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晖/文
最近看《道德经》,接连碰到两个“辱”。
而西汉以后的人通常就是简单地将“辱”释为“耻”。
有人认为“辱”的本义是“耨”nòu,与耕作有关,后来引申为“耻”。
下面简单谈谈个人对“辱”的理解。
“辱”,从“辰”从“寸/又(手)”。
我曾经解读过“辰”。“辰”是十二地支之一,在甲骨文中已出现。个人认为“辰”的造字本义是“种子萌发后,胚轴伸长顶起子叶,子叶保护着胚芽,然后破土(石)而出”,其内涵是“在黑暗中酝酿变化,最后迎来光明”。
简言之,“辰”的结果是“见光了”。
所以,“辱”的造字本义应该是“用手掀开/揭开使见光”:“近取诸身”就是“揭露别人的隐私使公之于众”,隐私就是不想让人知道的,被曝光了自然感到羞耻,这是“耻辱”之意的由来;“远取诸物”就是“手持耒翻土,使下面的土见光”,这是“耨”之意的由来。
所以,“辱”可以由“被揭露曝光”引申为“没有隐私了”。
再回头看《道德经》中的两个“辱”。
关于“大白若辱”
白:坦白磊落,光明正大。
大白若辱:就是“光明磊落到了极致就好象没有了隐私”。
关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殆:从“歹”从“台”。“台”是“头位入盆”,意为“顺”;“歹(歺)”是“非死即残”。所以“殆”是“难产”,引申为“不顺”/“危险”。
知足不辱:要懂得满招损,知足才不会暴露隐私(财富)。
知止不殆:要懂得盈则亏,知止才不会招来横祸(危险)。
也就是古人常说的“财不露白,富不露相”,否则就危险了一一官吏讹诈,盗匪强抢,乡邻忌妒……
结论:先秦典籍中的“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耻”,更多地应释为“隐私曝光”/“没有隐私”。
这是八月最后的匆匆一扯。
图片均自网络,侵删,感谢原作者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讨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81850.html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81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