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如此一针见血地描绘出中国社会阴暗面的鲁迅,在北京大学以特聘讲师身份讲课期间的一九二一年,出版了他的杰作《阿Q正传》。这部小说极其有名,我们先来看看小说的内容简介。
阿Q是住在未庄土谷祠的雇佣农民。依照鲁迅的说法,取名阿Q是因为不知他的姓名,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Q」是「鬼」,也就是幽灵之意。以赵太爷为首的村人们,都认为阿Q是个傻瓜,而他本人也是十分地傻气、乐天。因为不管他受到了什么样的委屈或是屈辱,都能马上将之转换为自我满足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
某日,阿Q调戏一位小尼姑,被骂道:「断子绝孙的阿Q!」,因而受到刺激,他想着:「断子绝孙后便没有人供一碗饭……」。突然开始想女人的阿Q,对着赵太爷家中的女仆吴妈嚷道:「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因而被赶出门,失去了在未庄的工作。不久,从城里回来的阿Q,脱胎换骨似的让人刮目相看。不过,他在城里与盗贼狼狈为奸之事在未庄里传开后,便再次地被众人当成傻瓜一般地看待。
辛亥革命爆发后,阿Q看着村民的慌张不安,便心想「革命也好罢」。几杯黄汤下肚后,带着醉意的阿Q大喊着「造反了!造反了!」,幻想自己加入了身穿白盔白甲的革命党,向曾经欺负他的人复仇,并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可是在第二天早上醒来后,阿Q发现革命成功的荣誉,竟然被钱家少主「假洋鬼子」给拿去了。阿Q不仅无法加入革命党,还被栽赃成为赵太爷家强盗事件的犯人,被抓了起来。阿Q被关进牢房,等待着他的,是枪决示众的死刑。
阿Q被带上堂,在长衫人物的面前,第一次握着笔,「使尽平生的力气画圆圈」;第二天,他被押上囚车上街示众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命运。阿Q在围观处刑的群众之中,「他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比起他过去曾遇见的那只恶狼眼睛更加凶狠。「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阿Q甚至连「救命」的声音也发不出,「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彷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充满悲剧色彩的阿Q,是体现中国人国民性的代表人物,当连载开始之时,人们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就是阿Q的原型。阿Q认为「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把被称为「我是虫豸」的屈辱转化为「得胜」的心情,对于阿Q的这种卑屈和不痛不痒的马虎心态,鲁迅认为这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由此可见,这是鲁迅对于自己的祖国——不承认鸦片战争以来在军事上的失败,沦落为半殖民地,彷佛是个「不孝子」的祖国,既痛恨又爱惜的感情体现。
另一方面,阿Q在革命上的一知半解,以及欣喜观看他受刑的群众们的模样,展现出中国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事实上,参加太平天国以及呼应太平天国的反叛势力的人们,许多都是下层民众,他们的掠夺行动,彷佛是将日常所积累的不满情绪在瞬间爆发一般。「濒死之人一哀号,活人便来看热闹」的场景,就算不举出电影《芙蓉镇》的例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是经常可以看到的现实。
小说的舞台未庄,若是单从这一个地方社会来看,所谓的革命,也只不过是一名可怜的男子被枪决的事件罢了。打倒满洲人王朝的革命大义,也随之被缩小为权势者们毁坏寺庙中「皇帝万岁万万岁」之龙牌的行为。台湾的评论家柏阳曾指出,无论是多么出色的理想和主义,一旦深入置放到中国文化之中,其本质便会变质成为截然不同的东西。鲁迅在深刻的痛苦下,提出对中国社会的理解,直至今日,仍旧持续地向世人们抛出尖锐的问句。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9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