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论(苏洵)
男子汉一结婚当爹,就标志着由小伙儿晋升为“老爷们儿”。
当爹使人成熟,当妈使人坚强。为父则强,为母则刚。一个男人的成熟总是从他当爹的时候开始。
北宋“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唐宋八大家”里,人家爷三个占八分之三,“苏文生,吃菜根;苏文熟,吃羊肉”,我的一个同事就叫苏文生,面黄肌瘦,想必是吃菜根吃的。
“洵”的本意是洵河,源秦岭,入汉水,引申为洵美诚实;“轼”为车把手,看上去默默无闻,实际上不可或缺,苏洵给二儿子起这个名,希望他不事张扬,把握方向;“辙”是车轱辘印儿,代表前进的旅途,期冀前途远大,人生旅途渐行渐远。
苏洵父子三个水陆两栖,“车把手”和“车轱辘印儿”也真争气,苏轼文学成就最高,苏洵政治成就最高,苏洵自己,则是养儿成就最高!
《三字经》有云:“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苏老泉的前半生一直在玩儿,终日嬉游,不知生死之悲,他父亲始终“纵而不问”,直到他二十七岁当爹了,才幡然醒悟,知道有大本事才能有大出息,“年二十七,始发奋读书”。
我倒是觉得,从苏洵的父亲苏序到苏洵自己,当爹的本事都不小,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培养孩子,没慌里慌张地早早送进补课班。
苏洵活了58岁,玩了27年。妻子是眉山富豪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程氏生三子三女,长子苏景先和长女、次女早夭,成活率百分之五十,小女儿苏八娘就是苏小妹,也挺出名的,可惜婚后被老公公和丈夫合伙儿虐待,忧愤而死,就剩下文忠公东坡居士苏轼苏子瞻和文定公颍滨遗老苏辙苏子由。
苏洵19岁结婚,妻子程氏时年18,直到23岁才有第一个儿子苏景先,这必须得感谢900年前的东汉天师张道陵。
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里有“青城四秀”:侯人英、洪人雄、于人豪、罗人杰,我最早对青城山的印象就是来自于此,觉得这个山名很有古朴豪迈的气质,不出个把厉害角色很难。
道教有四大名山: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青城四秀”固然是虚构,但“蜀中四秀”确有青城之幽,峨眉之秀,剑门之险,夔门之雄。
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苏洵游成都,来到玉局观,看到青城山张天师张道陵的画像,顿时一见如故,有感于怀,用随身玉佩换回家供奉,每天焚香祷告,祈求赐子,也许是这位天师不太忙,抽空施法,当年冬天,苏洵果然得子苏景先。
景先者,景仙、敬仙也,从孩子的名字就不难看出苏洵对仙师的感激之情。
由此开始,苏洵就踏上了求仙之路。
张道陵是“汉初三杰”张良的八世孙,于青城山改“五斗米教”为道教,寿122岁驾鹤西去。为苏洵遂愿了大公子,他似乎兴犹未尽,一年后程氏又生次女(苏七娘?),随即是幼女苏八娘、次子苏轼、三子苏辙。
苏轼的小学入的是天庆观北极院,从师道士张易简。苏洵领俩孩子去京都赶考的时候,还认识了宝聪禅师,这是位来自彭州的高僧,与苏洵交往甚密。
苏洵的“仙踪”不止于此,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苏洵携全家东出三峡进京的途中,还去过丰都参谒仙都观,在阴长生升仙处凭吊,写《题仙都观》,“飘萧古仙子,寂寞苍山上”。阴长生是“蜀中八仙”之一,也曾于西汉末年来青城山修道。
苏洵年轻时浪荡不羁,随后幡然醒悟,后半场发力,“认墨为糖”,“焚稿奋发”,终于父子成名。但仍旧没忘记一边读书,一边行走,寻仙交友,走过成都、阆州、峨眉、夔州、三峡、荆州等地,欧阳修、韩琦等都是他的朋友。
如今的四川眉山有“三苏祠”,“苏坟山”,整个眉山市都酝酿在苏氏一门的盎然文气里,连阳光都在文邹邹地普照大地。
更多时候,因为是苏轼、苏辙的老爹,人们才注意到苏洵,其实他的政论文议论明畅,笔力雄健,绝对不容小窥,要不也不会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要想看一个孩子有没有出息,就看看他的老爹在干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91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