸多努力和改善,但是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仍然相对较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乡风文明成为这些地区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五)巩固拓展基层治理同治理有效衔接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要求,我国相继为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组建驻村工作队、开展结对帮扶与组织培训,农村贫困地区乡村治理能力得到极大改善。如果乡村缺乏优秀的人才、缺乏有效的治理,将直接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本文将村干部人数、党支部书记年龄、党支部书记受教育程度等纳入巩固拓展基层治理同治理有效衔接这一维度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海南、安徽、广西、湖南、河南五省的得分排在前五名, 说明这些省份的农村地区在乡村治理方面储备一批年轻有为的干部队伍,不仅在脱贫攻坚期内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而且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
    
    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智力支撑。但是同时也有一些省份的农村地区在巩固拓展基层治理同治理有效衔接方面的得分较低,比如西藏(0.067)、贵州(0.07)、青海(0.072),这也反映出我国贫困地区乡村治理能力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努力和提升的空间较大。
    (六)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同生活富裕衔接
    农村居民在脱贫攻坚期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目标之后,如何让农村居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生活富裕不仅要使农民增收,还要全面提高农民的身体和文化素质,要做到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同生活富裕衔接。根据数据有效性和可得性,本文中主要考察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情况、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情况、农村居民低保覆盖率等指标。评估结果显示,甘肃、西藏、安徽、青海、湖南在这一维度得分排在前五名,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期内积极做好“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基础。相比较而言,海南、黑龙江、吉林等省份的排名落在了后三位上,这反映出这些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城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尤其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有着很大改善和提升空间。在脱贫摘帽后仍要继续考虑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防止新致贫和再返贫等问题,在农村居民生活富裕这一方面要给予更大专注和支持,让农村居民过上好日子。
    四、政策建议
    脱贫攻坚期不仅解决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问题, 而且通过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驻村帮扶、技能培训等一系列举措培育了优质产业、壮大了基层党组织、激发了内生动力、丰富了治理经验,从而如期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要坚持全面系统的理念和思维,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第一,进一步强化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可持续性强的产业。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最大结合点,也是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脱贫攻坚期内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仅是实现了从无到有,接下来如何做大、做强、做好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为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产业的支持和帮扶力度,积极打造适合
    
    本区域的、可长期发展的产业,同时要注重对产业配套的更新换代,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给当地农民带来可持续的收入。
    第二,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将农村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稳步推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针对农村贫困地区所拥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优势, 要适当增加相关的人财物投入,挖掘其生态动能,破解其发展瓶颈,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资源优势的特色经济,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第三,进一步发挥乡风文化建设的作用,极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以农村贫困地区为主战场开展的脱贫攻坚为贫困人口和贫困村传统文化保护、乡风文化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离不开农民个体的主动参与、离不开基层组织的团结协作,更离不开乡风民俗的文明淳朴。为此要积极发挥乡村文化建设的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家园,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促乡风,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
    第四,进一步健全村级治理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脱贫攻坚期内全国上下“五级书记抓扶贫”为基层贫困治理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选派优秀第一书记、组建驻村工作队也为基层贫困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创新理念。接下来要认真总结脱贫攻坚期的经验和教训,将村级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健全以党的基层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选优配强乡党委和村“两委”班子,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美好。脱贫攻坚期内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底线,农村贫困群众在温饱、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有了大幅改观,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活富裕目标奠定了必要基础。全面脱贫后,一方面要做好教育、医疗、就业等各项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过渡与衔接,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农业
    
    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农发行总行党校课题组
    (2021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政策性银行,必须以政策导向决定发展方向,积极把握新发展阶段的要求,贯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明确衔接期的支持原则,理顺衔接期的支持思路。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要素
    (一)战略思想及战略定位的衔接。
    从战略思想的衔接来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引导和思想指南;乡村振兴战略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从战略定位的衔接来看,脱贫攻坚是具有政治任务属性的阶段战略,乡村振兴则是具有发展规划属性的长期战略。
    (二)战略目标及战略任务的衔接。
    脱贫攻坚是基于我国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期,为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制定的政治战略,以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总体目标。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制定了到2020年、2035年、2050年分三阶段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
    (三)战略体制及机制保障的衔接。
    从体制机制上来看,脱贫攻坚已经摸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系统体系,鉴于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战略主体的一致性以及战略内容的相关性,乡村振兴可以借鉴脱贫攻坚所形成的体制机制。《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的颁布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编制,可以为进一步促进两者衔接提供有益指引。
    (四)战略政策及资源投入的衔接。
    
    从战略政策衔接来看,中央决定,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继续实行“四个不摘”,脱贫攻坚期间所采用的主要政策措施在乡村振兴中延续使用。从资源投入衔接来看,推进脱贫攻坚在人财物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亦需要大规模的资源投入,如何确保乡村振兴的资源接续是实现二者有效衔接需关注的重点。
    (五)战略组织及治理体系的衔接。
    脱贫攻坚期间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措施,对乡村振兴阶段如何增强村级治理能力亦有借鉴意义。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提出了自治、德治、法治“三治合一”的治理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组织体系及治理制度衔接的过程中,需要统筹予以考虑。
    二、农发行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要性
    (一)解决脱贫后的返贫问题需要政策性金融长效支持。已脱贫的地区中, 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一些农村危房改造质量不高,有的地方安全饮水不稳定,不少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低。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确保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同时农发行需提供长效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对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切实防止脱贫人口返贫。
    (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需要政策性金融长效支持。从现实来看,农村人口尤其是相对贫困人口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生产技能、生活条件和掌控资源等方面处于弱势,因病、因残、因学和因灾等致贫返贫的概率和风险较大。针对农村区域和相对贫困人口,既需要来自国家政策性和物质性的倾斜支持, 也需要农发行立足金融服务领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乡村发展中加大投入、走在前列。
    (三)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需要政策性金融长效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责定位,强化金融扶贫方式创新,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农发行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新框架下,统筹解决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等问题。
    (四)解决“三农”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政策性金融长效支持。当前,“三农”发展的政策目标与具体实践进程之间的落差仍然较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贡献不足,农业农村经济
    
    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仍然较多,农发行要为农业农村充分发展、平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促使金融供给在农业农村领域发挥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结构升级效应。
    三、农发行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领域
    (一)巩固提升特色产业,有效衔接乡村产业振兴。将支持特色产业链发展作为产业脱贫与产业振兴有机衔接的主攻方向,继续支持相对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支柱产业、特色农产品经济;支持相对贫困地区“一村一品”产业做大做强做精,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基地、绿色农业基地用以解决返贫人口就业问题。持续推进相对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网络扶贫等专项扶贫信贷业务开展,重点激发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新动能。科学运用既有的成熟模式和试点成功模式,支持扶贫效益较强的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 确保产业项目的未来现金流、政府补贴及其他收益等综合收益覆盖贷款本息。
    (二)积极开展智力帮扶,有效衔接乡村人才振兴。从关注收入贫困转向关注知识贫困,积极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相对贫困地区群众开展产业技术培训和金融知识普及,内外结合通过智力扶贫解决根源性贫困问题。重点支持基础教育扶贫与职业教育扶贫,强化相对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等。统筹支持常态化文化知识扶贫、实用技能扶贫、网络扶智工程,阻断脱贫人群返贫路径。
    (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衔接乡村生态振兴。开展绿色金融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的生态补偿、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等。将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生态扶贫、乡村生态振兴有机结合,支持打造一批河湖湿地观光带、生态旅游示范村镇等。支持绿色循环农业建设和绿色农业技术创新,支持打造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继续支持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联合专业化企业支持农村“厕所革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充分挖掘生态资源、绿色资源价值,支持有条件的村镇开展“生态+”建设,逐步将绿色生活方式融入乡村。
    (四)支持金融党建扶贫,有效衔接乡村组织振兴。支持“党建+平台建设”, 推动农发行与五级书记共抓衔接,推进县支行党支部与脱贫乡镇党委党建共建全覆盖。支持“党建+风险防控”,积极协调党委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健全信贷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支持“党建+优化服务”,进一步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万企帮万村”工作,支持相对贫困地区致富带头人立足当地资源发展
    
    特色产业。支持建立相对贫困地区“金融党建之家”,为打造输血造血结合、行内行外协同、党政银企共建的金融党建新样本提供有力支撑。
    (五)支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县域乡村服务能力。以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切入点和突破点,加大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力度,继续为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优质信贷服务,让农民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对于农民集中住房改造、河湖水系综合整治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进一步创新支持方式和手段,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农发行支持二者有效衔接,需不断创新支持方式,提炼出若干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可复制性强的支持模式,如创新供应链金融、银政互补金融、合作性金融、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等以供实践借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邵阳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 吕湘翎
    (2020年11月30日)
    
    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71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对我们多年来扶贫工作的鼓舞。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邵阳近百万人告别了贫困,“两不愁、三保障” 问题基本解决,农村危房改造基本解决了贫困户住房不安全问题,教育基础公共服务实现了全覆盖,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托底、大病和慢性病精准救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发展生产、扶志扶智,用勤劳的双手打造出了“绥宁的竹海浩浩荡荡、新宁的脐橙万顷金黄、洞口的蜜橘名扬中外、隆回的金银花放歌瑶乡、城步的牛奶四季飘香、邵阳县的茶油北京获奖”各具特色的景象。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是***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归宿和实践选择;是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的现实需要,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新举措。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脱贫攻坚战”,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限衔接”,体现了***总书记“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强意志。
    作为扶贫工作者,在全面学习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要重点把全会提出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论述学习好、理解好、落实好。
    邵阳是农业大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离农业现代化还有一定的距离。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但不稳定,低收入人口占比较大。因此,“十四五” 时期,中央提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一大机遇,同时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大挑战。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1.辩证看待两者的关系。①、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②、贫困户退出,贫困县摘帽不是终点,不能“刀剑入鞘”。所以,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新起点,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2.乡村振兴的内容更加丰富。以下几点必须把握:文明兴村、发展强村、法治安村、城乡互补富村。
    3.坚持精准的要求。一是要针对各地的自然禀赋、比较优势,精准、科学 地编制“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规划。二是要抓住本地区的主要问题、主要短板精准施策。
    4.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持续创出具有邵阳特色的经验。脱贫攻坚战实施5年来,我市有两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阶段,我们要抓好两个名片的树立工作:一是洞口县的“橘子红了,贫困户笑了”消费扶贫“名片”;二是邵阳县的“小积分, 大扶贫”社会扶贫“名片”。
    “十四五”期间,广大扶贫工作者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扎实工作,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张宪伟
    (2021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部署,并首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当前,云南88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但“十四五”期间,云南仍面临补短板、强基础、强产业、促增收等重点任务。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助力解决乡村相对贫困,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和现实需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重点做好体制机制、政策体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三农”队伍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六个方面的衔接工作。
    加快建立健全衔接机制,做好体制机制衔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和关键是建立健全有机衔接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要强化部门联动,研究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明确衔接的重点内容、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应尽快探索建立各级政府工作协调和项目统筹机制,从组织领导责任体系、考核考评监督体系、政策支撑体系、要素投入体系等方面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支撑体系。一是探索建立省级扶贫机构和乡村振兴领导机构等多部门联合办公机制,增强领导决策的一致性、协同性、高效性。二是参考借鉴脱贫攻坚经验,进一步延续并建立完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机制,推动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主动谋划政策举措、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督促各项政策落实。三是结合乡村振兴需要,在认真梳理总结脱贫攻坚考核监督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的考核机制,发挥考核的指导督促作用。
    全面梳理整合政策,做好政策体系衔接。在脱贫攻坚中,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政府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
    “十四五”时期,要结合各自实际,按照“取消一批、保留一批、优化一批、强化一批”的总体思路,对各类支持脱贫攻坚、农业农村发展的特惠性、普惠性政策进行系统的分类梳理、清理整合,推动聚焦个体化发展转变为支持
    
    多元化发展、特惠性扶贫政策转变为普惠性民生政策、特殊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态化扶持措施,将脱贫攻坚中有用管用的政策措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制度性安排。如在社会保障政策方面,可根据相对贫困人口结构特点,相应调整扶贫政策,将扶贫保障性政策与民政部门负责的低保、五保、残疾人救助等政策进行统筹衔接,在认定标准、扶持救助、管理系统等方面逐步实现并轨运行,形成乡村振兴中相对贫困群体保障和帮扶的长效机制。如在资金扶持政策方面, 可在前期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基础上,按照“能归尽归”的原则,进一步将各类扶贫资金、涉农资金全面归并整合,设立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发挥资金规模效益,改革创新资金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资金效益。
    推进乡村产业升级,做好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衔接。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最大结合点,是实现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关键。在脱贫攻坚阶段,扶贫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优势,能够支撑贫困地区较快实现脱贫。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扶贫产业项目大多存在短期化倾向,产业发展基础不够牢固、可持续性有待增强。应综合考虑产业选择、政策支持、技术服务、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内容,将产业发展的重点转换到产业兴旺的要求上来,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下功夫,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是接续构建良好的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在产业扶贫中,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扶贫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消费扶贫,为扶贫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应接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如可衔接好土地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资金扶持、消费市场对接等做法,将在脱贫攻坚中发挥良好效益的扶贫产业纳入重点发展产业给予培育,支持其进一步做优做大做强。二是接续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产业扶贫过程中形成的各类稳定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产业规模和效益。三是立足当地实际、发挥当地特色, 分类提升乡村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景观功能等,在提升农村各项功能的基础上,以功能融合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产业链条多维延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夯实发展基础,做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衔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内生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实施交通扶贫行动、大力推进水利扶贫行动、大力实
    
    施电力和网络扶贫行动、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要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的指引下,抢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机遇,做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衔接。一是持续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有条件地区的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加强农村地区垃圾收运及处理处置系统建设。二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道路公用设施建设,持续扎实建设高标准农田。因地制宜加大农业领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夯实智慧农业发展基础。三是做好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全面梳理脱贫攻坚以来形成的扶贫资产,加快建立健全产权归属明晰、管理运行规范的扶贫资产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促进扶贫资产保值增值。另外,还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体系,提高农村公用基础设施的管理运行维护能力。
    强化“三农”队伍建设,做好人才工作衔接。干部人才和基层组织建设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两者的衔接离不开人才队伍的衔接。一是可继续下派乡村振兴指导员,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团(队),夯实“三农”工作的干部队伍基础。二是可试点将公费师范生、医学生的招收培养范围扩大至农科生,并逐年提高农科生招生录取人数,引导更多人才到农村干事创业、建功立业。三是抓住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联合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院校推介工作的机遇,鼓励省内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树立产业办学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四是持续加强科技和人才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结对帮扶机制,推动科研机构、高校和大型企业与农村地区建立长期帮扶与合作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能力。
    聚焦乡风文明,做好“扶志扶智”与文化振兴衔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脱贫攻坚阶段,各地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各地以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感恩教育,兴建了一批传习所、乡村图书馆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持续巩固拓展乡风文明成果、接续推进文化振兴。一是持续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农村法治课堂” “农民夜校”等系列活动,邀请专家、行业带头人等结合各地实际,解读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开展农业生产培训,补齐农民“精神短板”和“能力短板”,巩固提升“扶志扶智”工作。二是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支持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文艺团组发展,推广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特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等文化产业业态,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三是持续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持续开展文明村寨、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挖掘和树立道德榜样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新风貌。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四个保障
    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李成志
    (2021年)
    
    2月25日,***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已成为当前各地组织部门的重要课题。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要突出“三个强化”
    ***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把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摆在首要位置,具体应突出“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思想引领。要采取固化读书班、微信群推送、大喇叭播报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对标看齐、查找差距、解放思想、狠抓落实,切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强化政治功能。在组织领导上,要依法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从体制上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常态化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充实党在农村的领导力量;在组织设置上,及时跟进抓好农村各类协会、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掌握党的领导主动权;在组织优化上,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强健党的组织肌体。三是强化制度执行。要抓好党的领导制度在农村落实,突出落实好村党组织委员会议事决策制度,特别是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更加注重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同时推行组织生活线上纪实、统计、核查等办法,规范“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制度执行, 以严肃组织生活、提升组织力,促进党的领导规范化制度化。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核心是选好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
    ***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 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实践中,要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离不开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常态化储备。村级组织后继
    
    乏人,主要是日常储备不够。要建立农村“人才池”,吸收新型职业农民、在外人才、村医村教、乡聘村用干部及返乡复转军人、大学生等储备培养,择优挂职锻炼;要建立农村“导师库”,组织乡镇党政班子成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与挂职的后备人才结对子、一对一帮带,成熟后在县域内统筹使用,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多渠道选任。深入推进引才到村行动,采取内部找、城外引、公开选、跨村任、县乡派等多种方式,拓宽村党组织书记来源渠道,并出台在外人才返乡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到村任职。三是突破式激励。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待遇,选聘进编是最大激励。要以业绩考核为主,常态化选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事业编制,成熟一批、选聘一批,从根本上激发村级干部干事创业动力。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一要务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总书记指出:“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只有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让广大农民切实富裕起来,我们国家才能不断从富裕走向富强。”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摆上重要日程,具体落实“三个一批”。一是清收化债盘活一批。守着资源没钱花,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共性问题。要紧盯虚列村级债务、侵占集体资源、机动地长期低价发包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农村“三资”乱象专项整治, 全面清理、回收村集体“三资”,并通过土地流转、竞价发包、股份合作等办法,全面盘活村级集体经济。二是专人专事推动一批。对村集体“三资”较多、但村级带头人发展能力偏弱的村,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聘请职业经理的办法发展村级产业,推动村党组织书记抓全面工作、职业经理抓集体经济,让专业人干专业事,确保“三资”效益最大化。三是一村一策谋划一批。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目标考评的硬杠,压实县乡党委主体责任,党委书记带头研究推进,立足村情、因村制宜,实行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加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
    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根本是通过办实事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
    ***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做好群众工作。一是“一网”联系群众。联系群众,贵在精准。要加快整合综治、城管、党建等各类网格,实行“多网合一”,以30~50户为标准细化网格设置,优选党员担任网格长或网格员,明
    
    确职责待遇,定期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反馈问题,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二是“一哨”回应群众。要深化“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以市县乡信息指挥平台为依托,通过群众吹哨、平台接哨、部门办哨、组织督哨,建立群众问题及时发现、快速解决、时时监督的闭环体系。三是“一评”依靠群众。针对以往评价工作片面地以上评下、层层听汇报看材料、了解群众意愿不充分等问题,开展“群众评支部”活动,组织群众扫码评议所在村党组织,突出对“关键人”——村党组织书记的评议,对“关键事”——带民致富、环境整治等方面的评议,把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推动评价工作由“唯上”向“唯下”转变、由重留痕向重实绩转变,倒逼改进作风,更好服务群众。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着力点
    黔西南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 秦廷华
    (2021年3月18日)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到质量高、成色足,使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社会认可、人民满意,我们必须继续加大力度,扎扎实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结合各地实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程中, 重点在政策配套衔接、建设项目衔接、扶贫产业衔接、社会治理衔接、工作机制衔接、强化文化引领、加强队伍建设7个方面努力探索,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政策配套衔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 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工作不留空挡、政策不留空白。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这些规定非常重要,我们要认真研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充分用好政策红利,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配套衔接。
    二、建设项目衔接
    脱贫攻坚阶段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完善的项目要继续完善好。把这些工程项目建设好,成为造福人民、造福一方的惠民工程。比如,新市民居住区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要进行完善实施, 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建设项目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持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切实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三农”的中心。
    三、扶贫产业衔接
    在脱贫攻坚阶段实施的各个产业,要努力做优做大做强,但发展产业一定要坚持市场引领,不能一厢情愿,更不能大包大揽、包办代替。
    
    产业发展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又是实现有效衔接的前提。这几年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我省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发展培育了茶叶、油茶、林下菌药等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山地特色的农业特色产业,在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要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的产业扶持,补上技术、设施、销售等短板,培育产业集群,实行产业联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要巩固“扶贫车间”、拓展就业渠道。特别是要就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产业链的主体留在县域、乡村,让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发展成果,促进就近就地就业。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四、社会治理衔接
    在脱贫攻坚阶段形成的有效的社会治理好机制,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按照中央、省委、州委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要求抓好落实,把乡村振兴的“治理有效”落到实处。着力加强脱贫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认真落实乡村治理制度,完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相结合的治理体制和机制。开展乡村治理创建工作,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守法示范户,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推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加强乡村应急管理和消防体系建设,做好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等。
    五、工作机制衔接
    在脱贫攻坚阶段形成的好的工作机制、好的工作经验,要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成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抓手,使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明显成效。
    比如,黔西南州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 形成了“四逐四准”等有效的工作方法,在推动脱贫攻坚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中成效明显。各县(市、新区)也结合实际总结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都可以进一步加强总结提炼继续加以运用,实现工作方法常态化制度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结合实际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建立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
    
    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六、强化文化引领
    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群众,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以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新风正气,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把乡村振兴的“乡风文明”落到实处,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按照2021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宣讲活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价、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强治理人情攀比、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七、加强队伍建设
    要建设好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村支“两委”领导班子。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选派机关干部到乡村挂职锻炼、驻村帮扶,要立足于培养选拔基层干部、村支“两委”领导班子,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以乡村“人才振兴”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如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力做好以农村全面小康为新起点的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 杜尊贤
    (2020年11月27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三农”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省特殊的自然条件、多样的资源禀赋和相对落后的发展阶段,既决定了脱贫攻坚的艰巨性,也决定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复杂性。应当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聚焦“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三农”领域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立足甘肃省情实际,采取科学务实举措, 既在较长时期内保持攻坚态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多层次、高质量地推进乡村振兴,使二者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形成由点生面、各展芳姿、各具特色、有效衔接的良好局面。为此,我们建议:
    一、统筹协调,做好战略规划的有效衔接
    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紧密结合“十四五”规划,在已经编制完成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框架下,按照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内容,因地制宜编制完善乡村振兴专项规划和市县规划,使省级规划、部门规划和市县规划有机对接,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政策措施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有效衔接,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多规衔接、协同一致的规划体系。
    二、因地制宜,做好政策机制的有效衔接
    一是应当更加注重政策的普惠性,逐步将到村到户为主的帮扶政策,转向对县域和乡村整体发展的支持推动。二是应当更好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将脱贫攻坚阶段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强力帮扶政策,逐步转向乡村振兴阶段对区域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谋划、市场引导和公共服务,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应当因地制宜地推动不同区域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更好地兼顾整体协同性和区域差异性,构建不同区域、不同发展形态和不同发展模式的城乡融合发展基础性制度体系和差异性政策体系。四是建立返贫风险预警监测机制,防止大面积返贫发生。
    三、乘势而上,做好扶贫产业提档升级的有效衔接
    一是紧紧围绕已经搭建起来的农业产业体系“四梁八柱”,乘势而上,久
    
    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优化提升一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现代食品工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三是支持涉农企业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四是逐步减少对产业选择、农民经营行为和生产行为的直接介入,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在要素集聚平台打造、科技创新推广、品牌培育、标准化监管等层面优化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和服务供给,为乡村撬动和引进外部资源提供支撑,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四、精准发力,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的有效衔接
    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达到脱贫验收标准后,应坚持保民生、补短板、保重点、促发展的原则,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巩固提升工程。
    五、改革驱动,做好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和潜能的大文章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基础上,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是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完善惠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产业链与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四是深化农业经营制度改革,从支持小农发展转向重点探索入股、联营、托管等多种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五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优创业创新环境,促进各类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配置优化和市场深度融合,为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动能。
    
    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赵勇军
    (2021年)
    
    新开局,新征程。贵州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坚决把来之不易的成果巩固住、巩固好,全面推开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谱写贵州“三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四个不摘”“五个体系”
    ——机制衔接扶上马送一程
    “新年快到了,多赚点年货钱!”1月25日,望谟县蟠桃街道平郎社区扶贫车间望发皮具手袋有限公司内,搬迁户杨秀妹干得起劲。以前在老家种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不仅住上了新房,一个月还能挣3000多元,“日子好过得很哩!”
    扶上马送一程。望谟县统筹抓好“新市民”后续保障服务工作,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立创业就业孵化园,吸引了19家加工企业、民族刺绣等各类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立扶贫车间,持续推动“两业”(产业、就业)长足发展。目前,可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
    “新的一年,我们要争取实现新突破,吸引更多企业入驻,让扶贫车间成为群众增收的好渠道,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建设美好新家园。”望谟县创业就业孵化园负责人冉光龙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192万人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省委主要领导强调,全省上下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用好五年过渡期政策,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
    持续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贵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 突出抓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监督管理。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省委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李建表示,“十四五”时期全省脱贫摘帽地区仍要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乡村振兴重点,要做好思路、产业、机制、政策、工作等多方面衔接,确保脱贫人口和摘帽地区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
    
    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产业衔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
    2018年初,贵州省委在全省兴起“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 选准茶叶、蔬菜、食用菌、水果、生猪、辣椒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12位省领导领衔高位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六个转变”。
    实践证明,农村产业革命不仅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75.59亿元, 比上年增长6.3%,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3%,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
    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省人大代表、关岭自治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罗红介绍,近年来关岭大力发展黄牛产业,积极构建种养一体化、屠宰加工标准化等体系,促进了关岭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让关岭黄牛走向更广阔市场。
    “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这是接下来我们要努力的方向。”罗红说,关岭黄牛、关岭花椒都是大有可为的产业。要按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际从规模化生产、市场拓展以及小型山地特色农业机械的运用等方面着手,增强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活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持续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
    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十四五”时期,贵州将聚力推进农业大发展,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落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乡村治理,构建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体系。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规划衔接全面推开乡村振兴
    今年是衔接乡村振兴的第一年。
    开好局、起好步。立足省情实际,贵州根据不同村寨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分类推进。抓住国家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机遇,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以点带面,全力推动脱贫摘帽地区走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
    
    “下一步,将为乡村振兴谋好篇、布好局。除牵头做好全县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外,还将指导好相关部门制定《晴隆县乡村振兴人才规划》《晴隆县“十四五”时期推动山地特色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规划》等与乡村振兴有关的规划。”晴隆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刘远斌信心满满地说。
    试点示范,有效推进。2019年以来,贵州大力推动“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推进余庆县、盘州市、福泉市3个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市) 建设,抓好凤冈县琊川镇、纳雍县厍东关乡、惠水县好花红镇3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建设,抓好花溪区龙井村等32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建设。
    “下一步,要在推进“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的基础上,按照‘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田园建筑、田园生活、田园风光,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要求,重点打造一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示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抓好村庄规划编制、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育新机、开新局。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贵州必将行稳致远,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江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探索
    江西省社联学术中心 赵华伟、史慧芳
    (2021年)
    
    建立有效机制,防止“两类人群”返贫致贫
    ***总书记指出,全部脱贫,并不是说就没有贫困了,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而是指脱贫攻坚的历史阶段完成了。相对贫困问题永远存在,我们帮扶困难群众的任务永无止境。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保障“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两类相对贫困群众不返贫是关键之一。对此,江西各地不断探索建立有效机制,突出“两类人群”,预防返贫致贫。
    1.建立实时监测机制。南昌市依托“线上”的南昌城市大脑“扶贫不落一人”应用场景加强防返贫动态实时监测,同时依托“线下”基层干部、驻村工作队的精准摸排,对“两类人群”及农村因突发灾难事故遇困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状况进行重点监测。赣州市通过农户申报、干部走访、部门监测、系统比对等途径,及时把有致贫返贫风险的对象精准识别出来,实行动态检测预警。吉安市建立一套排查核准程序,明确“遇困即扶”对象的排查方式、标准和程序,不分指标、不下任务,重点排查、及时认定,对可能致贫返贫的遇困群众做到应扶尽扶;重点排查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1.5倍、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等五类群体,通过村级评议、乡级审核、县级审批等程序认定,动态信息每月至少调度一次。
    2.建立帮扶救助机制。***总书记指出,要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困户加强监测,不能等他们返了贫,再补救。因此,采取措施提前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南昌市建立快速发现和及时扶助机制,用好“防返贫保险” “清洁脱贫帮帮团”“临时救助政策”等创新举措,落实精准帮扶,实现“遇困即扶”,严防各类返贫致贫风险。吉安市建立了一套应急救助办法,对象认定后,立即通过救灾救济、临时救助、大病救助、防贫保险等一系列应急救助办法,保障遇困群众基本生活。同时,建立一套专项帮扶措施。对落实应急救助后仍难以摆脱困境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及时落实产业、就业和其它帮扶措施,增强遇困群众的发展后劲。此外,建立一套保障措施体系。明确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对本地“遇困即扶”工作负总责,建立县级联席会议制度,每县每年安排资金进行扶持。
    
    强化“两业”扶贫,确保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发展产业和保障就业是拔穷根、摘穷帽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抓住了产业和就业,就抓住了巩固脱贫成果的“牛鼻子”。
    1.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赣州市瞄准产业振兴目标,完善“五个一”产业扶贫机制,逐步引导乡村发展首位扶贫产业,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 市、县四套班子领导及乡镇主要领导分别挂点建设一个扶贫产业经营主体,驻村帮扶单位帮助挂点村至少发展一个扶贫产业或就业车间。至2020年底,赣州市发展产业扶贫基地3155个、新型经营主体9805个,产业联结贫困户占比达90.9%,并在全市建成了1248家扶贫车间,吸纳了贫困劳动力就业1.2万余人, 安排了扶贫公益性专岗就业5.02万人。同时,赣州市出台了15条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现在全市97.4%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
    2.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宜春市出台了强产业、稳就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带贫主体的培育力度,强化利益联结机制。2020年,宜春市参与产业扶贫新型经营主体达4440户,得到产业帮扶的贫困户5.72万户,通过产业帮扶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1264元。通过监测贫困劳动力务工变化、多举措提供就业服务、鼓励扶贫车间发展、创新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有效应对疫情影响, 进一步稳定拓宽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宜春市2020年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超2019年外出务工人数近两成;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共安排1.78万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3.探索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新余积极探索扶贫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举措、新方法,促进扶贫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一是实现产业大发展。全市发展扶贫特色产业项目932个,发展6大扶贫主导产业项目97个,覆盖全市31个乡镇、392个行政村。新余已成为全省最大的香菇、果冻橙、肉牛、黑山羊等产业种养加工基地。二是促进收入大增长。实行“1+N”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带动村集体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全市村集体通过产业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贫困人口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三是带动就业大提升。全市扶贫产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996人,占外出务工贫困人口的30.5%,成为贫困人口就业的重要渠道。
    探索有效衔接,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为做好衔接工作,江西牢牢把握脱贫攻坚后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持续发力。
    1.做好政策与规划衔接。上饶市全面梳理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举措执行效果,落实各项政策举措转化为常态化的制度保障。南昌市根据其“十四五”总体规划,抓紧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规划,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重大工程项目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做到脱贫后巩固有力、拓展有方、衔接有效。
    2.完善体制机制衔接。南昌市根据中央和省里的统一部署,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体系与乡村振兴工作体系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健全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加快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有机结合、统筹推进。
    3.统筹各方力量衔接。各地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结对帮扶、社会力量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大政治任务 以更强更有力举措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 执笔 红礼
    (2021年1月27日)
    
    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三农”工作就进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省委在1月20日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进行部署。我们要抓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期的重大机遇,推动脱贫地区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一、充分认识重要意义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今年乃至整个“十四五”时期农村工作最重要的任务,须臾不可放松。要充分认识这个任务的极端重要性,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脱贫地区顺利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关系到返贫致贫防线筑牢筑实。去年我省整体实现脱贫摘帽,但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的风险依然存在。相当一部分脱贫户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一些边缘户稍微遇到点风险变故就可能致贫;脱贫地区产业普遍发展起来了,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支撑还不强。作为全国脱贫人数最多、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我们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决不能出任何问题,决不能这边宣布全面脱贫,那边又出现大面积返贫。
    二是关系到“三农”工作重心顺畅转移。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已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如果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不住、巩固不好,工作留下空档、政策留有空白, 同乡村振兴衔接的难度就会加大、基础就会削弱、质量就会受到影响、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进而影响乡村振兴全面推开、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三是关系到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最大
    
    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着巨大空间,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着巨大潜力,完全可以大有作为。要立足农村这个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全面推动有效衔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四是关系到相对贫困有效解决。消除绝对贫困是彪炳史册的壮举,但并不意味着贫困现象已经终结。只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依然存在,相对贫困就难以避免。与消除绝对贫困的攻坚战相比,解决相对贫困的持久战任务更重、时间更长、挑战更大。必须拿出更大的决心、更强有力的举措,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二、持续抓牢重点任务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支撑。无论是当前巩固脱贫人口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是下一步实现目标更高的迈向共同富裕,都必须守好胜利果实、衔接好乡村振兴,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换。
    一是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我省脱贫人口全国最多, 稳定脱贫的任务相应最重。确保我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不出问题,就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扶上马、送一程,防止贫困反弹;强化动态精准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开发性帮扶和保障性措施相结合,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五个体系”建设,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监督管理,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确保管得住、用得好、真正起作用。
    二是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既能直接促进脱贫户经营收入增长,又有利于就近就业增收,是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的关键之举。要强化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支撑和产业抗风险能力,继续实行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制度,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高重要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要提升产业带动增收效果,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把种养交给农户、把加工销售交给企业,把更多农产品变成工业品,把初级产品变成高端商品,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和附加值,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持续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途
    
    径,稳住就业就能稳住收入,就能巩固住脱贫攻坚成果的大头。我省脱贫户中有320多万人在外务工,近200万易地搬迁人口后续扶持主要也是靠就业。要动态掌握就业情况,充分发挥劳务协作站作用,最大限度把外出务工人员稳在当地、稳住就业,防止和减少返乡回流。加强组织协调,引导各类企业、项目、工程招工向搬迁劳动力倾斜,确保留在省内的有就业门路。多措并举开拓岗位, 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产业园区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中开发一批劳务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农业吸纳作用,在生产服务、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规范用好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
    四是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目前,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6000元的仍有53万多人,脱贫基础弱、抗风险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生产生活一旦遭遇变故,很容易再次陷入贫困。要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风险点实现早发现和早帮扶。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提高政策精准性,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五是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后,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要真正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全面支撑。要将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十四五”相关规划,抓住中央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县的机遇,参照中央试点做法,抓好我省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以点带面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全力推动脱贫摘帽地区走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三、全面做好有效衔接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在党的领导。要坚持按照五级书记一起抓的要求,推动解决重大事项,做好领导体制、政策措施、工作体制、考核机制有效衔接,确保各项部署落地见效。
    一是做好领导体制有效衔接。推进有效衔接,不是简单地把工作调整过来就行了,而是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要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体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
    
    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建立统一高效的衔接议事协调工作机制。持续深化驻村帮扶工作,调整优化结对帮扶关系,平稳有序推进各级扶贫机构职能调整优化,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
    二是做好政策有效衔接。在5年过渡期内,要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的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过渡期内财政投入总量规模不减少,但支出结构要优化调整。过渡期前3年,脱贫县继续实行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政策,金融服务政策、土地支持政策、人才智力支持政策等延续和优化,扶贫资金重点用到产业扶贫上。
    三是做好工作体系有效衔接。认真总结借鉴脱贫攻坚行之有效的机制办法,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在增强稳定脱贫上想更多办法,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平稳有序推进工作体系调整转换,加快形成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根据国家调整后的东西部协作关系,要主动对接,深入研究对方,力争取得最大最好协作效果。
    四是做好考核机制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期间,我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推动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效落实。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要继续有力有效用好考核这个“指挥棒”,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进行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成绩突出的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对工作落实不力甚至违纪违法的严肃追责问责。
    
    全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解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之红十字行动
    宗合
    (2021年3月26日)
    
    编者按: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指出,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2016年以来,全国红十字系统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结合对口支援西部等工作,以人道文化传播为抓手,以人道资源汇聚为动力,以贫困群体脱贫增收为目标,共投入帮扶资金40.56亿余元, 引进帮扶资金28.19亿余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8.77亿余元,培训技术人员42.84万余人次,派出挂职干部1420余人次、第一书记1500余人次,援建各类项目4020余个,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意见》摘要: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人道行动:扎实推进备灾救灾,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多地红十字会有针对性地在一些多灾、易灾、常见伤病多发的高原、丘陵、盆地等贫困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地震、火灾、溺水、野犬咬伤、毒蛇咬伤、毒虫叮咬等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的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培训,建设发展应急救援队伍,有效减少贫困群众因灾、因意外事故造成的伤害和经济损失。
    积极实施健康扶贫项目,开展大病救助,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负担,助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如福建省、市、县红十字会三级联动,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困难户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人道救助,仅2016年就受理申请资料6491份,救助患病困难
    
    群众6447人次,发放救助金6394.6万元;吉林省红十字会积极动员社会人道资源,先后成立肿瘤救助项目、骨病救助项目及眼病救助项目等,5年精准救助各类患者13444人,救助资金支出2.02亿余元。
    “凡享受城乡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的肿瘤患者,扣除医保、低保医疗救助及个人承担部分,其余治疗费用由基金承担。”吉林省红十字会2020年6月下发的通知,又给当地贫困肿瘤患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解决农村危房问题,实施住房迁改建工程,对危房进行改造,完善房体建设,帮助贫困户装修新房,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助力新农村建设。
    如贵州省红十字会集中“弹药”,五年筹募款物近22.48亿元,精准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异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和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等四场硬仗, 向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2760个深度贫困村这些坚中之坚、难中之难的“硬骨头”定向发力,其工作先后被写进省委十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定》等重要文件;重庆市红十字会领导班子每年赴渝东北、渝东南片区召开扶贫工作座谈会,了解基层扶贫工作需求,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据此制定了《重庆市红十字会聚焦深度贫困乡镇, 助力脱贫攻坚11条帮扶措施》,提出“经费再压缩、扶贫经费不压缩,人员再少、扶贫任务不能少”的工作要求,以18个深度贫困乡镇为主战场,以精准到户为突破口,强化各级责任和工作目标,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
    《意见》摘要:聚力做好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
    人道行动:为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总会建议各级红十字会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在开展人道救助、反映民生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等具体工作中抓好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作用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立新功。
    一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和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对标对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积极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扎实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资源动员能力。加强红十字会信
    
    息化建设,增强互联网在红十字会组织建设、能力建设、资源动员、品牌传播、信息公开等工作中的应用力度,推动互联网与红十字事业的全面深入融合,构建“互联网+红十字”的工作新格局。大力加强筹资工作,不断创新筹资理念, 在发展固定捐助客户、广泛凝聚社会爱心的基础上,适应形势变化,重视并加强“互联网+动员”、“互联网+筹资”等筹资手段,不断提升人道资源动员能力,提高筹资水平。
    三是以实施各类项目为依托,助力乡村振兴。在项目地成立红十字基层组织,在融入社区建设党政中心工作中找准定位,努力使博爱家园、救护站、救护培训基地等成为带动红十字基层组织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不断开展防灾减灾、健康卫生、励业帮扶、助弱济困、助力增收等人道服务,不断改善项目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培育互助互爱、村民自治的治理体系,开拓项目良性循环的有利局面。
    四是以开展救助为结合点,着力解决因灾(病)致贫、因灾(病)返贫的问题。重点实施大病救助项目,减轻贫困患者家庭经济负担;继续开展乡村医生培训,援建村级卫生室等项目,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普及防灾减灾、卫生健康、应急救护等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帮助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五是用好农村博爱家园生计金,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落实《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生计金操作指南》,支持困难群众积极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兴办。鼓励乡村居民发展生产,提升就业技能,引领乡村居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个人增收致富。
    中国红十字会以发展产业、带动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促进当地就业脱贫增收。总会和各地红十字会因地制宜,依托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结合贫困群众实际情况,采取多项增收帮扶举措,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一是在调研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二是为贫困地区第一产业发展提供硬件和智力支持;三是以集群式发展稳固贫困地区产业结构,打造产业链;四是以购促销推动扶贫车间良好运转。
    中国红十字会以生态宜居为目标,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帮扶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红十字系统扶贫干部对帮扶村进行深入调研,了解村集体经济、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坚持用好、用活危房改造、通村道路建设、饮水安全、电网改造等政策,积极协调交
    
    通、财政、卫生、水利、电力等部门,明确帮扶举措,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振兴。一是实施乡村道路、河道改扩建工程;二是开展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三是解决山区群众用水难问题;四是解决贫困地区农田水利灌溉问题;五是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六是解决农村危房问题。
    《意见》摘要: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人道行动:中国红十字会坚持将扶贫工作与业务相结合,找准群众所盼、党政所需、红会所能的契合点,用心用情用力关爱困难群众。实施人道救助, 精准助力脱贫攻坚。2016-2020年,全国各级红十字会持续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共为特困户、受灾户、低保户等送去棉衣、棉被、毯子、大米、糖果等慰问物资5亿余元,为困难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送去红十字会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支持,200万贫困群众因此受益。
    积极实施健康扶贫项目,开展大病救助,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负担,助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各级红十字会高度重视健康扶贫工作,据统计, 2016-2020年,各级红十字会共投入资金9.9亿余元,帮扶各类患病贫困人群27.8 万余人次,有效缓解了贫困人群看病贵的问题。
    一是关注儿童健康问题。通过实施“小天使基金”“天使阳光基金”等救助项目,对贫困家庭先心病、白血病、脑瘫、地中海贫血、唇腭裂患儿,重度耳聋患儿,烧伤患儿等提供救治资金;开展留守儿童口腔病筛查诊疗行动,帮助贫困留守儿童解决口腔病问题;开展青少年眼健康护眼行动,为儿童青少年进行了视力筛查,为困难家庭近视青少年配戴了近视镜、实施了矫正手术;解决困难家庭学生和留守儿童等在校期间的全天用餐问题,保障困难家庭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减少代际贫困陷阱的发生率。
    二是关注其他特殊人群健康问题。各地红十字会结合当地实际,通过设立专项救助基金、捐赠治疗设备和药品等方式,对麻风病、艾滋病、眼病、包虫病、肿瘤等疾病患者进行了救助,深受群众欢迎。如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倡议下,广西壮族自治区红十字会推动总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开展广西重型地中海贫血救治行动并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该项目被评为广西首届“八桂慈善奖”四个慈善项目奖之一;内蒙古红十字会打造了“光明行”等具有影响力的系列人道救助
    
    品牌,实现了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达到了“复明一人,幸福一家”的良好社会效果,项目先后获得亚洲防盲基金会“唯一特殊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吉林省红十字会实施精准扶贫肿瘤救助项目,设立肿瘤救助专项基金, 通过定点医院治疗、减免医疗费用的方式对困难家庭肿瘤患者实施医疗救助, 2018-2020年,该项目连续三年被吉林省政府列为民生实事项目,并被推荐参加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评选。
    三是主动开展送医计划。总会和许多地方红十字会还协调医师为贫困群众举办健康知识讲座、进行免费体检,并实施医师培训计划等,协调医疗专家举办乡村医生培训班,为贫困地区的乡村医生提供免费全科培训,丰富了乡村医生临床经验,提升了贫困农村社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据统计,各级红十字会共援建贫困地区村级卫生室、博爱卫生室、博爱校医室、博爱卫生站等190余个, 有力促进和改善了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解决当地群众就医难、就医远的问题。如河南省红十字会自实施“红会送医计划”以来,共投入资金1620万元, 招募了1万多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乐于奉献的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医疗专家红十字志愿者,组成了132支“红会送医计划”志愿服务队,先后到国家级、省级96个偏远贫困区县,深入500余个乡镇卫生院,开展3700余批次的“送知识、送技术、送义诊”志愿服务活动,接诊患者60多万人,直接受益群众达90多万人, 帮带基层医护人员8.86万余人,有效提升了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被百姓认可为民心工程。
    《意见》摘要: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
    人道行动:加强红十字系统的对口支援西部工作,“点对点”精准助力西部地区脱贫攻坚。西部贫困地区红十字会充分发挥联系紧密、互帮互助的行业传统,摸清底数,及时汇总本省需求信息,使对口帮扶更加精准、有效;同时“向上”“向外”多汇报、争资源,加强与东部对口协作省市红十字会的对接交流。部分贫困地区红十字会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带领工作人员赴东部省份对接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详细介绍西部脱贫攻坚任务需求,交流探讨帮扶方式, 邀请东部地方红十字会和爱心企业到西部考察调研帮扶工作,大力推进东西部红十字系统扶贫协作工作。
    各地红十字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对口支援西部地区红
    
    十字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全国红十字系统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工作会议精神, 积极落实对口支援工作,探索红十字人道工作助推精准扶贫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在具体工作层面,部分东部地区红十字会与对口支援地区签署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框架协议》,通过协调企业捐赠款物,鼓励企业对口帮扶等办法,实施乡村基础设施项目、改水改厕项目、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项目、人道救助项目、健康扶贫项目、社区防灾减灾救灾项目、助学项目,援建了村卫生室、景区救护站、卫生厕所、校医室,帮扶发展产业等,改善了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卫生、农业基础设施、乡村基础设施等状况,减轻贫困地区群众负担,助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如贵州五年来争取上海、浙江、江苏、杭州、宁波等13个对口帮扶省市红十字会人道款物超过8000万元,为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如陕西省红十字会还引进国际资源,与马来西亚红新月会合作,捐赠物资,提供产业发展资金等,精准对接帮扶西部贫困人群。
    《意见》摘要: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
    人道行动:坚持扶志扶智共抓,“输血”和“造血”并重,硬件扶助和软件建设结合,加强人才交流、教育培训等工作。各级红十字会以提升贫困地区“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助资、助物和助智相结合,把成熟理念和民生项目输送给贫困地区。
    在“扶志”方面,多地红十字会认真开展教育扶贫项目,积极援建博爱学校,开展“圆梦助学”活动,为贫困地区学校捐款,向贫困学生赠送文具、提供助学资金和餐费补助等,帮助他们安心学习,实现读书梦想,有的地方红十字会还实施“爱心餐桌”配置项目,改善了学生就餐环境条件,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在“扶智”方面,不但“请进来”,而且“走出去”。一是“请进来”, 转变工作思路,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运用专题讲座、学习研讨、宣讲团等形式,邀请专家就种植、养殖业理念、技术和美容美发、美食制作等家政服务对贫困群众进行培训,引导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知识技能水平增收致富;二是“走出去”,红十字系统的扶贫干部带领贫困村干部赴农业、畜牧业、农村能源等专业科学研究院、研究所,与专家进行座谈,到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生物技术公司、科技园进行调研,到牲畜养殖基地、农作物培
    
    育基地等进行参观学习,到牲畜交易大市场实地考察,帮助贫困地区干部了解、掌握农村种植、养殖以及二、三产业发展基本常识、管理模式等,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规模农业、打造产业链。如湖北神农架林区红十字会以“产业+金融”的扶贫模式,为贫困乡村农户提供精准金融服务,通过入户走访,了解贫困户金融需求,现场办理惠农贷调查,开展评级授信,解决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缺少资金扶持的问题。
    《意见》摘要: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好领导体制衔接;做好工作体系衔接;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做好考核机制衔接。
    人道行动:强化政治担当,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高位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各地红十字会纷纷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专门领导机构,明确任务和分工,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领导有力、组织坚强。部分省份红十字会成立了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为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在党组会、执委会、办公会中专题研究、定期调度、分析研判扶贫款物调拨、项目援建等事项,同时积极克服人手不足困难,配强扶贫干部,派出挂职干部和第一书记等,长期坚守扶贫岗位,保证了脱贫攻坚工作的稳步有序推进。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总会及地方红十字会相关负责同志纷纷带队赴贫困地、对口支援地区进行专题调研,实地察看当地生产生活状况,分析了解产业结构、增收渠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需求,与当地一起研究制定帮扶方案,有的还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为切实推进帮扶工作提供依据。
    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以党建引领促脱贫攻坚。各地红十字会机关和事业单位发挥党建工作优势,以支部共建的方式,安排机关党支部、党员通过“一对一”支部共建、精准扶贫等方式对口做好结对扶贫工作,有效加强了贫困村的党支部建设状况,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支部共建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每年组织开展共建主题党日活动。二是向村党支部赠送办公及文体用品,加强村支部硬件建设,强化党建阵地作用。三是帮助加强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不动摇。四是抓好党建日常工作。五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突出党员教育管理。
    有的地方还成立了红十字党员志愿服务队,既弘扬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也在村中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举办五好文明家庭和践行新民风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倡导良好风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党建氛围。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特色区
    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 庞凤梅
    (2021年4月8日)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2020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新时期“三农” 工作的主要抓手。
    “十四五”时期,滨海新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推动“三农”工作的主要抓手,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设具有现代都市气息与浓郁田园风光的滨海农业农村,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特色区。具体而言,将主要从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全力建设美丽乡村、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三个方面深入推进。
    一、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一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突出区域特色和错位发展,优化现代都市型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和区域布局。北部聚焦设施生产、生态修复等功能,建设现代化设施农(渔)业发展区;中部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加工物流和农村休闲度假等功能,建设现代化高科技农业发展区;南部聚焦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循环经济,建设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区。二是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展中高端农产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崔庄冬枣、茶淀葡萄、杨家泊对虾等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高端种植业、高端畜牧业、高附加值水产业,推动优质精品农产品进入京津高端市场。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及体验式、沉浸式农业, 实行智慧农业、“认养农业”、订单式农业等模式,培育一批家庭农场,有机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开展育种关键技术
    
    攻关,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推广种植业新品种新技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现代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领域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互联网+”行动,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邮政快递企业与电商企业对接融合,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二、全力建设美丽乡村
    一是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通过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完善农村地区邮政基础设施等措施, 补齐农村交通、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短板。二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高标准落实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措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优化乡村生态。统筹乡村规划,留住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让乡村守得住乡情、留得住乡愁。三是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快推动教育、卫生、文化、养老和社区事务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低保对象动态精准管理,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深入推进“文明村庄”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培育涵养文明淳朴的乡风民风。四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和拓展结对帮扶困难村、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成果,继续推进产业帮扶,持续推动消费扶贫,强化人才支援帮扶,强化劳务协作帮扶,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脱贫。
    三、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深化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农民利用土地经营权入股参与现代农业经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实施“粮安工程”,完善储备粮管理机制。稳妥推进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二是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农村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农民工等返乡创新创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加快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发展农业保险。三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落实居住证政策,加快推动居住证长期持有人享有子女教育、就业、社会保险、住房保障、公共卫生等市民化权利。维护进城落户
    
    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省委省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
    见
    (2021年4月2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发〔2020〕30号),结合吉林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 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大振兴”, 为推进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思路。按照中央有关政策规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根据脱贫县、脱贫村和脱贫人口接续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理清工作思路,做好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重点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主要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推动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
    ——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
    
    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 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顺应农民群众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期盼,尊重农民意愿,发扬农民首创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突出志智双扶,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
    ——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四)目标任务。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到2035年,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五)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 要求,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持续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分工责任,防止松劲懈怠。继续保持帮扶资源、力量不减,防止一撤了之。切实加强资金监管、成效监管、作风监管,防止贫困反弹。对现有帮扶政策进行分类梳理,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防止急刹车。继续稳定低保、特困供养等兜底救助类政策,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 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医保局、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落实,下同)
    (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
    
    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合理确定监测标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加强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和对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测准确性;对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结果,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提升信息精准性。建立健全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以县为单位,通过农户主动申请、乡村干部走访排查、相关行业部门筛查、大数据比对等途径,加强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和动态核查。采取预防性和事后帮扶相结合措施,分层分类及时将监测对象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强化产业、就业等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的,强化兜底保障,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或家庭重大变故的,实行“一事一议”,形成工作闭环,确保动态清零。(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农业农村厅、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医保局、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应急管理厅、省人社厅、省民政厅等)
    (七)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进一步压紧压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持续做好控辍保学核查比对、跟踪帮扶等工作,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动员、引导脱贫人口持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在县(市)设立脱贫户住房安全保障专项基金,强化日常管护、动态监测和预警处置,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落实《吉林省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管理办法》,完善运行管理,强化经费保障,健全“从源头到龙头”的运行管护长效机制,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医保局、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扶贫办等)
    (八)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聚焦集中安置区,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深入开展就业专项帮扶,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都有人就业。鼓励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安置区附近建厂,推动政府投资、以工代赈、公共管理服务项目定向吸纳搬迁群众,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困难搬迁人员。坚持“短中长”结合,统筹发展特色种养加、生态林果、休闲旅游等产业。全面落
    
    实属地化管理,加快完善一体化、均等化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新老居民融合交往、共建美好家园。(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扶贫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人社厅、省民政厅等)
    (九)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对脱贫攻坚以来使用各级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社会帮扶等投入形成的扶贫项目,分类建立台账、完成确权登记。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分类落实后续经营管理责任,确保持续发挥效益。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维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等)
    三、聚力做好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
    作
    (十)持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坚持把强化脱贫县产业
    发展支撑摆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切实把握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不断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强化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提升并推动现有扶贫产业融入当地乡村特色产业总体布局,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构建稳定的产销关系。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继续优先支持脱贫县,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产业发展指导员计划实施范围,将产业发展指导员转为乡村振兴指导员,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支撑脱贫地区承接转移产业、壮大特色产业、提升质量效益。坚持走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之路,支持脱贫地区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打造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竞争力。充分发挥“832”平台作用,大力拓宽互联网、预算单位采购等对接渠道,持续推进消费帮扶。加强帮扶项目资产监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产业带动增
    
    收效果,带动脱贫户稳定增收、逐步致富。(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畜牧业管理局、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供销社、省自然资源厅等)
    (十一)持续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根据脱贫劳动力就业愿望和培训意愿开展培训,增强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能力。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吉林劳务品牌,推进发展劳务经纪人,深化与劳务输入地区合作,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扩大有组织劳务输出规模,切实稳定脱贫劳动力外出就业。积极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 延续扶贫车间扶持政策,强化返乡创业基地和相关就业载体建设,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创新创业,促进返乡在乡脱贫劳动力就业。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范围,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中,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以保洁保绿、治安协管、道路管护、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等非全日制工作岗位为重点,以无法离乡、无业可就的困难人员为安置对象,统筹开发乡村公益岗位;完善岗位管理机制,实现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扶贫办、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省交通厅、省住建厅等)
    (十二)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改善村容村貌,有序推进乡村生活垃圾治理,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提升行动,推进脱贫县“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重点实施通村入屯、加宽改造、提档升级、成片联网、打通“断头路”等五项工程,推动乡镇通三级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自然屯通硬化路,支持建设一批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实现具备条件的重点工业园区、3***级及以上旅游景区、4***级及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有等级公路连接。完善等级公路网,实现高速公路县(市) 全覆盖和相邻县(市)有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实施农村水利提升行动,以农村防洪、灌溉等建设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微结合、骨干和田间衔接、长期发挥效益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行动,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提高防范应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能力;推进农村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供气设施向周边农村延伸。实施农村物流提升行动,加强脱贫地区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运输服务站、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建设,实施“快
    
    递进村”工程,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电网公司、省邮政管理局等)
    (十三)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实施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薄弱环节和能力提升行动,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强化脱贫地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相应职业教育。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应助尽助。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省属公费师范生计划和特岗计划向脱贫县倾斜,推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实施脱贫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行动,继续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条件,继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县强乡活村稳” 分级诊疗体系,持续提升受援医院诊疗能力。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整完善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实施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施脱贫地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行动,切实提高农民就近就便享受公共服务和实现社会源头治理的能力水平。(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建委、省住建厅、省民政厅等)
    四、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十四)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把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并实行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 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合力,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早消除。(责任单位:省民政厅、省扶贫办、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住建厅、省医保局等)
    (十五)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继续加强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将低收入
    
    家庭中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按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完善低保家庭收入财产认定方法,过渡期内原有扶贫项目保底收益不计入低保家庭收入。落实农村低保渐退和支出核减政策,并实行年度动态管理。加大低保标准制定省级统筹力度,设定最低指导标准。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度低保标准的1.3倍。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有针对性地及时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分类分层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在乡镇(街道)建立备用金制度,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加强困难残疾人家庭走访探视,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责任单位:省民政厅、省残联等)
    (十六)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继续全额资助农村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过渡期内逐步调整脱贫人口资助政策。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进行倾斜支付。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统筹提高年度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超常规保障措施。重点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三重保障制度综合减负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仍有困难的脱贫人口,延续脱贫攻坚期内形成的“一事一议”机制。探索通过商业健康保险,实现对脱贫人口目录外医疗费用保障待遇的过渡衔接。(责任单位:省医保局、省财政厅等)
    (十七)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适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脱贫人口等缴费困难群体,继续由地方政府按规定代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2022 年底前每个县至少建有1所收住特困失能人员县级供养服务设施。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力度,不断提升关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基本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民政厅、省残联等)
    
    (十八)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稳定提高救助水平,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保障基本生活,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责任单位:省民政厅等)
    五、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十九)集中支持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根据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等方面情况,全省确定12 个县(市)作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区域发展能力,确保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不掉队。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保持对革命老区财政转移支付规模,持续助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定期监测评估。(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自然资源厅、省人社厅、省委组织部、省交通厅、省住建厅、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医保局、省民委、省发改委、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银保监局等)
    (二十)滚动实施脱贫村整村推进建设。各地要全面分析域内脱贫村情况, 准确掌握各村短板弱项,对帮扶脱贫村发展作出统筹规划,按照缺啥补啥、急用先行的原则,全省每年选择300个脱贫村给予集中支持,有序推动脱贫村加快发展,与全省农村一道实现共同富裕。(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等)
    六、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
    (二十一)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和财力状况,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出重点。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聚焦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 适当向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各地要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统筹地方可支配财力,支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资金偿还。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通过现有资金支出渠道支持。过渡期前3年脱贫县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其他地区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从原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单独切出一块用于支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确保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落实到项目,及时
    
    足额发放劳务报酬。现有财政相关转移支付继续倾斜支持脱贫地区。按照国家要求,调整优化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过渡期内延续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发改委、省税务局等)
    (二十二)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对脱贫地区法人金融机构新发放符合条件的贷款继续运用再贷款予以支持,鼓励其他地区法人金融机构运用支农再贷款优先加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支持,对金融机构合理支农再贷款给予敞口满足,现有再贷款帮扶政策在展期期间保持不变。推动金融机构对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鼓励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继续对脱贫人口给予小额信贷政策支持,帮助其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设针对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信贷产品,切实提高金融助农精准性、有效性。积极构建基础金融、物权增信、信用信息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三支柱一市场”农村新型普惠融资服务体系。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接续对脱贫户实施“6+N+1”扶贫产业保险。探索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适时开发“期货(权)+保险”地方特色农业险种。继续实施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推动脱贫地区企业借助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发行公司债券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省扶贫办、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银保监局、吉林证监局等)
    (二十三)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县乡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一定比例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振兴发展用地,过渡期内继续专项安排脱贫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专项指标不得挪用;原深度贫困县计划指标不足的,由省协调解决。对脱贫县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交易政策,推动原深度贫困县开展跨省域调剂。(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等)
    (二十四)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培和省培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银龄讲学计划、脱贫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优先满足脱贫地区对高素质教师的补充需求。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鼓励和引导到基层从事巩
    
    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相关工作。开展“组团式”帮扶活动,每年从市州以上企事业单位按需精准选派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县乡基层开展为期2 年的帮扶工作。继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脱贫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增加脱贫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扎实开展“基层人才学历提升计划”,推荐选拔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免费开展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创新实施“订单农科生培养计划”,依托省属本科高校,连续5年每年为艰苦边远地区特别是脱贫地区乡镇“订单式”培养300名左右高素质人才。推动原国贫县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 优先支持脱贫县面向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探索“县管乡用、下沉到村” 的新机制,支持和鼓励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保障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继续加大脱贫地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流动,在县级及以下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合同的硕博人才可按条件申请认定副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对县级及以下学校教师职称评审不作论文、课题项目等硬性要求,长期在乡镇以下一线教学的农村教师符合认定条件的可不占单位岗位核定职数直接认定高级教师职称。(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农业农村厅等)
    七、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十五)做好领导体制衔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以清单化、图表化、手册化、模板化、机制化方式,明责任、定任务、促落实,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充分发挥省及地方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委农办等)
    (二十六)做好工作体系衔接。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落实联系指导市县乡村工作机制,继续实行省委常委和省人大、省政协党组书记联系指导市(州),其他省级领导联系指导脱贫县,省市县直部门(单位)继续包保帮扶脱贫村。持续加强脱贫村党组织建设,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继续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派第一书记并视情况选派驻村工作队,研究制定过渡期
    
    驻村工作管理办法,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委农办、省委组织部等)
    (二十七)做好社会力量帮扶衔接。协调推进中央单位、驻吉央企、军警部队和省内国企健全完善定点帮扶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帮扶成效。继续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全面振兴。大力开展社会组织、各类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志愿帮扶活动,加强引导和管理,提高帮扶效能。(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民政厅、省委宣传部、省国资委等)
    (二十八)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以实施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 统揽脱贫地区各项具体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带动建设项目和具体工作举措统筹部署推进。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纳入“十四五”规划。将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十四五”相关规划。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委农办、省发改委等)
    (二十九)做好考核机制衔接。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范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情况后评估。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做好衔接,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责任单位:省扶贫办、省委农办、省发改委、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纪委监委等)
    附件:
    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
    (12个)
    靖宇县、镇赉县、通榆县、大安市、汪清县、安图县、和龙市、龙井市、长岭县、双辽市、洮南市、榆树市
    
    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意见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河北日报
    (2021年3月28日)
    
    日前,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全文如下。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精神,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二)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 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脱贫地区要把握形势,理清思路,推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机构队伍、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 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实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特色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 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建设收到明显
    
    成效,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到2035年,全省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主要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作用。
    ——坚持平稳有序衔接。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按照有序衔接、平稳过渡的要求,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 增强脱贫稳定性。突出重点、区别情况、分类施策,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继续进行扶持帮助,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
    ——坚持群众主体作用。对脱贫地区注重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激发内生动力,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组织支持脱贫群众自力更生,参与产业发展,提升就业技能。加强教育引导,培树先进典型,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防止陷入福利陷阱、政策养懒汉。
    ——坚持凝聚社会合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注重政府推动引导, 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切实形成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强大合力。
    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
    (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 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 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在中央有关新政策出台实施前, 现有帮扶政策一律不退、力度不减,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在确保政策连续性的前提下,分类做好帮扶政策的延续、优化、调整工作,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兜底救助类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定,总的原则是保基本、救急困,确保不发生新的返贫致贫风险。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要根据脱贫人口的实际困难进行适当调整,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政策要全面覆盖、重点倾斜。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要进行优化、精准实施。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确
    
    保支持力度与做好衔接要求相匹配。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合理确定防贫监测标准。对脱贫人口实行监测和帮扶全覆盖,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疫情、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作为易返贫致贫人口开展靶向防贫监测,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关注大病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困难老人等特殊群体。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产业就业稳定性等基本信息。健全完善防贫监测程序。健全防贫监测对象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省市县三级充分利用现有数据系统进一步完善防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强相关部门单位数据共享对接,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测准确性,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结果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畅通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发现和核查机制,按照民主评议、公开公示、乡级审核、县级确定的程序, 识别纳入监测范围,明确监测责任人和帮扶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多措并举开展防贫帮扶。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逐户精准分析返贫致贫风险和劳动能力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优先通过产业就业帮扶和扶志扶智措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落实小额信贷、技能培训和公益岗位安置等帮扶政策。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及时通过综合性保障措施化解返贫致贫风险,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帮扶政策。充分用好省市县三级社会救助基金。加大“防贫保”推广力度, 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帮扶和救助。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压紧压实行业主管部门职能责任和市县属地责任。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落实县级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七长” 责任制,健全辍学学生行政督促复学、入学联控联保、控辍保学动态监测等机制,建立健全县、乡、村、校适龄儿童少年台账,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建立健全防止因病返贫致贫工作机制。全面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全民参保计划,强化市县乡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加强脱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特困人员、低保对象、防贫监测对象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应保尽保。建立健全保障农村住房安全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排查摸底,全程动态监测预警,对新增住房安全问题,统筹分类施策,通过危房改造等多种途径解
    
    决农村住房安全问题,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率100%,所有农户不住危房。建立健全巩固饮水安全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责任落实、运行管护、应急供水体系建设,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加快南水北调受水区农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有序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提高农村供水规模化水平。
    (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和“空心村”治理后续工作。加大产业就业扶持力度。项目优先申报,资金优先安排,因地制宜发展配套产业,多渠道扩大就业,提升安置区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水平和就业带动能力,吸引搬迁群众在园区就业。进一步做好3000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和“空心村”治理集中安置区的劳务输出组织和服务工作。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以万人左右、千人以上安置区和“空心村”治理集中安置区为重点,全面加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做好社区管理服务工作,依据人口规模,分类设置乡(镇、街道)、村(社区)、居民小组等管理单元,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完善后续配套设施,建立关爱机制,促进社会融入。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依法依规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和“空心村”治理安置住房产权登记办理工作,加快推进迁出区复垦复绿,加强土地流转和集体资产管理,保障群众权益,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五)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健全完善扶贫资金资产管理制度, 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规范开展确权登记,加强后续管理和监督。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按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三权分置” 原则,明确产权归属,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规范收益分配使用,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综合运用自主管理、股份合作、业务托管等方式,明确管护责任, 确保项目持续发挥作用。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益,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县乡村成立扶贫资产管理组织,负责加强辖区内扶贫资产的确权登记、运营管护的监督管理。
    三、聚力重点工作,推进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以脱贫县为单位,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每县培育1~2个特色鲜明、优势聚集、产业融合、竞争力强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持续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
    
    特”。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提升规模化品牌化水平。以产业到乡到村带户为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家庭农场培育,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开展龙头企业监测认定,积极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抓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优先支持脱贫县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突出打造农业精品园区。支持脱贫地区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开展农业创新驿站创建提升行动,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将产业发展指导员转为乡村振兴指导员,持续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用企深度融合。举办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
    (七)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做好劳务输出组织保障。用好贫困劳动力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全面提供配套服务。深化京津冀劳务协作,加大脱贫人口劳务输出力度,做好劳务输出组织和服务,配合京津等地加强对外出脱贫劳动力的政策帮扶,确保稳定就业。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持续加强产业就业联动,结合脱贫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带动脱贫人口灵活就业,对吸纳保障搬迁群众就业的扶贫车间优先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脱贫人口在农村传统技艺、乡村旅游、土特产加工等领域创业。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乡村公益岗位优先安置脱贫人口,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规范人员聘用、公开公示、协议书签订、报酬确定、工资发放、管理制度及考勤考核等工作,防止泛福利化,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八)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脱贫地区为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优先布局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布局高铁项目站点。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积极争取和谋划建设一批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县域乡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结合“空心村”治理,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促进县域内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推进脱贫县“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建设广
    
    泛覆盖的农村路网。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建设,因地制宜推进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推动农村公路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完善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系统提升农村交通安全水平。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升防洪保安能力。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建设,改善灌溉用水条件。统筹推进脱贫地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持续巩固脱贫地区行政村光纤宽带通达、4G信号覆盖成效,推进5G网络向县(市、区)延伸。深入推进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助力打造惠农富民电气化示范项目。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完善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深入推进村庄清洁。
    (九)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推动形成县域统筹规划布局、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公共服务功能,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教育服务水平。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有序增加城镇学位供给,补齐基本办学条件短板,深入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好国家“特岗计划”,增加公费师范生培养供给。组织开展“三区”支教、银龄讲学计划,逐步实现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化常态化。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各地建好办好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持续提升医疗、住房、交通服务保障水平。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持续开展30种大病集中救治工作,做到“应治尽治”。抓好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等4种常见慢性病规范管理,推动家庭医生签约履约工作向重履约、重质量、重服务感受度转变。继续落实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和“一站式”结算等便民举措,逐步探索扩大覆盖面。继续推进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和“春雨工程”实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县级医院诊疗能力,让广大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持续加强县域医联体建设,有序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持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支持力度,继续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条件。继续实施农村
    
    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县城20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率达到90%以上。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十)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省民政厅、省扶贫办、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医疗保障局、省卫生健康委等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县级相关行业部门主动发现机制。实行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
    (十一)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继续落实“低保渐退期”政策。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困的人员,采取“单人保”、“刚性支出扣除”等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完善低保家庭收入财产认定方法。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大低保标准制定省级统筹力度。继续落实就业成本扣除政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推进县级供养服务设施建设,扩大专业照护和护理型床位,确保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全部实现集中供养。规范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强化监管措施。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服务质量。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困难群众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逐步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创新社会救助方式,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持续发挥全省社会救助基金作用,使用社会救助基金开展救助。
    (十二)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
    
    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明确功能定位,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超常规保障措施,实现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政策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稳步过渡。完善资助政策。过渡期内, 继续全额资助农村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逐步调整脱贫人口资助政策, 定额资助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险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防贫监测对象的倾斜政策。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逐步统一住院和门诊救助政策,统一救助比例,合理设定年度救助限额,将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逐步调整过渡。过渡期内,脱贫人口中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防贫监测对象继续享受现有医疗保障措施。重点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十三)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防贫监测对象、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在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时,对上述困难群体和其他已脱贫人口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完善养老保障措施。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每县(市、区)至少建有1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供养服务设施。完善儿童、残疾人关爱照护服务。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力度,加强动态管理,强化监护指导。加强残疾人的托养照护、康复服务,提升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健全帮扶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
    (十四)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要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五、实施重点帮扶,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十五)在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根据脱贫村、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防贫监测人口规模等因素,在脱贫县中确定一批省内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重点帮扶村,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其区域发展能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定期监测评估。
    
    (十六)落实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接续推进北京、天津市援建项目,明晰帮扶项目产权,确保项目持续发挥作用,对已落地项目做好跟踪服务,确保达产见效。引导和支持京津企业在受援地区发展产业园区、扶贫车间等帮扶项目,会同京津有关单位共同做好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工作。深化消费协作,加强农特优产品生产管理,推动专柜、专馆、专区设立工作,丰富销售体系,搭建服务平台,激发京津市场消费潜力。积极对接定点帮扶,优化服务,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帮扶成果。健全和完善社会帮扶机制,构建社会帮扶新格局。强化“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引导民营企业继续帮助现有结对帮扶村发展,帮助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继续实施军队定点帮扶和省内对口帮扶,将脱贫县作为帮扶重点。
    六、注重平稳过渡,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
    (十七)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结合省级财力状况,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合理安排省级财政投入规模,确保达到国家投入政策要求。调整优化原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赋予脱贫地区更大自主权,聚焦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适当向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各地要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省内指标调剂或跨省调出,增加调剂收益,统筹地方可支配财力,支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资金偿还。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常态化帮扶,通过相关专项资金予以支持。过渡期前3年脱贫县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此后与其他地区一同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加强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确保资金落实到项目,督导项目实施单位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现有财政相关转移支付继续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对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在调整优化基础上继续实施。过渡期内贯彻落实好延续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十八)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继续加大再贷款支持力度,现有再贷款帮扶政策在展期期间保持不变。进一步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政策支持范围,适度提高贷款额度。对信用良好、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有就业创业潜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贷款对象, 鼓励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创新机制模式,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鼓励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创新开发
    
    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持续推广发展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产值保险等险种。继续支持脱贫地区企业用好资本市场扶持政策。支持脱贫地区企业在石家庄股权交易所挂牌。推动农产品期货期权与农业保险联动,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
    (十九)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按照应保尽保原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过渡期内专项安排脱贫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指标不得挪用;原深度贫困地区计划指标不足的,在省内协调解决。过渡期内,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交易政策,积极争取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对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脱贫地区优先安排耕地开垦项目,允许补充耕地指标在全省范围内有偿转让。
    (二十)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在基层乡土人才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引进以及政治关怀、生活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建强乡村教师队伍,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继续实施重点高校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持续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等,继续开展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支持为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培养本、专科定向医学生,加快培养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流动。
    七、健全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十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严格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 层层压实责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全省各级扶贫机构重组为各级乡村振兴机构,保持机构队伍总体稳定,主要负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具体工作。巩固发展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政策举措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推动形成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局面。
    
    (二十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脱贫村党组织建设,做好村“两委” 换届工作,选优配强乡村振兴带头人。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深化基层干部“万人示范培训”,提升素质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组织保证。
    (二十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纳入河北省“十四五”规划。将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纳入河北省“十四五”相关规划。科学编制河北省“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省直有关部门加强与中央对口部委沟通对接,及时出台和完善专项工作方案或政策措施,完善优化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支持体系。
    (二十四)做好考核机制衔接。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脱贫地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做好衔接,及时对标对表中央考核要求,优化考核评价办法,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在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中,运用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结果,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市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 黄齐
    (2021年1月12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市委五届九次全会也提出,要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两大战略部署,二者在战略上相互融合,任务上递进互补。“十四五”时期,要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完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规划、政策、工作衔接机制,把“三农”工作重心逐步聚焦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这样既有助于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又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强规划衔接,为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明确方向。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做好二者之间的规划衔接。一是推进脱贫减贫战略平稳转型。在“十四五”时期,要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好脱贫减贫与乡村振兴规划的衔接、延续、改进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十四五”时期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发展规划,根据各地发展实际制定更加具体的实施方案,不断提高脱贫减贫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贫困识别指标体系,及时制定和更新贫困指标,将相对贫困治理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二是统筹好贫困区域与非贫困区域的发展规划。在开展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进行统筹安排,充分调动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同步推进脱贫减贫工作的同时,也要针对重点贫困村制定相应的脱贫减贫规划,从强化贫困人口的观念认知、提升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能力、增强贫困人口的发展动力等方面全方位带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三是提高乡村振兴规划的统筹性和实效性。遵循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谋划、一体推进的原则和思路,把脱贫减贫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将其融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互联网全覆盖工程、乡村社会治理等规划中,体现乡村振兴规划的系统性、全面性、融合性。要把战略性的长期规划和近期实施方案结合起来, 在宏观层面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确保乡村振兴规划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使其真正起到行动纲领和行动指南的作用。
    加强政策衔接,为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提供支持。推动脱贫攻坚
    
    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在政策设计上注重二者之间的兼容性、协调性,使二者在具体实施中能够无缝对接、相得益彰。一是延续现有脱贫攻坚政策。预留足够的政策转型缓冲期,适当延长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政策的年限,避免因政策取消或政策变化而消解脱贫成果。始终保证各项涉农政策相对稳定,保持对“三农”投入政策的力度不减,继续实行贫困区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二是研究制定新的减贫政策。后脱贫攻坚时代,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解决相对贫困上来,明确相对贫困人口认定的标准、程序,从基本医疗、商业保险等多方面做好对贫困人口中长期帮扶工作。要把解决相对贫困和实施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发挥脱贫致富带头人的榜样作用,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激发贫困户齐心协力干事业的斗志。三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专项政策。分别制定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四个优先”政策,完善激活农村“人”“地”“钱”要素的政策措施。要将专项政策贯穿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全过程,打造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发展的积极性,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工作衔接,为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做好保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在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力量配备、绩效考核等方面下功夫,保证二者目标与任务的落实落地。一要推动组织体系一体化。强化“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等制度保障,优化后脱贫攻坚时代减贫工作与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设置及功能,明确各部门之间职责、任务,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二要推动工作机制一体化。借鉴领导“定点包干”脱贫攻坚机制,建立领导定点联系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建立“乡村振兴及减贫工作专项述职制度”,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乡村振兴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三要推动力量配备一体化。探索选派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制度,推动第一书记这个特殊群体肩负起乡村振兴的责任和使命;探索派驻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制度,打造一批扎根农村、服务农业、情系农民的优秀帮扶干部;探索成立乡村振兴产业技术指导工作组,利用技术指导工作组成员的业务优势和信息资源,帮助所在村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四要推动绩效考核一体化。加大对乡村振兴的考核力度,建立健全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体系,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实效。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要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方法,把上级主管部门评价与农民群众评价统一起来进行全面考核。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中共城口县委书记 阚吉林
    (2021年2月2日)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见效。脱贫攻坚以来,城口深学笃用***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给出的必答题。我们要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从“强筋”到“强体”,推动农村产业与经济体系有效衔接。产业兴,乡村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关键任务。脱贫攻坚中,我们因地制宜发展“七大扶贫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90%的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要求。当前,要立足经济发展新格局,从解决产业“有没有”问题,转向解决“好不好”“强不强”问题。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坚持长短结合、多点支撑,统筹政府引导性作用、市场决定性作用、企业主体性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抓实抓好带农益农、产业规模、品种品牌品质等重点,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不断丰富产业形态和产品结构,推动农业产业与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有效衔接。
    从“提量”到“提质”,推动人才队伍与事业需要有效衔接。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要素,农村人才是建设农村的主体力量。我们唱响人才培养、人才回引、人才下乡、人才挖掘“人才增量四部曲”,实施了筑巢引凤人才回引计划,吸引了外出人才带着项目、资金、技术、市场返乡创业,带领群众稳定增收。但是当前农村人才仍然面临总量不足、层次不高、扎根不稳等问题。实施乡村振兴,要坚持“留引并举、挖培并重、量质并增”思路,继续加强农村人才建设。要推动“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会管理、善经营” 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推动“人才下沉”,畅通人才从东部向西部、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从城市到乡村流动机制,壮大紧缺型、创新型、经营型人才
    
    队伍。要推动“人才回归”,大力发展“归雁经济”,打造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队伍。要推动“人才挖掘”,激活乡贤好人、文化能人、网络达人、市场强人等群体作用,实现人尽其能、才尽其用。
    从“活血”到“造血”,推动文化惠民与文化兴盛有效衔接。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文化既是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推动发展的重要支撑, 又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创新实施精神扶贫,常态化开展理论政策、典型示范、干部专家、致富本领、和美人居、文明实践“六进农家”和“家家五干净、户户六整齐”文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超市,文明逐渐蔚然成风,内生动力广泛激发。当前,虽然物质上的绝对贫困已然消除,但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文化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要坚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大力培育乡土文化人才,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和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着力推动文化兴盛。
    从“增效”到“增值”,推动绿水青山与绿色发展有效衔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回顾城口脱贫历程,生态成为最大优势、最好资源、最强支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要在增绿添绿上做加法,在污染防治上做减法,在“两山论”转化上做乘法,在转变生活方式上做除法。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始终坚持“保护生态是城口最大的责任”,守好山、治好水、育好林、管好田、净好湖、护好草,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碳中和贡献城口力量。下一步,要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基本思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开展全域生态资源普查,盘活生态自然资源、生态气候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生态民俗旅游资源,用改革的办法推动资源嫁接资本、对接市场、承接发展。搭建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开展全域生态资源资产开发利用规划、统一营销推介、对接财政金融项目,推动生态资源资产化集中、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实现“生态美”到“生态富”的层次升级。
    从“聚力”到“聚魂”,推动组织提升与能力重塑有效衔接。基层党组织, 既是脱贫攻坚的“桥头堡”,也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乡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直接关系乡村振兴实施效果好不好。乡村振兴是对乡村组织的更大考验, 需要具备升级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聚集人才、服务事业的全方位能力。
    
    当前首要任务是利用村(社区)换届契机,按照“一肩挑”原则,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发展意识强、头脑思维活、热情干劲足的党员,选拔到农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并注重从青年、致富能手、返乡创业者、新乡贤等群体中发展党员,完善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机制,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要适应农村经济变革、社会变革等新情况,改进优化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覆盖。要以党组织为统领,大力培育健全村民自治组织,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快发展各类社会组织, 构建“四位一体”基层组织格局,让各类组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凝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刘昂
    (2020年12月8日)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为以后更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治本之策,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能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加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顶层设计,并将相关工作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统筹安排,也是更好推动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这说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仍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要求我们不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减贫工作,持续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
    要高度重视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是到关键阶段,越要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要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要继续实施精准帮扶,坚决完成剩余脱贫攻坚任务,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决不能松劲懈怠、精力转移。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巩固和拓展已经取得的脱贫成果,密切关注存在返贫风险和致贫风险的群众,解决好新出现的难题,将已经发现的漏洞缺项整改到位。
    要深刻认识到相对贫困、相对落后、相对差距将长期存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扶贫工作的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的方式将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化推进。我们要更好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新要求,在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将扶贫工作与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重大课题联系起来。不断完善中国减贫方案,更好分享中国减贫经验,取得更大的减贫成就。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但也要看到,我国减贫事业依然任重道远。已脱贫人口中还有不少群众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也有不少群
    
    众存在致贫风险。在一些已脱贫的地区,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的可持续性亟待增强;一些已脱贫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依然较弱,就业也不够稳定,难以保持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总体来看,脱贫摘帽地区和群众实现从“脱贫” 到“致富”,仍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更好推动减贫工作,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首先,要不断巩固和拓展已经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对相对贫困群体的兜底保障。需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已经脱贫的地区和群众要有“扶上马送一程”的意识,在一定期限内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需保持现有的各方面投入,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保持驻村工作队工作力度不减,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特别是要持续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壮大;需做好制度保障,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的监测, 提前采取措施给予有效帮扶。
    其次,要采取务实有效举措接续推进已脱贫地区发展,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我国西部地区和乡村地区低收入人口较多、脱贫摘帽地区较多。虽然实现了脱贫摘帽,但一些地方的整体发展水平依然相对较低,依然需要帮扶和支持才能实现自我发展、主动发展,而且这一情况还将存在较长一段时期。需要认识到,摆脱绝对贫困只是减贫事业的一个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在推动相对贫困地区和群众更好发展上,工作重点不能转移、投入力度不能下降、干部精力不能分散。对此,要在激发内生动力上下功夫,使已经脱贫但仍然相对贫困的地区不断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特别是要进一步发挥当地产业的作用,推动扶贫产业向特色产业转变,将推动产业发展的工作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联系起来,以产业的持续壮大,增加当地的经济实力和活力,提供更多更稳定就业。同时,需着力推动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方面的发展,整体提升相对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
    最后,要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实践证明,我国的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是有力有效的,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就要总结并且用好相关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深刻认识下一阶段减贫工作主要矛盾的变化, 理清思路、找准路径,使减贫工作与推动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一体推进。对此,
    
    关键是要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做好不同发展阶段的体制机制衔接,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不断将减贫治理引向深入。
    
    立足实际 着眼未来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共大理州委党校 李昆
    (2021年2月4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特别强调“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以来,这一议题一直是基层工作探索的重点, 但这次的表述较之以往有两个改变:一是在巩固的基础上强调了“拓展”,二是将“有机衔接”转述为“有效衔接”。字词之间的转变,意味着思想的进一步深入,反映的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科学决策。
    乡村振兴背景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始终立足“两不愁三保障”。立足这一思想,思考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们最终的回归点就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只有实现农业的优先发展,农民的“钱袋子”才能持续稳定地鼓起来,也才能实现从“不愁吃、不愁穿”到“吃好、穿好”的转变;只有农村的优先发展,人们的住房、医疗、教育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才能切实转变,并且这些转变不再仅仅依靠外界的扶持,而是自身的能力。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优先”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巩固拓展”, 而“巩固拓展”最有效的方法的就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而这一思想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想是吻合的,这也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决策的科学性。
    乡村振兴背景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始终从“体制机制”入手。完善健全的体制机制,是基层工作良性运行最有效的武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立足“巩固拓展”要求,我们必须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完善。这种完善从巩固拓展的层面理解,就是一种政策的转型。实践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推动政策举措平稳转型支持乡村振兴,把脱贫攻坚期内形成的组织动员、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和机制办法借鉴应用到乡村振兴上来,特别是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扶持等政策衔接, 推进领导体制、工作力量、规划实施、项目建设和考核督导的有效衔接,建立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这一思想,实际早在2020
    
    年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总书记就曾明确强调过,“可以考虑设个过渡期, 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各级党委政府应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为脱贫地区设立五年过渡期,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后“再送一程”,增强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内生发展动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必须始终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核心。无论是对于“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坚守,还是对于体制机制的转型完善,都需要对当前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判断,在守与攻的博弈中,要想实现持续稳步向前发展,就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而这一坚强的领导就是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对脱贫攻坚的成就和不足有着最权威的掌握,对于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下一步乡村的全面振兴最有发言权。因此,基层党组织也必将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核心,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这是历史的证明,也是实践的需要。唯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我们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决策,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过程中,始终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有序开展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
    滁州市委党校 瞿红霞
    (2021年1月28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只有做好这个衔接,才能培育长效脱贫机制,才能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滁州市委党校课题组通过到市扶贫开发局、市农业农村局、定远县及凤阳县召开专题座谈会、驻村调研等方式,对滁州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发现,近年来,滁州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及文明素质都有了明显进步,但是,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还有差距, 亟需探索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
    一、滁州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困境
    (一)产业脱贫基础不够稳固
    一是扶贫项目类型较少、同质化严重。主要集中在种养殖业和光伏扶贫项目等方面,而带动作用突出的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方面的项目仍显不足。二是产业融合度不够。存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产业链条短、业态不丰满、产品附加值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三是市场化不足。部分扶贫产业过度依赖帮扶单位和扶贫干部的社会资源、人脉资源。甚至,不少扶贫产品主要依靠政府采购和干部人情关系认购。四是贫困户参与度低。扶贫产业中,贫困户参与的很少,即使有参与,也只是参与其中的种养殖,没有真正让贫困户享受产业扶贫、实现家庭持续增收。
    (二)生态宜居建设有待加大
    一是因部分干部存在绿色发展理念缺失与能力欠缺问题,导致一些扶贫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消极影响。二是农民参与度较低。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例,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参与意识不强,垃圾乱扔、乱倒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脱贫攻坚围绕贫困户解决的“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改善、安全饮水工程, 围绕贫困村出列而投入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同乡村振兴方向的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永久居民点的规划衔接缺位、错位现象突出,存在
    
    “两张皮”现象。
    (三)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部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乡镇文化站利用率低,乡镇、村缺乏相对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且活动设施设备不足,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部分农村打麻将、玩扑克现象普遍,严重制约了农村精神文明的进步。二是农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不良社会风气依然存在。
    (四)乡村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不足。存在党员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偏低、模范带头人作用发挥不明显及组织能力薄弱等问题。二是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一方面我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50万人左右,导致了乡村治理主体及其对象的高度“可变性”;另一方面,部分农民户籍在农村,但在县城生活,也就无法成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有效主体和有效对象”。三是部分地区村民参与意识不强,自治水平不高。
    (五)农民收入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脱贫户收入水平不高。脱贫的标准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 按照2019年的脱贫标准,其中的“一达标”是达到年人均收入3700元。在全市已脱贫的18.6万人中,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的约17.2万人,占比92.5%,其中超过1.5万元的约3.7万人,占比19.9%。二是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不够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低于全省全国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三是县域发展不平衡。八个县市区中,天长市位列安徽省十强,南谯与琅琊属于市辖区,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其他五个县市均属于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 其中定远县贫困程度最深、为原省级贫困县。
    二、滁州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
    一是立足长远,依托优势,谋划扶贫产业项目。依托主导产业,将目前规模小、分布散的产业扶贫项目向区域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强化政策支持, 鼓励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依托当地农业产业、技术、品牌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稻虾共作”、道地药材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二是构建产业扶贫联合体。政府要做好中间服务,在扶贫企业和贫困户之间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同时,帮助扶贫企业节约组织成本、建设成本、时间成本,保证产业扶
    
    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三是进一步探索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建成多元化产业扶贫发展之路。
    (二)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
    一是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干部绿色发展理念与能力,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与参与度。二是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围绕贫困户解决的“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改善、安全饮水工程,围绕贫困村出列而投入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同乡村振兴方向的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永久居民点的规划衔接,避免“走弯路”“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健全文明乡风管理机制:从扶贫扶志到乡风文明
    一是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投入。二是建议多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三是加强教育引导。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加强文化引领、强化价值认同,注重实践养成,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把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观念转化为群众的行为习惯和准则。四是坚持因地制宜。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要充分尊重当地习俗,充分考虑群众习惯和接受程度,不搞强制命令,不搞“一刀切”。
    (四)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从贫困治理到治理有效
    一是以自治增活力。从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入手,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农民主动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农民的事让农民商量着办。第二,要以法治强保障。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第三,要以德治扬正气。要深入挖掘熟人社会中的道德力量,德、法、礼并用,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村民道德公约等自律规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增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
    (五)多举并措推进综合改革:从消除贫困到生活富裕
    一是全面总结脱贫攻坚做法与经验,并科学运用至乡村振兴。比如,“书记抓、抓书记”,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督查、考核、问责等责任传导机制;因村派人、因户施策、因地制宜的精准帮扶机制;凝聚各方力量、集中
    
    优势资源、社会广泛参与的攻坚克难机制。二是加强一体化领导。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个班子一体化领导。三是深入研究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常态化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一体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做好有效衔接。四是实行梯度化推进。在总体层面,应要求八个县市区及相关部门分别抓紧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和专项规划,以乡村振兴为总纲。在实施层面,要求琅琊区、南谯区和天长市三地迅速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琅琊区要先行一步、率先突破;其他五个县市要求仍以脱贫攻坚为优先任务,巩固减贫成果,纵深推进攻坚。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与探索
    宁德市委讲师团 杨艳
    (2020年12月11日)
    
    “农,天下之大业也。”乡村兴国家兴,百姓富国家富。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出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为新时代“三农”增加了新引擎。近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最后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站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的重要历史节点,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部署,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有利于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且有利于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对宁德来说,要以强烈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坚定不移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给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回信重要精神,聚焦走好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一历史重任,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作出新探索、迈出新步伐,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德篇章。
    在认识上实现有效衔接。30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写在闽东大地上的“摆脱贫困”四个大字,把脱贫攻坚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突出精准施策、接续奋斗,去年底顺利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贫困村全部退出。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紧抓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正确认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者的逻辑关系,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基础和兜底任务,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脱贫攻坚成色更足,让乡村振兴步伐更坚实。
    在路径上实现有效衔接。在组织脱贫攻坚中,我们秉承***总书记“发
    
    展大农业”“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等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注重产业扶贫,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和自身造血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顺利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换,我们必须秉承***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在统筹推进“五个振兴”的同时,坚持把产业振兴摆在突出位置。要持续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信息化管理、企业化运作“五化”思路,像抓四大主导产业一样抓“8+1”产业,推动宁德水产、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八大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切实把优势做优、特色做特。同时要总结推广“传统村落+文创”“摄影+文旅”“茶叶+民宿”“短视频直播+特色农业”等发展模式,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农村各元素深度融合,实现一产“接二连三”联动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着力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符合宁德实际、发挥宁德优势、独具宁德特色的宁德乡村产业体系。
    在政策上实现有效衔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 要深入细致开展“回头看”,继续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差别化措施,对脱贫攻坚政策实行分类处置,适时取消那些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政策措施,同时,将产业扶贫、医疗扶贫等政策措施进行调整优化后纳入乡村振兴的常规性政策,打好乡村振兴政策“组合拳”,切实发挥政策的撬动效应。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投入乡村振兴, 特别是要用好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创新涉农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支农政策效果和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注重整体部署、优化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有序推进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村庄发展振兴, 不断推动乡村振兴的“闽东思考”,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闽东实践”。
    在保障上实现有效衔接。在推动脱贫攻坚进程中,宁德建立形成了市县领导挂钩、下派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制度,在乡村振兴的开局阶段, 宁德创新实施了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等制度,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要巩固拓展并不断深化,进一步推动人才专长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引领带动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施展才干,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
    
    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同时,要深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真正使每个农村党支部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同时,要在现有贫困治理经验的基础上,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崇德善治、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新局面,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乡村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以集群化打造优势产业发展快车道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谈岳燕云
    (2021年3月2日)
    据2月28日《新疆日报》报道,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的南疆薄皮核桃产业集群、库尔勒香梨产业集群项目进展顺利,目前两个项目总实施进度76.63%,并且已显现效果。这是我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必将打造优势产业发展快车道,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各产业“单打独斗”相比,可以使某一区域内具有共性的产业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最终提高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在全国各地,有很多享誉国内外的品牌产品,就是产业走集群化发展之路后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比如山东寿光蔬菜、福建安溪茶叶等。当前,“三农”工作重心正在实现由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而产业发展既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三农”工作的历史性转移中,优势特色产业走集群化发展之路,对于进一步打响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产业、助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是一条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科学有效路径。
    新疆优势特色产业门类众多,像林果、馕、葡萄酒等产业,还名列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十大产业”当中,要重点发展。让这些优势特色产业走上集群化发展之路,不仅能够让企业在技术、原料、用工等方面开展合作,大大提升区域生产效率,还可以促使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之间由竞争关系变为互补关系,以强大合力抵御市场风险。同时还可能产生“滚雪球”效应,吸引更多资金、人才、信息向乡村产业聚集,这也必将推动有关产业的加工流通环节向乡村下沉,把更多收益留在乡村,把更多就业机会留在乡村,这是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长远保障,能让已“摘帽”的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让乡村经济持续保持旺盛活力。
    当然,让乡村产业以“类”聚,并不是把一定区域内有共性、有关联的多个产业相加起来,而是要让聚合的产业在生产、流通、技术应用等方面真正融合起来,还要通过机制制度创新让产业在聚力中聚势,在聚势中聚变,真正产生“1+1>2”的效果,以集群发展促进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找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着力点
    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瞿建蓉
    (2020年12月18日)
    
    新疆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复杂,近期虽然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但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还需下大力气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而逐步推动新疆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必须找准有效衔接的关键点、着力点。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提出,是党中央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新疆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还将长期存在,从摆脱绝对贫困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还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贫困地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新疆脱贫任务艰巨而复杂,其中南疆四地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时又是新疆反恐维稳任务最艰巨的区域。虽然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但总体来看,新疆这些地区发展基础还不牢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
    一、精准跟踪,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与动态帮扶机制
    精准跟踪是精准防止返贫、精准帮扶的基础。自治区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已建立,并根据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指标采取“红橙黄绿”四色信号灯进行分级预警、动态监测。当前,重要基础工作是要加强摸底排查,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要对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以及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的收入状况及时跟踪监测,进一步分析掌握潜在的返贫致贫风险点。例如,对于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高的脱贫户,可设置监测指标关注其产品市场价格情况、销售情况、经营风险等情况;对于从事高危行业的脱贫户也应特别关注,防止其因为意外事故而再次返贫。另外,还应重点关注就业不稳定的脱贫户及低收入人口。要进一步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及动态帮扶机制,对于出现红、橙、黄预警的贫困户及低收入农户要及时入户调查具体原因,及时协调各方资源力量提供
    
    针对性帮扶措施,努力做到事前监测预警、事中妥善处置、事后跟踪问效。
    二、突出抓好产业衔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农村产业兴旺,农民才能持续增收。产业发展一要综合考虑气候环境、资源优势、种植养殖习惯、市场需求、产业服务等因素,因地制宜选好产业,并与国家及自治区相关规划或方案紧密结合。例如,要认真研究和参考《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等,以获得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帮扶。二要重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带动作用。要重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人才技术、管理和做市场、做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特别是要注重提高脱贫监测户及边缘户的参与度及受益水平,找准产业兴旺的方向和途径。对南疆四地州已探索出的“能人领办+项目扶持+农经部门指导、第一书记+援疆机制+合作社、驻村工作队+合作社、企业+村办工厂+合作社、托养合作 社”等一批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应进一步总结推广。三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结合实际应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以及大力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农村“十小工程”等各类富民乡村产业,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三、坚持志智双扶,培育新型农民,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坚持志智双扶,才能充分激发脱贫群众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一要持续打好“精神扶贫”组合拳。要深入推广南北疆各地基层探索出的有效做法,如农民夜校、“周一升国旗”常态化宣讲、道德讲堂、农村大喇叭、“文明新风进万家”系列活动、“去极端化”教育等,同时要持续开展典型选树活动,用身边事教育影响身边人。二要改进帮扶方式方法,建立资源分配的激励机制。树立“早干早支持、多干多支持”的工作导向, 激励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增收致富。三要加强农户技能培训。培训渠道及形式要多样化,要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在培训内容上,要把产业就业帮扶所涉及的产供销相关技能知识、帮扶政策及法律诚信意识等纳入培训内容。四要继续加大教育帮扶投入,持续阻断贫困代际转移。在南疆地区要继续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力度,加大中小学软硬件的建设。对于农村“两后生”继续实行免费职业培训。对于考上大学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每年给予
    
    一定的政府补助。
    四、坚持绿色减贫、绿色发展,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良好生态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宝贵财富和重要保障。新疆贫困地区总体而言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条件差。南疆四地州干旱少雨,戈壁、沙漠面积占到90%以上,绿洲面积狭小,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为有限。当前,不少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依然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制约。越是如此,越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地区才能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释放生态红利,增进群众生态福祉。为此,一要推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坚持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二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要在前期脱贫攻坚三年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推动农村居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三要坚守生态红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五、夯实基层基础,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村组织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又要逐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更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经验,要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引领作用,同时促进建立健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此,一要选好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选优配强基层领导班子,要重用熟悉群众工作,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二要大力发展农村党员,加强“一懂两爱”乡村干部培养,为实现乡村组织振兴做好人才储备。三要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坚决撤换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四要聚焦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格局,让乡村治理更加有力有效。中国建设银行:
    
    以新金融之力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中国报道》记者 王翔
    (2021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中国建设银行创新电商扶贫先行、信贷扶贫创新、服务网络延伸、公益扶贫带动、综合扶贫支持的内生式、可持续扶贫模式,支持陕西省安康市“一区三县”如期脱贫摘帽,助力全国其他地区1370个贫困村、近2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以新金融之力,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和群众生活改善,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对口定点帮扶,构建“造血式”扶贫模式
    自1988年以来,建设银行定点帮扶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紫阳县、岚皋县“一区三县”,到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2020年,建设银行在“一区三县”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75亿元,引进帮扶资金2116万元,培训基层干部4.89万人,培训技术人员6.78万人,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3.5亿元,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21.28亿元。
    此外,建设银行还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在安康地区创新“云生产”劳务扶贫项目,将现代生产方式引入乡村,构建以现代金融服务为支撑的“造血式” 扶贫模式。目前,已在安康建成“云生产”基地两个,提供400余个就业岗位; 建成分布式“云生产”站点20个;共2893名贫困户通过手机参与“云生产”, 人均增收6000余元。此外,还联合安康市政府推广“安康智慧治理”服务平台, 提升其治理能力。
    为此,中国建设银行安康扶贫工作专班也获得了“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
    ——组织创新奖”,中国建设银行安康扶贫工作团队荣获“2020年全国金融先锋号”称号。
    二、精准对接需求,提供“有温度”金融服务
    2020年,建设银行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以陕西安康、“三区三州”和当时国家级贫困县的农特商品及消费扶贫目录商品为销售重点, 先后投入专项费用6000万元,全年实现扶贫交易额170.80亿元。
    
    在首届全国消费扶贫月(2020年9月)活动期间,实现交易额3.24亿元;还开办了29个省级扶贫馆,覆盖当时1013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善融商务” 案例入选国务院扶贫办评选的“企业精准扶贫专项案例50佳”。在中国网络金融联盟组织的2020年银行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善融商务电商扶贫”荣获“最佳普惠金融服务奖”。
    在广大农村地区,建设银行还建立了“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为广大农民提供基础支付、反假币反洗钱宣传、金融知识普及等基础金融服务,把金融的窗口、理念、方法、手段搬到村口,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截至2020年末,全行累计设立54.2万个“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基本实现定点扶贫村“裕农通”服务点全覆盖,基本覆盖全国乡镇及行政村,当年通过服务点向数千万农户提供上亿元的惠农、便民服务,打通农村服务“最后一公里”。
    建设银行发行“乡村振兴?裕农通卡”,为农村客户提供惠农优惠;打造
    农户专属线上产品体系——“裕农快贷”,增加了农户多样化贷款选择;疫情期间,“裕农通”整合医疗平台远程服务,聚合多项防疫功能及复工复产链条式综合服务,不断探索助力乡村社会治理。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建设银行将依托“善融商务”、企业智能撮合、供应链综合服务等平台,加强与央企、地方国企联合帮扶,打造“乡村善融” 服务品牌,畅通农产品进城,扩大农产品销售,做好工业品下乡,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拓展农资农具租售,对接农业生产需求,促进已脱贫地区优质农产品供给与城市居民“菜蓝子”“米袋子”“果盘子”需求精准对接。同时,持续打造线下“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与线上“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两大渠道平台,以金融支持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色模式。此外,还将依托建行大学平台,加大对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培养和激发内生动力。
    三、助力产业发展,打通企业生产“经脉”
    发展产业是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的根本之策,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建设银行发挥新金融的精准服务能力,增强脱贫地区产业持续发展动力,形成“N+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立足资源禀赋,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其中,河北分行支持雪川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2亿元并购,创新发放“助
    
    农薯业贷”6405万元,使坝上5万多马铃薯种植户脱贫,形成了“银行+龙头企业+产业链金融+贫困户”扶贫模式;同时,发放“生态扶贫贷”2071万元,以“政府+生态金融+贫困户”模式,带动8700多农户共同增收。
    湖北分行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提供全流程在线操作的网络融资服务,通过网络供应链“e信通”融资产品,为湖北神丹遍布全国的上游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从而提高了公司资金周转效率, 缓解货款支付压力,为企业打造全产业链条金融支点,助力其打通“经脉”, 让企业产业链可以健康发展。与此类似,内蒙古奶业、云南普洱茶、山东寿光蔬菜、贵州猕猴桃等特色产业也获得相关金融支持。
    未来,建设银行将积极构建乡村产业链生态场景金融服务体系,通过“科技+数据”为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等主体提供高效服务,助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截至2020年末,全行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为2632亿元,比年初新增437亿元; 产业扶贫贷款余额1237亿元,比年初新增322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已脱贫人口共计18.3万人。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未来5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过渡期,建设银行将坚决落实“四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措施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运用新金融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扶智赋能,全面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激发其发展的内生动力,帮助脱贫人口逐步致富。同时,从城乡融合共生的角度,畅通城乡之间内循环,助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抓强队伍建设,抓好规划设计,抓实行动载体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李熙
    (2021年2月13日)
    
    ***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当前,需要突出抓好重点工作,努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出硬招、见实效,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确保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一、抓强队伍建设,为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持续强化责任。继续严格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层层压实责任,注重上下贯通,坚持一抓到底,继续着力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各级扶贫干部,要转变观念,重整行装,履职尽责, 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部署新安排,勇于担当新使命新任务。各级行业部门要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持续强化主业主责意识,各司其职、一体推进。
    持续提升能力。开展乡村振兴干部培训轮训,引导各级乡村振兴干部不断增强“充电补课”的紧迫感,做到缺什么就补什么、干什么就学什么,不断适应新变化,应对新挑战。广大乡村振兴干部要增强本领恐慌意识,加强学习思考和调查研究,深入到基层一线研究有关问题,优化工作方式,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补强本领上的短板、能力上的不足,切实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敢于直面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善于破解难题。
    持续下沉力量。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广大驻村工作队员要注重组织发动群众,运用科学方法,进一步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结合基层党组织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不断强化基层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善于从回乡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退役军人等各类优秀农村青年中,培养更多的乡村振兴“明白人、带头人”。
    二、抓好规划设计,为有效衔接提供科学的制度保障
    强化目标引领。从时间层面上看,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同步,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分类推进的阶段目标任务。从工作内容上看,按照总要求重点突破、系统推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工作要求上看,科学把握乡村的不同差异和发展走势,注重规划先行、改革创新,善于分类施策、典型引路,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要防止僵化保守、一成不变,也要防止标新立异、层层加码,确保久久为功、务实推进。
    强化政策调控。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脱贫人口、脱贫地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同时,逐步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科学取舍,实现从“两不愁三保障”到乡村振兴“五句话”总要求的转变,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拓展政策的包容性,确保平稳过渡、有序有效衔接。
    强化前瞻思考。必须充分认识乡村振兴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与挑战,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尽可能把乡村振兴的困难想得深一些、规律把握得准一些、对策制定得实一些,保持历史耐心,坚守工作定力;贯穿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科学决策,下决心减少不必要的填表报数,减少不必要的文山会海,减少不必要的督查考核,引导广大乡村振兴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项目落地上、放在为民办实事上。
    三、抓实行动载体,为有效衔接提供有力的工作保障
    执行落实防止返贫机制。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基础前提来抓,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保障的巩固情况。在县级政府层面建立农村困难群众救助平台“找政府”***pp,制定帮扶救助政策和标准定制,让需要者
    
    都可通过手机提出申请,县级平台下达指令由乡、村核实,及时交有关部门实施帮扶救助,并就相关情况,做到“一月一监测、一月一研判、一月一通报”。同时,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分层分类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素质提升和增收能力,推动更高质量、更高层次发展。
    扎实推进巩固拓展工作。要盯着基础做工作,盯着稳定抓落实,多做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在巩固中拓展、在拓展中巩固;建立健全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建立健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机制,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要建立健全扶志扶智机制,注重“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不断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现从“要我振兴”到“我要振兴”的根本转变,为乡村振兴铸魂造魄。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结合实际学习运用浙江开展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积极推进各类生产要素及资源向乡村聚集和延伸,不断完善乡村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建设更多的集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主动争取与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 结合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确保“坚中之坚”得到持续帮扶,不断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发展。同时,结合“抓两头、两头抓”的方法,一手抓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手抓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县,重点在乡村振兴先行一步的县市中打造一批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县,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省社科联常务副主席 彭建强
    (2021年1月6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 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 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将过渡期帮扶政策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瞄准下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变化,按照目标、内容、方式等要素统筹谋划,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动乡村振兴一体推进,形成常态化帮扶发展机制。
    脱贫攻坚目标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乡村振兴是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更好发展。要做好顶层设计,将脱贫攻坚中针对贫困群体的特惠性政策,逐步过渡衔接到乡村振兴中,实现政策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准确把握“巩固”“拓展”“振兴”“衔接”的内涵要求,加快推进工作体系、帮扶机制、扶贫产业、区域空间、政策资源的有效衔接,增强乡村发展动力,实现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一、加快推进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这要求我们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之后,加快推进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将减贫工作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战略部署,具有目标的统一性和阶段的递延性。新征程上,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继续支持和加快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推动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有效衔接。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管理体制和“五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机制,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等协同发展方略,围绕组织架构、工作流程、方式方法等相关方面和环节进行有效衔接,逐步融入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中,推动减贫工作和乡村振兴向更高层次发展。
    深化拓展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刻把握党领导“三农”工作的新思想、新方略,准确把握***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实质,继承“精准”理念,按照统筹推进“五个振兴”的战略部署,将脱贫攻坚中探索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乡村振兴中,科学、有序、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二、全力推进帮扶机制由阶段性向常态化转变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将过渡期帮扶政策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瞄准下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变化,按照目标、内容、方式等要素统筹谋划,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动乡村振兴一体推进,形成常态化帮扶发展机制。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已经脱贫的地区和群众,要保持帮扶机制的连贯性,持续跟踪脱贫地区、脱贫人口的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加强对低收入边缘群体、收入骤减和支出骤增群体的监测,防范返贫和解决新生贫困、次生贫困问题,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进一步增强脱贫人口的主体能动意识,发挥群众的劳动创造精神,强化“造血” 功能,实现农民主体由“被动扶”到“主动兴”转变,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群众尤其是脱贫群体参与和推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发展。科学研判易地扶贫搬迁中需要延续和升级的项目和内容,尤其是把产业发展、就业增收、民生保障、土地及宅基地资源配置以及社区融入等,纳入乡村振兴推进机制中,制定并完善相关领域政策,优化政府公共资源配置,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使其稳得住、融得进、能发展。
    三、纵深推进扶贫产业由单链条向全链条发展
    产业是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的关键之举。要大力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强化科技支撑,延长扶贫产业链条,推进多业态融合,不断壮大发展体量,为乡村
    
    全面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各地农业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深入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经济,通过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推进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形成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推进多业态融合。运用产业链思维推进农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瞄准农业研发、加工、流通、零售等环节,加快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电商、直播带货平台等新业态,拓展农业休闲、文旅、康养服务等功能,提升产业附加值。
    加快推进产村融合。对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资源风貌独特的贫困村,要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文化内涵,通过改善提升教育、医疗、文化、健身、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俗体验、创意策划、康养休闲等服务性产业,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宜居宜游、创新创业的特色小镇和旅游名镇,形成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元化业态。
    四、稳步推进城乡空间格局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型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不平衡,尤其是贫困地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要不断强化持续帮扶发展机制,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扶持力度。
    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构建。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原来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将涉及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等方面政策优先向这些地区倾斜,不断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健全东西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加强东西部产业对接、项目合作、人才交流和劳务协作,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强化新型城乡关系构建。准确把握当前乡村振兴的新特点、新要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相融合,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村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 搭建城乡要素流动平台载体,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要素下乡,形成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的良性机制,不断提升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强化新型工农关系构建。加大财政支农惠农助农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
    
    范围,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经营。运用产业化思维加强农业与工业的联结,鼓励有条件的脱贫地区借鉴现代工业理念、方法、标准指导农业生产, 发展一批设施农业和园区农业,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一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企业型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农业市场经营主体,进一步优化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五、接续推进扶贫政策由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
    脱贫攻坚目标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乡村振兴是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更好发展。要做好顶层设计,将脱贫攻坚中针对贫困群体的特惠性政策,逐步过渡衔接到乡村振兴中,实现政策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加强相关政策衔接。立足乡村振兴实际,分类确定扶贫政策类型、内容、方式、时效与脱钩方法,采取差别化方式,对脱贫攻坚的特惠性政策实行分类处置,促使其向常规性、普惠性政策转变。例如,脱贫攻坚中的金融帮扶、教育帮扶、医疗救助等政策,应根据乡村振兴的情况变化不断完善,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融合衔接,不断完善公共政策体系。
    加强政策统筹。将脱贫攻坚中的政策经验和有益做法运用到乡村振兴中, 打好特惠性政策与普惠性政策组合拳。从全局综合考虑,把脱贫攻坚、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各领域政策统筹起来,通过政策拓展,把在脱贫攻坚中增强贫困户发展能力、壮大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举措,转变为广大民众参与乡村振兴并分享发展红利的政策安排,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优化政策资源配置。逐步将脱贫攻坚中特惠性、福利性帮扶政策转变为加强和改善民生、兼顾各类群体的普惠性支持政策,提升民生保障整体水平。增加人才政策含金量,大力培养脱贫地区的本地人才,引进高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不断创新农村土地政策,探索建立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的用地保障机制,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和沉默资源,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周口市委党校 许阿琰
    (2021年2月4日)
    
    ***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因此,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做好工作机制的衔接。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借鉴脱贫攻坚行之有效的经验,做到靶心不转、频道不换, 推动工作机制一体化,明确各部门之间职责、任务,推动形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接续做好乡村振兴工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做好发展规划的衔接。一方面,做好“十四五”时期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发展规划,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更加具体的实施方案,不断提高脱贫减贫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 提高乡村振兴规划的统筹性和实效性。遵循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战略性的长期规划和近期实施方案结合起来,在宏观层面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 确保乡村振兴规划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使其真正起到行动纲领和行动指南的作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做好工作队伍和人才的衔接。人才是第一资源和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通过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政策,留下一部分人才,引入一部分人才,培养一部分乡土人才,发挥好人才资源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5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