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阿尔岑(Pieter ***ertsen,1507/1508-1575年)的《厨师》中的主人公站在华丽的壁炉架前为烹饪做着准备,她的四周堆满了食材:篮子里硕大的卷心菜、家禽以及串在烤肉架上的家禽和肉腿;她一只手紧紧地攥着烤肉架,另一只手则握着一把撇渣勺。
画中的人物宛如一座雕像,她孔武的双臂、坚定的身形和生动的脸庞透露出强烈的信任感。
画中的厨师眼睛正视着某个不在画面的人或物,这说明周围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但观众对此一无所知。
画家数次使用了这样一种构图形式:一个孔武的人物形象占据整个画面,从而凸显他/她的可靠品质。这种方法是埃特森的创造。
虽然阿尔岑的画中普遍都出现了人物,但他在静物的描绘上也有独到之处,他通过平凡的笔触将物品和食品呈现在画面的显眼处,尽管所有的东西看上去都经受得住现实生活中细节的考验,然而这幅画还是在画室中进行了重组,哪有厨师会把小型家禽和巨大的羊腿叉在一起呢?
当时的绘画中,宗教题材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这幅画中通篇不见任何宗教物品,这实在是作者的又一大胆设计。不过哪怕是16世纪的观众也很快就会想起这样一个福音故事:马大忙于准备餐食,而她的妹妹玛利亚则在聆听耶稣教诲。
《基督在马大和玛利亚家中》的作者约阿希姆·贝克勒尔(Joachim Beuckelaer,1533-1574年)是彼得·阿尔岑的外甥和学生,他擅长绘画集市场景以及风俗画。由于中产阶级希望室内装饰画既能反映出日常生活的特点,也能保留宗教和道德内涵,因此贝克勒尔同舅舅一样迎合了他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贝克勒尔才能超群,凭借其轻盈、轻巧的笔触以及精挑细选的着色,完全再现了画中物品的纹理。凭借高超的技艺和喜悦的心情,他精准地描绘出光亮的陶罐、家禽拔毛后松弛的皮肤、硬挺但不失柔软的纸巾以及纤细的发丝聚拢着搭在厨娘的双鬓上。不管是柔软的泛着油光的肉还是天鹅绒般柔软的野鸭,都在锡壶单调的光泽以及宝石玻璃杯中透明色泽的衬托下相得益彰。
画家对和谐的追求使他在物品、色彩、光线和阴影的排布上尤为小心,这些表现手法的层层叠加使画面不再是对福音简单的演绎,而是成为对现实环境的哲学式注解。
扬·马希斯(Jan Massys,1509-1573年)的《罗德和女儿们》取材自《创世纪》。当上帝下令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城时,天使们赶来警告罗得带着家人逃离这里,尽管警告在先,但罗德的妻子还是回头看了所多玛和蛾摩拉城焚毁的场景,结果她变成了一根盐柱。罗得和他的女儿们躲到一个洞穴中,他们惊恐地发现地上只剩下了自己,没有其他人存活下来。罗得的女儿们决定将父亲灌醉并引诱他。
姐姐位于画面的中央,她半裸着身体坐在年老的罗得的膝上。妹妹也同他们在一起,她文雅地递上一杯葡萄酒。左面,所多玛城正处于火海中,天使正帮助罗得及其家人逃离这里;右边的蛾摩拉城同样处于火海中,正对着我们的一座小城则幸免于难,它可能就是罗得他们第一次用来避难的琐珥城。
在当时的道德文学作品中,罗得和他女儿的故事主要用来说明女人的害处以及醉酒的后果(圣经中说,罗得并未意识到这一切)。这一题材也给出了老少恋的范例,而这个题材在当时颇为新潮,左下角肮脏的蜥蜴代表的就是乱伦。与此相似的是,妹妹大腿上放的水果则象征着欲望。两个姑娘苗条的身材、曼妙的身姿、牛奶般的肌肤和慵懒的姿态,无不释放出潜在而暧昧不明的情色意味。
这幅画无疑是供私人宅邸之用,它是扬·马希斯的巅峰之作。人物优雅的姿态、珠宝和发型中流露出的别样品味均透露出法国枫丹白露画派的影响。画家曾因同情宗教改革运动之嫌被安特卫普处以禁入令,此后他可能就生活在枫丹白露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85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