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九月了,又是开学的日子了,对于我来说,那是很久远的事了。即使是后来我当了几年的中学老师,离开学校也已经快四十年了。
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是如何看待开学的,而做学生时的我们,那时是很期盼的。经过了近两个月的暑假,我们渴望快乐的学校生活。
一般是在九月一号前一两天学校开始注册,我会约上同学中的好朋友,一直去学校。所谓注册,就是交暑假作业,交学费和书本费,那时学杂费只有几块钱。但就是这几块钱,有不少同学都很困难,早就和家长软磨硬泡了,也只能先交一半,另一半指望学校的减免。
注册后最兴奋的就是领到了新课本,回到家里用牛皮纸(包装东西用过的)或是画报纸(和别人要的)包书。仔仔细细地,把书的边角都用尺刮得挺直,然后写上科目及自己的名字。
一般领到课本的当天晚上,就开始翻阅了。我总是把语文书起码读了一半,当然是挑自己喜欢的,有故事性的,还用红铅笔把其中的成语画出来。我最喜欢那新书中散发出来的墨香,非常好闻。现在才知道,这其实是苯的芳香,对人体是有害的。
开学第一天有几件事是重要的,一件是到教室看贴在黑板旁边的课程表,还关心的是课程表上的任课老师。一般课程表中科目的右下角会注明老师的姓,比如周几第几节课的方框内,如果上算术就写上“算”一个大字,在右下角小字写“张”,就是代表由张老师任算术老师。而大家对于学校中哪一门功课哪一位老师教得好,是有说法的。如果看到是由我们喜欢而敬仰的老师任课了,就会异常地高兴。
我上初中的第一天,和一位同学站在课程表前看着,忽然发现几乎每一天都有一节“自习”,感到很新鲜,因为在小学,课程表是排得满满的。我就很诧异地叫了起来:“怎么有这么多自习呀?”这时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自习课不好吗?”我扭头一看,原来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可把我吓得不轻,我伸了伸舌头,不敢说话了。
我不知道现在的中学生有多少自习课,不知道他们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不过,在80年代我当中学老师时,我就发现,自习课经常被一些所谓“负责任”的老师用来补课。不能自主地学习,而完全任凭老师的安排,这样的学习怎么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教育的一个悲剧。
开学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排座位。经过一个暑假,很多人长高了,所以都要重新排座位。排座位的方法是让全班同学按高矮站成一个队,然后从最矮的开始两个两个先坐第一排,然后第二排,以此类推。而我们最怕的是和女生同桌,坐在一个板凳上。因为和女生坐,一是会被人说闲话,二是也不太好与她们多交流。所以采用的方法就是自己插在男生中间,让左右都是男生,这样就确保不会和女生同座了。可有时因为身高并不能如愿,就在排队时踮起脚跟以混入男生之中。
不过我在小学六年级时还是和一位女同学坐在了一条板凳上,是因为我虽然个子不矮,但视力太差,坐在后面看不到,只能调整到第一排,而第一排几乎都是女同学了。当时如果男女生被排到了同桌,都会非常的尴尬,有时甚至闹了个大红脸,可能会觉得很丢人,当然也很无奈,还会被促狭的同学开玩笑。在当时男女同学之间隔着无形的墙,打破男女生界限,是老师经常教育我们的话题。
这个现象可能在现在的学校中是不会再有了,现在的学生们早就男女打成一片了,不要说中学生,听说小学就有早恋的了。虽然还没有发育成熟,但男女同学之间交朋友,互赠礼品,甚至亲吻,都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那时候不像现在的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甚至拉着拖拉箱去上学。那时我们将历史、地理、生物等副科的课本都放在教室课桌的抽屉里,不带回家。每天也基本在学校完成作业,最多带第二天上课需要预习的课本回家。所以上学时只要在胳膊下夹着文具盒及两三本书就行了,而且那时我们都会以这样简单的“行头”为得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酷”,还会嘲笑那些背书包上学的新生们累赘。
开学的第一天,其实是不会认真上课的,按老师的话说,“要收收心”,也就是让大家从放假的散漫中开始适应紧张的学习。
上午学校会把全校的学生集中在大礼堂或操场上举行开学典礼,由校长讲话,还有上学期的优秀学生的表扬,这是我们不太感兴趣的,虽然我也曾因为当上了三好生而在开学典礼上发言,但我们几个朋友总喜欢聚在一起聊天,说暑假中各自好玩的事。
一般开学当天的下午,基本上是进行公益劳动。由一部分同学打扫卫生,教室经过一个暑假,满是灰尘,窗户玻璃上也都是灰痕,需要好好打扫;另一部分同学便是打扫“包干区”,即是教室外校园内的区域。分配给各个班级去清扫。尤其是操场,一个假期没有人,杂草长得很高了,那时还没有什么专用的草皮,长得都是我们称为“巴根草”矮矮的杂草,同学们用手拔,有的从家里带来的菜刀割削。反正到了傍晚要放学的时候,大家脸上都已经是一道道黑黑的汗渍了。但是大家都很愉快,享受着集体与劳动的快乐。现在的学生们可能不会有这样的生活了,这种打扫大概早已被保洁公司的清洁工们完成了。
回忆起开学的日子,总感到那么亲切,那么美好,我知道,这些日子对我来说,是一去不复返了。我真想再有机会上一次学,经历一下开学的喜悦。
(文首图片为我上小学的宝应实验小学原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86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