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3年1月3日,元旦放假后的第一天。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读书依旧,乐此不疲。
从今开始读《李国文陪读三国演义》,今天读的是该书的前五回。《三国演义》虽然不是我看的次数最多的一部(读得次数最多的是《红楼梦》,每年读一遍,已坚持十来年了),但是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以前也看过三四遍。今年再次拿起,尤其有李国文先生的精彩解读,值得一看。
先说说陪读者——李国文先生,李先生曾任《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1982年其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2022年11月24日,先生病逝于首都北京。今借此文缅怀。
我读的这套《李国文陪读三国演义》是李国文先生的签名钤印本,为行书签名。李先生早年写的字(包括签名)基本上都是仿宋。我收藏有两套一版一印的《冬天里的春天》签赠本和两通信札,都是先生八十年代签写的,也一并晒出,与诸君共赏。
《三国演义》除了被列为“四大名著”,还被“中国第一文学批评家”毛宗岗称为“第一才子书”。从李国文先生的解读中得知,该书虽然署名为“作者罗贯中”,其实是一部集体创作的小说。当然,该书的最初版本是罗贯中先生写的,但经过几百年来,众多文人的不断添加、删减、修改,最终留有罗贯中所著内容还剩多少,我们已不得而知了。比如,那首脍炙人口的著名开篇序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明代状元、翰林学士、“神童”杨慎所作,是毛宗岗父子在校订评点该书时加上去的,而非罗贯中所作。
清人毛宗岗与其父毛纶,再度增删修正,整顿回目,遂成定本。因此这部作品,可以称为真正的集体创作,由于其大众参与程度相当高,因而精芜并存,薰莸同在。
其实,不仅《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也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胡适先生当年写过一篇八十回《水浒传》考据文章,发表会,日本的朋友写信告诉他,日本还有九十回和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胡适从日本购回一对照,发现除了多的回目以外,前八十回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其实,这一问题很好理解,古典文学作品最初基本上都是手抄本。近百万字的大部头小说,一个人抄,工作量太大。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一个龙抄本《红楼梦》,是书法家刘国龙先生历时30年,以工笔小楷三抄红楼梦。也就是说,平均10年抄一遍。清乾隆年间的没落文人抄《红楼梦》除少数个人痴迷外,还有功利在内,是要卖钱的,家里等米下锅,10年抄一遍,还不都得饿死。找几个人,分配任务,各抄几回(几页)。去年,我看的那套《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少说也有五六人的笔迹,行书、草书,涂了改,改了涂。我想,那些涂改,不光是抄错了的,还有可能就是抄者看到不合自己心意的内容,修改添加的。
书归正传,下面,说说看前五回的感受。
第一回桃园三结义,男主首先登场,表明作者“尊刘抑曹”思想和政治立场。李国文先生在序中说,尊刘抑曹思想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和需要者的一厢情愿,而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意识形态下的产物,该书也只是历史小说,不是历史,不能当历史读。“温酒斩华雄”使得关老爷一举成名,但这一桥段只是作者演绎出来的故事,而非历史。历史上,确有华雄其人,其也是董卓手下一员猛将,据说杀他的并非关公,而是孙坚。那为什么要把斩华雄的事要安在关公 的身上呢?原因很简单,英雄人物嘛,当然要有英雄事迹,并且越多越好,越精彩越好,事迹不多、不突出咋办,那就凑呗。把众英雄干的事,集中的一个人身上,该人物也就逐渐高大上起来。
我感觉,前五回,描写最出彩的不是关羽,而是张飞、曹操和吕布三人。
张飞鞭打督邮,读罢如饮甘露,使人畅快淋漓。
曹操刺杀奸贼董卓未成,却屠尽良善吕公一家,并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语成就千古骂名。
“三英战吕布”,出彩的是吕布而非“三英”。关云长“酒尚温时斩华雄”,何其英勇,到了吕布跟前,一个不行,两个也不行,哥仨只能齐上阵。一战名扬千古。
武功第一,人品却倒数第一。“三姓家奴”,见了有权势的就叫“爹”,并且杀一个,拜一个,当机立断,绝不含糊。“吕温侯”的人设也是堪称“一绝”。
名著之所以为名著,除了故事情节外,还要树立几个性格鲜明,让人过目不忘,甚至成为某一类人物的代名词。如,憨直鲁莽的“猛张飞”,义薄云天的关云长,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乱世奸雄的代表“曹阿瞒”等等。
其实,吕布这种人比比皆是,前几天,看了一本张明扬的《弃长安》,里面有一个京兆尹崔光远,就是这号人物。唐明皇李隆基弃长安时,被指派留守的崔光远是大唐的京兆尹;安禄山的叛军还没进长安前,崔光远就主动和安禄山联络,被委任为大燕(安禄山称帝后定的国号)的京兆尹;叛军内乱时,他又投奔李亨(唐肃宗),从龙有功,又当上了大唐的京兆尹。
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例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9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