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参考:20种革命精神集合(2万余字)(全文20474字)

20种革命精神大集合

目录
井冈山精神 1
长征精神 4
大渡河精神 7
铁军精神 9
抗大精神 11
南泥湾精神 14
塔山精神 16
上甘岭精神 18
雷锋精神 20
好八连精神 23
硬骨头精神 26
“两不怕”精神 28
南沙精神 31
红其拉甫精神 33
“三个特别”精神 35
勇攀高峰精神 37
抗洪精神 39
“两弹一星”精神 41
载人航天精神 44
抗震救灾精神 46

井冈山精神
    内容:
    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简介:
    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培育出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革命理想信念和革命人生观的生动体现。可以说,我党我军后来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对当年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光大,井冈山精神是夺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强大动力源泉。
    193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武装,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部分南昌起义军和湘南农军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震惊了国民党当局,蒋介石调集重兵,轮番发动“进剿”、“会剿”。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根据地军民不畏强敌,巧用奇兵,与国民党军队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将根据地扩展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吉安、安福、遂川、酃县、茶陵在内的广大区域。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红军创造了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经验,形成了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为燎原之势,中国革命迎来新的曙光。
    井冈山精神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是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邓小平同志曾十分深情地说:“我们这个军队有好传统。从井冈山起,毛泽东同志就为我军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江西时指出:“虽然我们今天不再像井冈山的斗争那样,每天吃红米饭、南瓜汤了,但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一点也不能忘掉。”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把民族精神与伟大革命实践相统一、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中国革命事业相结合的高度凝炼,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新世纪新阶段,学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像老一辈共产党人那样,始终保持坚定的理念信念和崇高的革命追求,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以实际行动传承井冈山精神,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精神
    内容: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简介:
    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培育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的万里长征,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东北三省,虎视眈眈地窥视整个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向全国发出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广泛动员和组织抗日救亡运动。然而,国民党政府置民族危亡于不顾,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调集数十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大规模“围剿”。1933年9月,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1934年夏季,中央苏区由原来纵横千里,缩小到300余里,敌人重兵压境,形势日趋危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开始,中央机关和红一、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陆续撤离革命根据地,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英雄的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它以敌人的失败和我军的胜利而告结束。红军将士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成为我党我军的宝贵财富。1996年10月23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对长征精神作了精辟阐述,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当年长征,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是红军将士战胜了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党全军的坚强团结和军民之间的大团结,靠的是红军战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正如继埃德加·斯诺之后全面地向世界介绍这一壮举的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说,“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所完成的这场远征,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以其特有的伟力推动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车轮,从而成为中国革命的熔炉,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这笔人类活动史上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已经属于全民族、全社会,并且早已超出国界而为举世钦佩。当前,我们正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而团结奋斗,这是一次新的伟大长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任重而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挑战,还有无数的“雪山”、“草地”要过,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涣散革命意志,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像当年长征那样,始终保持和发扬老红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大渡河精神
    内容:
    听党指挥、勇往直前、敢打必胜、顾全大局
    简介:
    大渡河精神,是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生动体现了人民军队听党的话、敢打必胜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作风。
    1935年5月23日,长征中的中央红军来到大渡河畔。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宽约300米,水深10多米,两岸群山耸立,河道陡峻,险滩密布,十几里外就能听见河水的咆哮,素有“天险”之称。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就是在这里全军覆没的,蒋介石也妄言让红军成为“第二个太平军”。为迅速摆脱10余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决定强渡大渡河,杀开一条生路。24日晚11时,红一团冒雨直扑安顺场渡口,仅半个小时即全歼守敌,并缴获了一条木船。他们在二连挑选17名同志组成突击队,乘着仅有的一条小木船,冒着北岸守敌密集的火力,顶着急流险浪分两组先后冲上对岸敌工事,击退200多名敌人的反击,占领渡口,为后续部队顺利渡河打开了通路,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幻想。这17名同志后来被人们誉为“大渡河十七勇士”。大渡河上孤舟勇,踩波踏浪杀敌寇。红军将士在强渡大渡河中,以自己英勇无畏的行动锻造了“听党指挥、勇往直前、敢打必胜、顾全大局”的大渡河精神。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五种革命精神”,是对我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集中概括,是我军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大渡河精神,就是“五种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未来信息化战争,战场环境更加残酷,战斗进程更加艰难,战机争夺更加复杂,对人的心理震撼也是前所未有的,尤其需要弘扬大渡河精神,从十七勇士身上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和精神食粮,牢固树立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敢于战斗,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作战任务。

铁军精神
    内容:
    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
    简介:
    铁军精神,是以叶挺独立团为代表的人民军队,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培育形成的,是我军性质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指引部队攻坚破难、团结奋斗、无往不胜的传家法宝。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我党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第一支革命武装——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即“叶挺独立团”。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一路当先锋、打头阵,立下赫赫战功,赢得“铁军”美誉。1937年,叶挺独立团主力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参加南昌起义。1938年4月,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井冈山,与毛泽东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7年10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边界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47年1月,新四军改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支英雄的部队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取得了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和首战平型关、血战刘老庄等重大战役战斗的胜利。一部铁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史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史,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形成了“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的铁军精神。
    “铁军”精神,蕴含了我军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总要求。新时期,大力弘扬铁军精神,就要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严守党的纪律和军队的各项规章制度,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毫不动摇地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就要大力加强军队内部的团结,维护军政军民团结,把部队凝聚成一个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坚强战斗集体;就要着眼未来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从点滴养成做起,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本领,培育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钢铁意志和作风,坚决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抗大精神
    内容: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简介:
    抗大精神,是著名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办学治校的艰难历程中锻造成的。抗大的教育实践,不仅在战争年代获得了巨大成功,而且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军队院校和部队建设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抗大创建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担负着为民族解放战争造就大批干部的光荣使命。1936年5月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交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办红军学校的问题。经讨论研究,决定在瓦窑堡创办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瓦窑堡米粮山上的旧庙堂前红旗招展,歌声震天,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开学典礼在这里举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抗大的建立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毛泽东同志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亲自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的校训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抗大学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部分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和长征考验的老干部、老战士,一部分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战士,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和来自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这三部分同志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汇集于各个抗日根据地,团结在抗大的旗帜下,担负起抗日救国、人类解放的重任。在国难深重、民族危亡的艰苦岁月里,党领导下的抗大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蓬勃发展,相继建立了14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从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到处都有抗大的旗帜,都能听到抗大的校歌。抗大办校10年间,培养出来的干部达10多万人,其中许多成为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为我党我军的发展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抗大在办学治校实践中形成的抗大精神,成为中国近现代军事教育史上一面鲜艳夺目的光辉旗帜。
    抗大精神,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的产物,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抗大创建距今虽然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抗大精神,抗大优良传统,以及抗大办学思想和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办好院校、搞好军队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习抗大精神,根本的是要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全军官兵都要进一步增强提高素质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现代高科技知识和军事技术技能,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建军治军的特点规律、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掌握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本领。要注重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及时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干扰,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性。要自觉养成老老实实、踏踏实实、扎扎实实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各项工作。

南泥湾精神
    内容: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
    简介:
    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是我军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我边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是南泥湾精神形成的重要标志。1941年,由于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加上陕北、华北地区连年遭受水、旱、虫等自然灾害,抗日根据地财经状况和部队供应陷入严重困难的境地。为摆脱困境、战胜敌人的封锁,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号召边区军民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奉命开赴南泥湾屯田垦荒,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指战员披荆斩棘,艰苦奋战,实行战斗、生产、学习三结合,战胜了重重困难,把一个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也同时创造了宝贵的南泥湾精神,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热情赞扬。南泥湾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 ”。南泥湾精神的宣传推广,极大地激发了抗日军民的生产热情,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业繁荣的可喜景象,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不但不存在敌人的“扫荡”和封锁,不必一切自己动手了,还可以在对外开放中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以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今天我国人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南泥湾人遇到的那些生活上的困难已成过去,我们不需要像南泥湾人那样从事大量的、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但在前进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风险,仍然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工作,南泥湾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特别是在我军武器装备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更应该发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的精神,立足现有装备苦练精兵,发挥手中武器的最大效能,真正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的要求。

塔山精神
    内容: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
    简介:
    塔山精神,是在著名的辽沈战役中,担负塔山阻击任务的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官兵,在与强敌血战中形成的。这一精神,在后来历次战役战斗和建国后遂行剿匪、海防、保卫边疆等重大任务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塔山阻击战是塔山精神形成的重要标志。1948年9月12日,我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首先对锦州之敌实施攻击,准备将东北国民党军队就地予以歼灭。蒋介石急忙调集驻沈阳的12个师组成“西进兵团”,驻锦西和葫芦岛的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经塔山驰援锦州,妄图挽救东北军即将覆灭的厄运。四纵接到固守塔山的命令后,急速赶到塔山、白台山、高桥地区,组成塔山防线。此时,国民党军已占据了塔山以南高地,居高临下,我四纵阵地全都处在其炮火控制之下。从10月10日4时开始,敌人在重炮、飞机和军舰火力的掩护下,向我防守阵地轮番发起疯狂进攻。英勇的四纵官兵抱定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无险可据的阵地上,凭借临时构筑的土木工事,与敌人展开了激战,始终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塔山阵地上。到15日12时,援敌全线败退。塔山阻击战,不仅为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锻铸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的塔山精神。
    在塔山精神的激励下,这支钢铁部队挺进辽东,横渡渤海,历经大小战斗400多次,出色完成了清剿残匪、守卫海防保卫边疆和军政训练、抢险救灾等任务,赢得了“攻如猛虎、守如泰山、追如旋风、敢打硬拼”的美誉。“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抗洪勇士”李长志等重大典型,就出在这个英雄的部队。1990年11月,江泽民同志为前身为四纵的某集团军题词:“发扬塔山精神,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我军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种利益关系正进行着深刻的调整。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军人,要像塔山英雄那样,自觉讲大局、讲纪律、讲奉献,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上甘岭精神
    内容:
    听党指挥、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团结友爱、严守纪律
    简介:
    上甘岭精神,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锻造的,它展示了人民军队为保家卫国赴汤蹈火、勇于牺牲的高贵品质,成为我军一往无前、勇敢战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看过电影《上甘岭》的人,无不为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幕英勇壮举所震撼,无不为我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的大无畏气概所鼓舞。上甘岭,位于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因上甘岭战役而名扬天下。1952年10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单方面中止朝鲜停战谈判,从14日开始发动“金化攻势”,先后使用11个步兵团又两个营、300多门火炮、170多辆坦克、3000多架次飞机,对上甘岭地区发动连续猛攻,企图攻下上甘岭,进而夺取五圣山,以改善他们在金化地区的防御态势。奉命防守上甘岭的,是志愿军第十二、十五军各一部分兵力。战斗历时43天,敌人先后投入6万多兵力,向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山头被削低2米。志愿军官兵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克服缺粮、缺水、缺弹药的严重困难,击退敌人650多次冲击,歼敌25000余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奇迹,锻造了“听党指挥、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团结友爱、严守纪律”的上甘岭精神。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曾说过:“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这种“气”,就是我军所具有的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在这样的军队面前,不管多么强大的敌人、付出多么巨大的代价,都将一筹莫展,最终逃脱不了惨败的下场。志愿军官兵在上甘岭战役中显示出了这种不可战胜的英雄本色。现在,我军面临着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严峻考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9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