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君:妇女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全文3030字)

陈明君:妇女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马克思曾说:“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妇女的伟大作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重要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妇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有妇女这支伟大力量的广泛参与和不懈奋斗”的重要观点。这些论断、认识和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各个历史时期广大妇女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中国化阐释,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新时代,***总shu记认为广大妇女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仍然能够顶起半边天,而且将会在基层社会治理民主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业创新、社会公益、最美家庭建设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妇女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角色认识不重视

农村妇女的政治意识、公益意识和组织意识相对薄弱——这三种被认为具有“男性化”特征的意识范畴。农村社会很少对一个“称职”的女人具备这些“男性化”特征有所期待。这是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女性的社会角色不断建构的结果。因此,部分妇女往往表现出不关心政治、不热心公共事业、不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等社会治理被动性。妇女对“家”之外的社会角色认知较为匮乏。

(二)社会能力挖掘不充分

在农村地区,作为家庭成员的妇女能力,如务农、家务、育儿、敬老和联谊等能力都得到明确和强调。在社会层面,妇女其实也不缺乏组织力,很多地方都有妇女组织,比如歌舞群体、宗教群体、手工群体等。然而,无论是妇女组织自身还是外界对妇女组织的期待,大多单纯停留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上。而关于其他社会治理的功能,如关爱留守老人、儿童、调解家庭纠纷、保护生态卫生环境等等,妇女组织还发挥得不够充分。

(三)妇女工作目标不明确

“妇女主任”是每个行政村的“标配”,也是最应该带头发挥女性社会功能的角色。然而,在现实中却常常存在不履职和履职不到位的情况。妇女儿童之家也时常停留在“挂牌”与“空置”的状态,没有经费保障,缺乏实际的活动,未充分发挥基层治理作用。大多数“妇女主任”在平台失效的状况下,很难做好本职工作,如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其工作职责常被简化为“开会”、“煮饭”、“办招待”等。

(四)妇女工作成效被异化

妇女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缺乏主体角色认同,其也无法发挥参与社会治理的最大效能。在不断地边缘与被边缘的过程中,导致“妇女主任”这个职务变得越来越具有“补偿性”、“随意性”和“唯亲性”。村民没有将自身的切身利益与需求的满足寄希望于妇女工作上,自然就会导致对妇女主任由谁来担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五)农村妇女代表大会的形式化

农村妇女代表大会运作模式具有明显的科层制色彩,对群众的工作方式为层层动员的运动式。这样的工作模式容易使妇联组织滋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21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