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也是有讲究,也是有先后顺序的。
一般情况下,初一拜年是不出村的。初二要带着媳妇回娘家的,初三要去姑姑家的,初四去舅舅家,初五去姨家。
八十年代以前都是骑洋车出村拜年,路途远的,一天才能打个来回,早上去傍晚才能回家。中午都要在亲戚家吃饭。
二八自行车,后行李架上坐着媳妇,自行车大梁上坐着自家的孩子。如果亲戚多,从初二一直要串到初七八才能串完。
为什么大年初一一般不出村拜年呢,这个讲究很多人都不知道,只有上了年岁的才有可能知道一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年轻人早就不在乎这些了,只要他们认为节省时间,怎么方便怎么来。
初一不出村拜年首先是避免花钱,如果初一就串亲戚,就要花钱买东西,这就是破财。其次是不出村拜年,还是为了家人团圆。
除夕之夜家人在一起守岁,基本都很疲劳,不是看电视就是打麻将。早上吃完饺子,在村里的家族长辈家拜个年,然后再去街坊邻居家串串门,一上午就这样过去了。
过去拜年是先家族后乡亲。然后从东头到西头,一家不落的都去拜年,只要比自己辈分大,就进门喊一句称呼,跪到院子里就磕头。还没等屋里的人出来,磕头的人就转身走了,屋里出来的吧人只能看个背影,知道谁来了就行了。如果两家有什么恩怨,只要他来了,给你拜年了,所有的疙瘩都算化解了。
自从到了新社会,这种拜年的习俗就没有了。文革时期破四旧,立四新,全国都过革命化的春节,把磕头拜年的习俗给消除掉了。这样年轻人就反对磕头拜年,就顺应了革命形势。
就因为过革命化的春节,很多老人思想上都转不开磨,很多年才慢慢的适应了。
拜年只是形式上去各家走一走,坐上一会儿,说几句话,喝上一口茶水,吃几个瓜子花生,就算是拜年了。一句新年好,或者新年快乐就得了。
过去初一拜年,满街筒子里都是人,一个家族一个人带头,后面跟着一群晚辈,从这家串那家。
现在很难看到这样的情况了。年轻人没有了老理的约束,也没有家里长辈的教育,他们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挑着捡着的去几家就回家打牌了。手机游戏比什么都重要,拜年只是不得不去的事儿。
也有家族小的,串几家就串完了,拜年只是走个过场,也不会坐下来聊天,看到有人来了,屁股都能坐稳就站起来走了。
今年还算比较好一点,毕竟三年的疫情,人们基本都不去拜年,总算是放开了,该去拜年的还是要去的。
现在有个家庭轿车,想什么时候去拜年就什么时候。而且基本都不吃饭了。只有回娘家的要多待会儿,吃了饭才能回家。
开着车,提前准备好礼物,一天就能转好几家。人们从不理解变得都能理解。谁也不在乎吃那么一顿饭,当舅的也不会埋怨外甥子,一年到头见不着面,见了面连个屁大的工夫都没有,就又走了。亲戚之间有的人都认不出来,平时要是在街上打个照面,谁也不认识谁。
拜年的讲究少了,自然亲情也就少了,快节奏的生活,改变了传统的观念和习俗。有进步也有遗失,过年也变得和平时没有太大的区别,年味儿也越来越淡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9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