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在做好XX工作中弘扬长征精神
(2019年7月5日)
同志们:
根据XX党委工作安排,今天,由我给我们XX总支党员上一次党课。80多年前,红军部队相继撤离苦心创建经营的苏区,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胜利完成了决定中国命运的革命力量的战略大转移——长征,创造了人间奇迹。今天这次党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下关于长征及长征精神。
一、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1933年春,日军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日军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但蒋介石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在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下,“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相继以失败告终。
在日本加紧侵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时候,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的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却在革命的生死关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他们无视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反对红军行之有效的“诱敌深入”方针,主张实行先发制人的进攻战略。在军队建设上,实行宗派主义干部政策,改组各苏区党和红军领导机关;取消党委集体领导制度,强化政治委员个人决定作用;取消红军筹款、做群众工作的任务,强调红军的任务仅限于打仗;反对红军必要的游击性,片面强调正规化,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
王明“左”倾错误直接导致了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失败,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格局,影响了其他苏区,使长征由局部演变为全局性的战略转移。
二、红军长征的过程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而又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按照战略转移计划,中央苏区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余人,分别于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
为了不暴露目标,红军昼伏夜渡。于都百姓协助工兵,每天下午4时开始架设临时浮桥,晚上8时之前完成,红军夜渡于都河。第二天早上7时之前,大家又将浮桥拆除,将木板分散隐藏在河岸边,河面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1934年10月底,红二、红六军团会师,为了有力地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经请示中央,两个军团集中兵力,由贺龙、任弼时统一指挥,准备发动湘西攻势,红六军团在前,红二军团在后,于11月初先后进入了湘西。红二、六军团主力首先向湘西的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地区发动攻势,11月7日,我军长途跋涉700里,轻而易举占领了永顺县城。
号称“湘西王”的陈渠珍自恃人多武器好,地形熟悉,趁我军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集结了10个团的兵力向我军扑来,企图逼迫我军退出湘西。我军制定了诱敌深入的策略,边走边选择战场,并在龙家寨设伏大败敌军,取得了首战的胜利。此战牵制了大量敌军,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突围长征,为创造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中央红军计划从南线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但当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10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之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即进入贵州东部,一举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并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在此召开决定中国革命走向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之后,红军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1935年1月28日,红军土城之战中突遇川军助战,为躲避强敌,1935年1月29日,红军1、3、5、9军团一渡赤水河,迫使国民党军汇聚川南,此时黔北(贵州)空虚,毛泽东同志当机立断乘遵义空虚杀了个回马枪。
1935年2月18日至21日,红军秘密二渡赤水河重回贵州,5日内红军攻克娄山关、再占黔北重镇遵义。1935年3月16日至17日,毛泽东命令红军虚张声势三渡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大部队则隐蔽起来。待敌人大军向西再次追至川南之际,毛泽东立即决定,乘敌不备主力折兵向东,红军在国民党重兵集团的缝隙中,于1935年3月21日晚四度赤水,并31日南下突破乌江,成功把几十万追兵甩在北岸,兵峰直逼贵阳。
这时,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吓得魂飞魄散,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一面严令云南军阀火速”救驾”。这一切,早在毛泽东的预料之中。行军中毛泽东在雨中展开地图画了一条大大的弧线:”只要将守金沙江(长江)的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就在滇军部队昼夜兼程东调贵阳之际,红军却绕过贵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直插云南。云南军阀大惊失色,一面向蒋介石求救,一面将云南北部金沙江军队南下增援。这样,重兵布防的金沙江防线空虚,期待已久的渡江北上时机终于到了!
1935年4月29日,中央军委发出抢渡金沙江指示,红军一部进抵距昆明15公里处,沿途张贴标语虚张声势,造成了进逼昆明的假象,使昆明守敌不敢应战。红军主力则趁机掉头向北日夜兼程直驱金沙江,并于1935年5月3日至5月9日的7天7夜,凭借7只小船大摇大摆地渡过金沙江北上,将国民党军40万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战役中,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军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四渡赤水,毛泽东、蒋介石双方战略谋划水平,高低立现,毛泽东以非凡的胆略和智慧,导演了四渡赤水这一精彩绝伦的战争活剧。
1935年5月24日,中央红军通过大凉山后冒雨北进。担任先遣队的红1师1团行军80余里,首先赶到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迅速消灭敌守军两个连,夺取了一条宝贵的渡船,控制了渡口。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水流湍急。安顺场渡口宽百米,恶浪翻腾,河对岸有川军第5旅的一个营防守,并已构筑了工事,而红军只有一条小船,一次投入的兵力非常有限,但军情紧急,别无选择。红1团精心挑选了10余名勇士,组成了渡河突击队,并抽调红军著名的神炮手赵章成和”红军团”的特等射手,用两门迫击炮和数挺重机枪进行支援。红军先遣队司令员、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先遣队红1军团政委聂荣臻也亲临一线指挥。5月25日晨,素有开路先锋之称的红1团开始强渡大渡河。在红军炮火支援下,9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在惊涛骇浪中向对岸冲去,小船靠岸后,勇士们攀上了陡峭的河对岸,在我军炮火的支援下冲进敌工事,与迅速到达的第二船勇士一起,打退敌人,控制了渡口。被视为天险的大渡河终于被红军打开了一个缺口。但由于安顺场水流太急,无法架桥。25日一整天,仅红1团还未全部渡过河,而敌军正向大渡河昼夜急进。26日,军委决定改向西北,争取并控制泸定桥渡河点,以取得战略胜利。27日,红4团向泸定桥方向飞奔,于29日清晨抢在敌援兵到达之前赶到了泸定桥。但此时,面对红4团将士的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铁索,桥面的木板已被敌人拆去,桥下是汹涌咆哮的河水,对岸就是泸定城,敌川军第4旅第38团一部早已筑好了工事,黑洞洞的枪口指向泸定桥。下午4时许, 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突击队攀上铁索,向对岸爬去,在敌人的枪弹中,突击队员顽强前进,后续部队则一边铺木板一面跟进。突击队员迅速消灭了守桥之敌,并支援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8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