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当然是彩色的,即使是在黑夜里。
客观意义上的色彩,有三个属性:色调、明度、饱和度。生命之色中其实一样也不缺——“赤胆忠心”、“明艳照人”、“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赤胆忠心”里的“赤”是红色,讲了色调;“明艳照人”让你感到亮,表示了明度;“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鲜”字正是说了色彩的饱和度。
色调由光波的波长决定,由长到短排列,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
谈生命论人生似乎没有波长之说,生命之色中,与色调有联系的,该是人的气质类型,民间又叫脾气、秉性或者性情。有人“热情如火”,有人能让我们“如沐春风”,不用问,他们的生命是暖色调的,偏红。日本有个冷脸高仓健,明显就是蓝调子。大抵说来,男子喜欢用冷色调装扮自己,即使“内里一盆火”,外表还是冷峻些吸引人。“内红外蓝”,当为“极品男人”。早些年在男孩子堆里有“扮酷”之说,“酷”直接就是冷的意思,蓝调子。后来网上有一种人叫“愤青”,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了。不能再往冷里去了,青面獠牙就让人惊惧了。
明度取决于光的物理强度。40瓦灯泡发出的光,明度就比10瓦的高。
生命之色中的明度,不以“瓦”计,而与心境有关。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说一个宫女“红颜暗老白发新”,刘禹锡说自己“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一个“暗”字,道尽了哀怨。与之相反,人高兴起来,特别是少男少女相爱、事业上成功、精神上得到满足,即所谓产生高峰体验时,绝对是让人感到“亮”的。“人逢喜事精神爽”,“爽”字本来就有“明朗、清亮”的意思。
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低,反之饱和度越高。
过去老太太买布料,说“这块布好,鲜蓝鲜蓝的!”这里的“鲜”就是说饱和度高。晴空万里,蓝色的饱和度就高,空气轻度污染,灰蒙蒙的天,蓝色的饱和度就低。我们说孩子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表面上看是说他们“红”,其实是说他们“鲜”,是说他们生命之色的饱和度高。大抵说来,人的年纪越大,生命之色的饱和度就越低,人就越灰。这是自然规律说了算——生理、心理上日积月累的尘埃,用净瓶里的“杨柳水”也是洗不尽的。不过,有些人到老了还是让人觉得“鲜”,甚至越老越是“炉火纯青”,比如齐白石,90多岁了,拿了70岁时的作品对人说:“你看,我年轻时画得多好!”比如钱伟长,70多岁当校长,几年就让一所大学旧貌换新颜。当然这样的人肯定不多,因为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以下两个条件全部成就——一是活到老学到老,一直在“炼”;二是老而弥坚老有所创,始终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些物质上、精神上的新东西。
生命之色的三个属性都是会发生变化的,变得暖一些、亮一些、纯净一些,别人看着舒服,自己也舒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90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