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铭书: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新担当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鼓励各地、各部门探索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容错机制和保护机制,旗帜鲜明地鼓励和保护勇于改革创新的干部,激励广大干部奋发有为、勇于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凝聚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就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提出明确要求。云南省委制定下发了《实施意见》,激励全省广大干部切实增强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云岭铁军”,努力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
一、担当作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政治品格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就在于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一批讲政治、敢担当、善作为的党员干部,他们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前仆后继、砥砺奋进,为党和国家事业担当作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担当作为,既是对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更是领导干部的基本政治品格。
(一) 担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内涵丰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敢于担当、勇于担当一直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闪耀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品质与民族气节的集中体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所体现的便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天下担当、为历史担当的宏伟志向和天地情怀;“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就要热心地去做。对于国家有害的事情,就要憎恶它并远离它,所阐释的是敢于担当的民族精神;“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忧虑国家大事而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些就是忠贞之臣的志向,所揭示的更是勇于担当的民族品质;“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管自己的身份地位如何,忧国忧民的责任始终不能忘怀,更是倡导为国尽忠、为民尽责的担当意识;“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透射的则是一种敢于担当,敢于挺身而出的民族气节。明代学者陈继儒认为,看一个人主要看四个方面:“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做人标准的概括,第一条就是担当。
正是这种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担当精神,始终激励着历朝历代无数仁人志士肩负起“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奋勇拼搏,砥砺前行,为民族、为国家、为百姓担当。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物不胜枚举,张骞、司马迁、范仲淹、文天祥、林则徐等等,他们的言行充分展现出中国知识分子身上那种忧国忧民、恪尽担当的气节与风骨。担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一种品德,一种精神,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是中国人文精神的脊梁。
(二) 担当是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的要求
敢于担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是由我们党的人民属性和人民立场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必然成为为民担当、领导社会革命改革和发展的先进政治力量。1945年4月,刘少奇在《对中央妇委同志的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19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