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简介】每个人都要经营自己的人生,都是经营者。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心灵问题,都要修心,都要学点心学。儒释道是心学,克氏、稻盛、圣吉等智者有关修心的学说也是心学。本号为你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平台。
现实生活证明,一念之差定祸福。王阳明告诉我们,面对所生之念,要用本心加以观照,以良知作为准则,分清善恶对错,为善去恶,方能修齐治平,稳当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当面对所生之念时,我们要学儒家智慧,以自己的良知对所生之念加以审视,是善者可为之,是不善者不可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路上不跌倒,才能有人跟随你 ,才能修身齐家,在所在领域治国平天下。
“一念之差”定祸福
前文提到,“一念之差”定祸福。很多时候,人生的祸福往往在一念之间。如,面对不应得之财,是取还是不取,在于一念之间,有些人取了,结果给自己招来了祸害;面对不该迷恋的人,是迷恋还是不迷恋,也在于一念之间,有些人迷恋了,结果给自己招来了祸害;面对失恋,是选择坦然接受,走出新的一步,还是拒绝接受,陷入绝望之中,也在于一念之间,有些人选择拒绝接受,陷入绝望,结果走上绝路,给自己给父母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灾难。
面对所生之念,“致知”“慎独”“戒惧”,才能分清善恶
因为人生的祸福往往在一念之间,所以修心的关键时刻,就在于“动心起念”之处。人的“动心起念”之处,既是修心的“用功”之处,也是修心的“见效”之处。
面对所生之念,要“致知”。面对所生之念,不能不分善恶对错,顺念而行,而是要停顿一下,以良知为镜,照一照(审视)这个念头,判断这个念头是善的还是不善的,是善的可为之,是不善的不可为。
王阳明的弟子陈九川提出,近来功夫稍有所领悟,但“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王阳明对他说,此间有个“诀窍 ”,只是“致知 ”,“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要不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 ! 此便是格物的 真诀 ,致知的实功 ”。
王阳明还说,“致良知”就是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听起来有点复杂,王阳明想表述的意思是,吾心之中有良知,也有私欲,去除私欲即是良知,良知在物即是天理,循天理而行,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面对所生之念,要“慎独”。致知要在“独知之地用力”,而不是在公众场合用力。在“独知之地用力”,不会作伪;在公众场合用力,常常会作伪。在“独知之地用力”,即是“慎独”。
王阳明在和薛侃的交谈中提出,“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力,便是作伪”,“此处独知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
王阳明告诉我们,“慎独”有几个要素:其一是要在独知之地用功;其二要意识到所生之念可能是善念,也可能是恶念,是善与恶的分界点;其三是此时要“端本澄源”, 认清所生之念是出于良知,还是出于私欲,出于良知是善念,可为之;出于私欲是恶念,不可为。
面对所生之念,要“戒惧”。感应外物,人的第一反应往往出于私欲,所产生的念头可能是错的,对此要持有警惕,这就是“戒惧”。王阳明在和薛侃的交谈中提到, “戒惧之念,无时可息。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便已流入恶念。”
面对所生之念,为善去恶,才能修齐治平
面对所生之念,能致知 、慎独 、戒惧,分清善恶,为善去恶,才能修齐治平,才能有人愿意跟随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式管理论坛上,圣吉引述孔子的话说,做“真正的人”,是“核心领导力”。
不论是家庭、企业,还是国家,都是一种社会组织,都需要治理。治理者面对自己的所生之念,能致知格物,为善去恶,才能修身,并在自己修身的基础上去影响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治理,使所在的家庭、企业、国家治理得更好。圣吉从孔子的古训中得出做“真正的人”是“核心领导力”的结论,道理正在于此。
稻盛将“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商业判断的基准。他对员工说:“作为经营者,如果我说了、做了‘作为人’不正确的事情,请大家不要客气,直言相谏,纠正我。但是,当你们认为我的言行符合正确的为人之道时,就请大家一定跟随我。”
稻盛指出,不论遇到什么事,人最初反应往往出于本能,要停一停思考“作为人,何谓正确?”才能以真我做出判断。在得出结论前设置一个“缓冲器”,在真正确信自己的想法能够“利己悦人”后,才允许自己做出最终判断。
面对所生之念,我们要学儒家智慧,为善去恶,修齐治平
在日常生活之中,面对所生之念,我们要学儒家智慧,致知、慎独、戒惧,分清善恶,为善去恶,才能修身齐家,才能在所在领域做到治国平天下。如前面提到的例子,假如我们在面对金钱、美色、失恋等问题时,面对自己的所生之念,能致知格物,分清善恶,为善去恶,就不会受到祸害,不至于翻车跌倒,而且,可能一直都有人跟随,能在所在领域治国平天下。
总而言之,“一念之差”定祸福。面对所生之念 ,不能不分善恶对错,顺念而行,而是要停顿一下,学儒家智慧,以良知为镜照一照(审视)这个念头,判断这个念头是善的还是不善的,是善的可为之,是不善的不可为。从而使自己一生稳当快乐,一直有人跟随,能在所在领域治国平天下。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90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