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
目 录
1.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杨晓红刘巧芸:
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干教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 1
2.王学斌:
坚守黄土文化的“根”和“魂” 4
3.顾阳:
加快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 7
4.郭芮: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谱写咸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8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10
6.沈小平:
让百姓日子越过越幸福 12
7.王早霞: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14
8.萧放:
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16
9.周丹:
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19
10.娄飞鹏:
减碳工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20
11.何俊男:
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23
12.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莉莎:
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25
13.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智龙霞:
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28
14.景艳:
再接再厉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30
15.杨清:
发扬优良传统建设幸福美丽乡村 33
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干教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
延安干部培训学院 杨晓红 刘巧芸
(2021年9月22日)
***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 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是延安市委直属事业单位,中组部备案的党性教育基地。建院以来,秉承“传承精神、资政育人”的办学理念,不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干教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让学员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共鸣中传承精神。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干教培训全过程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成就伟业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是新时代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干教培训的全过程。专题教学中,注重挖掘延安时期对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些好做法,围绕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产党宣言导读、党章解读等核心课程,坚持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理清历史脉络,用鲜活的事例讴歌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的百年征程,用通俗的语言解读共产主义的深刻内涵,调动学员“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启发学员品读《共产党宣言》《可爱的中国》等经典的兴趣,引发大家对理想的深度思考;现场教学中,在抗大旧址开设了弘扬抗大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现场教学课,在“四?八”烈士陵园开设了学习革命英烈坚定理想信念等课程,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向烈士敬献花篮等活动,让学员身临其
境地重温革命历史,感悟革命先辈为理想而奋斗的壮美人生。学院还与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北京儿女联谊会共同开发“延安精神薪火相传革命后代话初心” 大型互动访谈课,邀请革命后代讲述父辈为理想而奋斗的感人故事,让学员在真人真事真感情的互动中明确自己为什么而工作,为什么而生活,为什么而奋斗,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养成贯穿干教培训全过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成就伟业的思想基石。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知行合一,是新时代干部党性教育的内在要求。
学习的目的完全在于应用,学院坚持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养成贯穿干教培训的全过程。专题教学,我们注重历史映照现实,开设了延安整风和党的作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十九大精神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题课程,在讲授中坚持把理论阐述、政策解读与实践案例紧密结合,让学员深入理解和掌握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自觉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现场教学,我们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将延安人民在***总书记脱贫攻坚思想的指导下,用延安精神战胜贫困的伟大实践开发出索洛湾村的变与不变、苹果加旅游带来百姓幸福生活好前景、向阳沟村的精准脱贫路等系列脱贫攻坚课程,将课堂设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除此之外,我们还设计了小苹果助力脱贫攻坚大事业、绿水青山看延安、延安夜经济发展模式等实践调研课程,特别是组织学员赴宝塔区柳林镇后孔家沟村开展乡情调研,让学员从后孔家沟村民20多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鲜活实践中,感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如何与群众的伟大实践创造相结合,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如何在新时代党员干部身上得以传承和弘扬的,让学员在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中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自觉。
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厚植为民情怀贯穿干教培训的全过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是我们党成就伟业的力量源泉。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并涌现出一大批像张思德、白求恩、林伯渠、习仲勋等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楷模,青年***在梁家河当村支书
时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感人事例都是无比宝贵的教育资源。为此,学院以这些红色资源为依托,在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凤凰山旧址、《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等地开设了延安时期水乳交融的党群干群关系、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张思德与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等课程;在梁家河知青旧居开设了心系百姓为民情现场教学课;在赵家河村开展体验教学,让学员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设了延安保育院情景教学课,还围绕延安时期开展群众工作的历史,开发了牢记党的宗旨做好群众工作、延安时期群众的基本方法与现实启示等专题教学,让学员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真谛,厚植为民情怀,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感自觉。
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把激发锐意进取的勇气贯穿干教培训全过程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突出特征,也是我们党成就伟业的不竭动力。***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起家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基”,为此,学院依托延安优质的红色教育资源,开设了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与南泥湾精神现场教学课程和南泥湾大生产体验式教学。在梁家河知青旧居开设了敢于探索谱新篇、艰苦创业谋发展等现场教学课程和重走知青路体验式教学课程。除了从历史中学习,我们还把延安人民弘扬延安精神,向荒山秃岭开战、战天斗地、战胜贫困的伟大实践开发出小苹果结出脱贫致富幸福果、生态扶贫的吴起之路、索洛湾村道路及启示等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课程,把激发学员锐意进取的勇气贯穿干教培训全过程,让学员在历史与现实的映照中激发锐意进取的勇气和信心,涵养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推进干教培训事业高质量发展挖掘不尽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我们深入推进“大学习、大培训、大提高”,进一步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坚守黄土文化的“根”和“魂”
王学斌
(2021年9月24日)
***总书记近日在陕西榆林绥德县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时指出: “绥德是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质朴、豪迈。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这段讲话,既凸显出以绥德为代表的黄土文化在中华文化版图里的重要地位,又对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千古轩辕昂首柏,青筋傲骨立苍莽。” 按照通常的定义,所谓“地域文化”,应当是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于漫长岁月中积淀出文化习俗,该文化基因渗透到该区域相关物质、精神等层面之中, 且在该地理空间形成了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域的鲜明文化特征的文化类型。恰如近代著名学人梁启超先生所言,“气候山川之特征,影响于住民之性质,性质累代之蓄积发挥,衍为遗传。此特征又影响于对外交通,及其他一切物质上生活;物质上生活还直接间接影响于习惯及思想。故同在一国,同在一时,而文化之度相去悬绝,或其度不甚相远,其质及其类不相蒙,则环境之分限使然也。” 毫无疑问,黄土文化即符合以上特征,属于深深扎根于厚土之中、绵延数千载且独具秉性品格的文化体系。
黄土文化之“根”,因黄土而浑厚。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汉书》有载, “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距今大致200万至300万年前,时值“第四纪大冰期”,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将印度洋温暖季风挡在了崇山峻岭面前,而南下的蒙古高压气流愈发强烈,造就了干燥寒冷的西北气候。经年累月的侵袭,使这一片地域植被渐趋稀少,沙漠、戈壁广布,劲风卷起地面泥土, 反复不息地降落在大西北。风弱之际,尘埃落定,筑就了层层黄土覆盖的一座高原。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连内蒙古高原,遍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46个地(盟、州、市),282 个县(旗、市、区),全区总面积63.5万平方千米,这就是黄土高原。
作为黄土高原的核心区域,陕北,当之无愧是一个由黄土堆积出来的地方,
干旱少雨,人们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状态,贫瘠的黄土地并没有为他们带来财富和安逸,可他们就是靠着那并不丰裕的收成过活。但即便如此,人们依然深爱着那片黄土,长年累月,艰苦劳作,扎根于此,成为中华文明诞生初期的一块热土。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划分的中国古代文化起源的六个区域中,豫晋陕邻境的黄土高原东端是其中的重要地区之一,他称之为“中华文化的主根系”。
《史记》记载,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从传说到实地考古,不难发现陕北这片黄土地正是黄帝当年活动的关键区域,黄帝之“黄”自然与黄土密不可分。从此,黄土象征着居中的黄帝,总揽社稷,掌管四方土神。黄土因之被世人封誉了最高、最尊贵的身份。在他们心中,黄土地就是他们取之不竭的财富,甚至是他们生之所系的命根。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 ‘土’是他们的命根。”
黄土文化之“根”,伴黄河而磅礴。天上之水,奔流不回。古人曾云,“西北土性松浮,湍急之水,即随波而行,于是河水遂黄也”。黄土高原西高东低, 源头清澈的黄河,流经此地时,裹挟着大量的泥沙,随后化身为一条世界上独一无二含沙量最高的大河。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由天上而来的黄河水不容分说地冲击出一个“几”字形的辽阔地域,也为中华文明拓展开一条文化路线,将沿岸各地的人与物涵濡浸润成紧密的有机体。***总书记曾强调,“九曲黄河, 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假如将黄河喻作中华民族的母亲,那么黄土高原即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它酷似一位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亲:高高在上, 平日默不作声,貌似不在,但一直稳居在那里。它用水土俱下的方式影响着黄河母亲,行使着丈夫和父亲的职责,也协助在此地生存的陕北儿女们为深厚黄土铸魂。
黄土文化之“魂”,由无数中华儿女所创造。毫无疑问,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受贫瘠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落后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囿,陕北人民的生活堪称艰辛。这反倒磨砺了他们坚毅的性格和不畏苦难的精神,辛勤劳作,用汗水讨生活,方才心安理得。苦难在他们看来只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与其无谓地抱怨,不如将其当成一种习惯,淡然接受。
乐观豁达又直面现实,使得一个个人间奇迹在黄土高坡出现。“陶复陶穴, 未有家室”,窑洞是陕北人的独特发明,依山而建,循山而凿,“院落地下藏, 声从地下来”。人们世代生活在此似洞非洞中,冬暖夏凉,起居静安,一个院落,一个磨盘,一个猪圈,一个土厕所,几棵枣树,自成一个世界,又乐与外面世界互通共融,可见陕北人恬淡包容的胸怀。沟壑纵横、地广人稀,人与人的交流有时是靠“吼”的,于是“吼”出了久久不息、热情似火的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对爱情的赞歌,对生活的颂歌。它所传达的是陕北人自己的喜怒哀乐,坦率而纯情、露骨而纯粹,一种陕北风味的煽情,谁听谁都会深受触动。表达爱情的民歌,唱出了陕北人的火热、豪迈和执着;黄河艄公拉开嗓子一唱:“谁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则让人真切感受到陕北人的大气魄与大无畏。这是源自黄土文化最内层的灵魂呐喊,也是当地精神风貌的鲜活呈现。
黄土文化之“魂”,因非遗文化所恒久。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这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绥德考察时,***总书记所观摩的石雕、绥德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展示,皆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晶。比如绥德泥塑,便是充满黄土气息的精美产物。泥塑在这里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于陕北黄土质地松散, 含沙多、不易成型,工匠们便巧妙地在和泥过程中添加了蜂蜜、食用油和棉花, 以此来增加黄土的黏度和韧性。和好的泥要经过半月发酵才可使用。为了延长泥塑的保存时间、增加动态效果,工匠们用铁丝娴熟地勾勒出人物的骨架,然后一点一点赋予它肌肤、纹理和造型。一件好的作品不仅要反映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反映现实生活。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结合在一块儿就很带劲、很有味道,实在是化腐朽为神奇,诚可谓一抔黄土塑乡愁。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望古识今, 在实现文化强国的征途上,我们须继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努力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让黄土文化的“根”更牢固,“魂”更强健。
加快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
顾阳
(2021年9月25日)
我国是传统煤炭大国,长期以来,煤炭作为主体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明确提出“双碳”任务目标的背景下,煤炭成为减排的重点。但从中短期看,经济社会发展依然离不开煤炭,这意味着加快煤炭消费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煤炭消费如何转型升级?***总书记日前在陕西榆林考察时为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即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
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要准确理解认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找准煤炭能源的产业定位,在杜绝盲目一刀切的前提下,推动煤炭消费在控制总量的同时提质增效,着力提高煤炭能源的供给质量和效率,着力提升煤炭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着力做好煤炭的清洁化利用。
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要加快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建设步伐,通过新能源供给的有序增长替代煤炭能源消费。我国新能源建设虽有长足进展,但距离成熟尚需时间,在此期间,一方面要科学合理用好煤炭资源,维护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另一方面要做好新能源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等工作,为煤炭消费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要着力构建煤炭能源绿色低碳的发展体制机制, 形成与我国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煤炭产业体系。在生产端,要进一步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消费端,要充分利用好宏观调控、市场调节、法律法规约束等举措,推动形成煤炭消费革命,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能源是工业的“血液”,稳定安全的能源保障至关重要。当前,推进煤炭能源清洁化利用,须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上下游产业协同推进,努力在资源开发、能源保障、环境约束以及“双碳”目标之间实现动态平衡,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谱写咸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郭芮
(2021年9月27日)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4月,***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2021年9 月,***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提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新要求,可见经济发展仍然是当前陕西工作的中心。***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对于我们咸阳来说,要谱写咸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就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上持续用力,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推动咸阳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助力咸阳“追赶超越”。头条号:如来写作网 QQ3231169,海量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一、创新是第一动力
高质量发展是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而不仅仅强调经济的增长,所以就要求经济发展动力要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居于新发展理念之首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总书记在榆林考察时对企业坚持创新发展做法表示肯定,并提出要“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对于我们咸阳来说,推动咸阳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立足创新驱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为此,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仅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也要在管理、业态、模式上大胆探索,将其贯穿于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全过程。
协调是内生特点“协调”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总书记称其为“制胜要诀”,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这是由我国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为此,要紧紧抓住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总书记来绥德县城西南的张家砭镇郝家桥村考察时强调,“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共产党就是要把这件事干好,不断交上好答卷”。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治本之策,咸阳要下好城乡、区域协调一
盘棋,就要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补齐发展短板,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二、绿色是普遍形态
***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住生态环境这个绿色生产力,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夯实高质量发展地基,激活绿色“GDP”,让绿色发展成为普遍性形态, 与高质量发展充分融合。
三、开放是必由之路
“开放”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陕西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要“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等政策机遇相继扑面而来,咸阳要牢牢把握战略机遇,立足自身区位、交通、产业优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紧抓承接产业转移、延链补链强链的新机遇,助力“双循环”发展格局。
四、共享是根本目的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发展的价值取向,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书记这次来陕考察时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让经济发展成果人人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常纪文
(2021年9月28日)
不久前,***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这为我们坚持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大任务,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十四五”时期,推动绿色发展将由以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生态保护为主的阶段,逐步进入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低碳发展协同开展的时期,既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2035年美丽中国的基本实现和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开好头,也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迎来历史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就机遇而言,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产业布局更加科学,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经济和技术支撑;形成了庞大的环保产业集群,具有巨大的产品和服务消费潜力,为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和发展空间。同时也要看到, 我国人口规模大,发展任务重,仍然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在这一背景下,就需要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 更加注重把绿色低碳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强大合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多重目标的协同实施期,需要把握主要矛盾、抓住工作重点。在发展理念上,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和国家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在制度层面上,形成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具体领域上,大力推进垃圾
分类、改水改厕、污水治理、乡村环境整治、固废综合利用等生态环保基础性工作,补齐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产业提质增效的短板,降低环境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与强度;在实现绿色低碳上,锚定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为各地开发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革新产业技术、开展建筑节能、发展低碳交通、促进社会生活低碳化转型指明方向。以主要矛盾、主攻方向为牵引,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治理效果。
“十四五”时期,美丽中国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已经明确。展望未来,应以问题为导向,充分把握历史机遇,稳中求进、久久为功,有序解决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把绿色低碳融入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就能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让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让百姓日子越过越幸福
沈小平
(2021年9月28日)
***总书记日前在陕西榆林考察期间指出,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共产党就要把这件事情干好,不断交上好答卷。这番话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幸福,这是共产党人的情怀所在,更是使命所系。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永无止境。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更加广泛且日益多元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民之所望就是施政所向,要继续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推动人民生活品质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过好日子的底气更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9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