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最后一天,披着落日的余晖,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满眼即是美好。要知道在公开课没有尘埃落定前,我根本无暇抬头仰望碧蓝澄澈的天空之美,也无心欣赏香满小城的桂花之香。
一千多年前,诗人李白行走在蜀道之上,面对着雄奇险峻的剑形山峰,挥笔写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刚接到上公开课任务时,我似乎有着和当时的李白一样的心境。“大单元教学”、“任务群教学”、“单元整体教学”……这些词在我的脑海中犹如霓虹灯下跳动的字幕一遍遍地闪现,可是无论我怎样努力地定睛观看,也捕捉不到一个词。因为它们还没有等你来得及看清它的真面目时,就又悄然无息地离开了。
茫然与无力感涌上心头。“课的内容怎么设置”,“该把学生领到什么地方”,“怎么处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此刻我无从下手,也无处下手。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师在教课文之前,自己应该先把课文读透了,朗诵是最好的方法。我尝试着用这种方法,反复地读文本。前前后后,不少于20遍,每读一遍就逼着自己去思考。咀嚼文本中的每个词,每个句子,从单元导语到书后习题,再到习作和语文园地,不放过每个文字,思考单元整体的教学任务。这样反复阅读之后,也只是得到了一点浅显的体会,课的设计仍然无所得。读文本这条道路还是行不通,我又去网上浏览了各个语文大家的课程标准解读以及大单元教学的做法,从《小学语文教学通讯》到《我在小学教语文》再到《祖庆说》、《语文学习》……只要涉及到大单元教学的微信公众号和文章都读遍了。灵光还是没有闪现,此刻的我如坐针毡,仿佛一霎时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不由地在心中长叹一声:“大单元教学,难于上青天!”
在我苦苦思索仍无半点收获时,吴校长带领我们一次次的进行文本分析。经过他的解读之后,我混沌的心灵一下子有了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多日的紧张不安才有点放松。大单元教学这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地直立在我的面前。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为策略单元,指向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单元导语到后面的语文园地都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完全割开,但又自成一体,每一课又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有着不同的课时目标。《将相和》这篇课文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第二课,在整个单元的策略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篇课文《搭石》篇幅较短,主要渗透“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策略。而本课较长,需要在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抓住“扩大视域,连词成句”这个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人物形象,切实提高阅读速度。五年级学生平时阅读中已经会不自觉地“连词成句”,但没有掌握系统的方法,学生间的差异也比较大。如何把“连词成句地读”,这一训练要求很好地在课上呈现下去。我起初设计了这样的版块:版块一 ,趣味挑战,学习新策略。版块二,初显身手,开题再练习。版块三,运用策略读课文,交流阅读体验。版块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版块五,再用策略,聚焦人物形象。版块拟订好后,赶紧写好教案,设计好课件,进行了第一次试上。第一次试上效果特别差,暴露了很多问题,立刻进行了自我剖析。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版块不清晰,版块之间无连接感,个人素质急需提升。第一次试上后,我安全慌了神,犹如一个新手小白,不会上课了。接下去怎么走,往哪儿走,又堵在了路上。
幸运的是,在我茫然无方向时,校美琴主任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带着我深挖课堂,消除了我畏难的心理。重新设计好课例后,又迎来了第二次试上。第二次试上后,版块之间已经清晰可见,但生字词的教学及小组合作的学习不能衔接地上去。随即,又调整了思路,将教案进行了重新的设计。这段时间里,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改教案,改课件,反思课的问题。一遍又一遍地试上,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9月29日下午,进行了最后一次试上,邹春主任真的是手把手地教我,从版块之间的设计,到过渡语的衔接,还有学生问题的预设与生成。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在迷途之中领略到语文整体教学的思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寻觅的过程凝聚了多少人的力量。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单元课文之间的衔接之间非常重要,于是我重新调整了版块的设计。先复习《搭石》一文中学到的“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从而检测学习效果,再运用“连词成句”的方法默读课文从整体上告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版块之间的过渡要顺而自然,层层推进,还要注意在学生课堂生成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在一次次的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自身有太多的不足之处。
唯有一直行走在路上,才能享受到语文教学的甘果,体会到语文教学的真谛。这次公开课教学中,折射出我自身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习再学习,读书再读书,一直行走下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81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