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luation Warning: The document was created with Spire.Doc for .NET.
同志们: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发展沟域经济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省部署要求,对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进行再部署再推动,着力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上午我们现场观摩了沟域经济示范带项目,刚才6家单位作了发言,大家要相互学习借鉴、切实改进提升工作。下面,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把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指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总书记去年参加全国人代会河南团审议和视察河南时,特别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村绿色发展”。省委省政府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这些,为我们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动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农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综合效益。这对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至关重要。从实现农业强看,进入新时代,农业正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农村发展正由传统种养业为主转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农业产业结构不优、经营方式不活、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调优种养结构、调强加工能力、调大经营规模、调长产业链条,顺应了农业农村发展新特征,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做大做强。从实现农村美看,绿色是美丽乡村的底色,文化是美丽乡村的底蕴。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既能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助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又能保护传承弘扬乡村文化,更好地留住美丽乡愁。从实现农民富看,当前,我市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既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也影响农民稳定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优化乡村就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治本之策。
大力发展沟域经济,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一方面,这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境内“五山四岭一分川”,大小沟岔多达数十万条,沟域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21%。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豫西特有的自然山水、乡村文化等资源,决定了**虽然在粮食等传统种植业上没有优势,但在因地制宜发展沟域经济上优势突出、前景广阔。2019年以来,我们提出围绕“一沟一特色、一域一亮点”,大力发展沟域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以沟域生态为底色,以山顶生态林、半坡林果业、沟谷文旅业为基本布局的全景化立体式沟域经济带。目前,已建成53个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年均总产值达30亿元。另一方面,这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体弱多病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强调“治理黄河,要在保护、重在治理”。**是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市域面积的81.8%属于黄河流域,绝大部分沟域也属于黄河流域。打造沟域经济带,也是在建设沟域生态带、文化带,这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协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2019年以来,全市沟域经济示范带内新植苗木132万株,整治河道74公里,新修沟渠135公里,整修水库3座,新建污水处理设施31座,铺设污水管网46公里,就有力促进了沟域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要总结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抓实抓好沟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粮食稳面积、提单产、保丰收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做优了特色产业文章。特色种植“五个百万亩”计划扎实实施,特色养殖规模持续扩大,沟域经济示范区内特色高效作物种植面积达90%,富硒农业初见成效,全市“三品一标”、绿色和地标农产品总数均居全省第一,*宁县河底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新安县马头村、孟津县梁凹村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产业融合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乡村旅游等蓬勃发展,县级电商运营中心实现全覆盖,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的乡镇、行政村分别达103个、382个,***级乡村旅游景区达到22家,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超过41亿元。壮大了新型经营主体。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分别达到406家、529家、98家和16家,有效带动了农村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带动了农村绿色发展。通过发展沟域经济、乡村旅游等,持续做好山区生态保护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效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全市沟域经济示范区内绿化率较2016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栾川入选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中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农村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加快实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8%,高于GDP增速1.7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特别是沟域经济示范区内村集体经济实现年均收入8万元以上、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0%,昔日的“穷山沟”变成脱贫致富的“聚宝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农业生产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占常年播种面积的六成,特色种养规模不大,2021年全市粮经饲占比分别为59%、36.3%和4.7%;农业产业链条较短,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农产品精深加工仅占农产品加工的21%;农业比较效益较低,2021年种植业亩均产值2350元、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民种粮亩均收益700元左右、仅相当于外出务工3至5天的工资收入;特色产业大多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优质农产品不多,缺乏能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特色品牌,市级层面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尚未真正破题;沟域经济发展的规模还不够大、质量还不够高,一些优势资源没有被充分发掘利用。反思起来,深层次原因还是在思想上、作风上、方法上。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干部依然把农村产业等同于第一产业、把农业等同于粮食生产、把沟域经济等同于沟域种植,习惯按老套路指导农业生产。有的群众市场意识不强,担心种别的产品种不好、卖不出、有风险,甚至满足于眼前利益、担心不种粮食领不到粮食补贴,宁愿“望天收”也不愿调。二是思路举措不对头。一些地方和干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研究不深、思路不清、方法不多。有的行政命令多、示范引导少,强调前期发展多、注重后续服务少,甚至只考虑如何让群众种养、不考虑“如何收”“卖给谁”等问题,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群众不满意。目前,70%的沟域都在打乡村旅游牌,但产业同质化严重,发展后劲不足,就说明一些地方缺乏长远谋划和思考。三是推进落实不给力。一些地方和干部抓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不具体不深入,“最后一公里”尚未真正打通。目前,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土地流转、人才保障等跟不上,精深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农村电商、市场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发展缓慢。这些工作,都是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的,说明一些地方和干部在抓落实上打了折扣。对此,要保持清醒、着力解决。
总的来看,尽管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有基础、有机遇。所谓“有基础”,主要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支撑比较有力;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豫西山区农村产业发展的路子,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有了广泛共识和实践成效;随着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任务正在加速落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正在全面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所谓“有机遇”,主要是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面临很多有利条件,尤其是随着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加快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面临更广阔的空间;中央、省围绕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推出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特别是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六个方面举措、省里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十项措施,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省委省政府就加快推进**副中心城市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出台政策措施,其中就包括支持沟域经济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政策红利;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对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但也激活了新的消费潜力、催生了新的发展格局,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机遇。我们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沟域经济发展,真正以乡村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变革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
二、扭住重点,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场深刻变革切实抓紧抓好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关乎农业农村发展全局和长远的深刻变革。市里已经出台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行动方案,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书”“路线图”,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链水平。
一要科学搞好产业选择。解决好“往哪调”问题,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必须立足资源禀赋、群众意愿、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加快实现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要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发展特色种养是**的优势所在,也是市场规律使然。市里已经明确,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发展优质林果、杂粮、瓜菜、草畜、中药材、花卉苗木六大特色产业。各地要坚持以销定产、以特立足、以质取胜,立足实际、主动融入,加快发展最具特色、最有市场竞争力、最适合当地生产条件、最能发挥溢出效应的特色产业。**是全省少有的土壤硒元素富集区,各地要高度重视发展富硒农业,切实把富硒农业品牌打造好。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够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农产品粗加工和一般加工占比高达79%,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增值比例低的问题仍然突出。要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着力发展肉制品、面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加工,积极开发营养食品、功能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加快形成多层次、多品种、差异化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农村生产生活价值的自然延伸,是前景广阔的富民乡村产业。前不久,市里印发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产业体系完善、空间布局合理、产品特色鲜明、发展模式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好落实。要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人文生态、农业生产等,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推动农村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健康”“卖体验”转变,带动农村服务业提档升级。需要指出的是,农业通过与互联网融合,已经涌现了许多新业态新模式。要通过“互联网+”,联通线上线下,深入挖掘农业资源多重价值,形成多业态发展态势,让农业创造更多价值。
二要稳步推进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的产业集聚、链条延伸和效益提升,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推动农业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靠规模保质量、闯市场、防风险、提效益。要以集群化促规模经营。产业上规模,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集群集聚。目前,我市农村特色产业布局还比较分散。比如,我市南部山区素有“豫西天然药库”之称,但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面积仅占30%。要围绕发展六大特色产业,落实好“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加快建设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种养基地和集中加工基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81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