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6-7日,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进行一起深夜山野救援,6个大人带着4个孩子被困野山,在寒风中度过了一整夜,最小的只有6岁。10人当天上午11点多开始爬山,直到晚上8点多被困,至少走了9个小时、15公里的山路。一位6岁孩子的父亲说,孩子一路都是自己走,危险的地方则由他带着走。
据蓝天队员介绍:“家长带着孩子爬野山的情况不少见,迄今为止,房山蓝天救援队救援过最小的‘爬山爱好者’是4岁,最后是被蓝天队员背下山的。”
随着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中产阶层群体兴起与壮大,运动健身及精神性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户外活动刚好是两者的结合,一则可锻炼健身,二则可亲近大自然、领略城市日常生活领略不到的风景与野趣。大部分户外活动比较安全,走开发过或成熟的路线,遇到状况前后都有人帮衬。但小部分户外活动就不一样了,已非常接近探险或极限运动。
上述爬野山,不走寻常路,走的是少数发烧友探索出来的路线,道路或根本没有道路的地面崎岖不平,容易崴脚;部分地段比较险峻,有失足风险;未开发区域,容易迷失方向,如果又碰上手机没有信号,就很容易困在荒山野岭转不出来;山区昼夜温差大,如果御寒设备与食物准备不足,或不免于失温与饥饿,冻死渴死饿死都是有可能的。
虽然危险重重,但倒不主张对此类探索性户外活动一禁了之。首先,是没有用、不可行,大量没有开发的荒野,能一律禁止普通人通行或发放通行证才能过吗?这需要设立多大的执法队伍、设置多少的审批机构?而通行证不可避免地会设租寻租,还可能有黑市。解决方案不能比问题本身更糟糕。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得尊重大家冒险、探险、探索野趣、探索极限甚至在别人看来是“作死”的权利,这既是正当需求,也是基本权利。人是探索、追寻意义的动物,意义赋予人光彩与灵性,在这个过程中,有风险,甚至会死,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个人自己承担风险与后果,有何不可?不能以“为你好”为由限制这样的探索。
本人几年前去电影院看过一个纪录片《徒手攀岩》,该片获201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桂冠,主角不借助任何工具,也无任何保护措施,徒手攀登陡峭的巨型岩壁,最终成功的故事。在这个主叙事中,还穿插了他的一些好友与同行的事迹,其中一些人在电影上映前去世了,死于徒手攀岩过程中的“意外”,但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接受为某种程度上难以避免的命运。
个人很受震撼,这是一曲人类勇气的赞歌。但从第三方来看,这项活动对他个人有什么“好处”,对社会有什么“贡献”?确实不如做工对个人产生金钱收入,也不如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对社会有看得见的贡献,但探索性户外活动与竞技体育本质上是非常类似的,这两者对个人的“好处”及对社会的“贡献”,都是精神性的、抽象的,如挑战自我的乐趣,看到从未被人看到的风景与世界,探索与拓展人类体能的极限,等等。人类精神世界需不需要这一块?当然是需要的。
不过,这类探索性户外活动也应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自负其责,对这类活动的风险与后果要有清醒的认识,预判自己的身体素质与家庭经济能否承受,最好买好相应的商业保险,在出发前要备好衣食、各种工具护具,与同好组成比较专业的团队,并备好各种救援组织的联系方式。
上述案例,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是免费救援的,他们也冒着风险长时间攀爬执行救援,表现出的勇气、无畏与爱心,令人感佩。不过,建议此类救援,最好也收一个成本价。这样,此类活动的爱好者才能全面评估一行的真实成本,会更审慎。否则,容易助长“道德风险”,导致参与者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或令此类活动的业余爱好者更多地涌入。上述案例,6位家长带4个孩子去爬野山、找野趣,不专业之至。
第二,家长要对孩子负责。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应该时刻要有保护孩子的意识。孩子依赖于大人,也不知道此类活动意味着什么,风险与后果无法自行认知与承担。所以,如果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并没有表现出超越年龄的天赋,就不要让孩子参与此类活动。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作死真的会死。家长带孩子越野出人命的事儿,时有发生。
要让孩子爬山健身与领略野趣,走大众或成熟路线就行了,对大人或没有太大的惊喜,对孩子应该足够了,家长应适当迁就一下孩子的承受能力,但反过来不行,不应逼迫孩子迁就自己有危险的爱好。
此外,带孩子爬山,应适可而止。正如蓝天队员所说:“孩子年龄小时,适当爬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量力而行。”远距离爬山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首先上下山对孩子的膝关节不好,其次大运动量对孩子的骨骼发育不好。当然还有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遇险后漆黑的夜、呼啸的风,又冷又饿等体验。”应该听专业人士的。
陈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85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