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材料合集26篇,含典型经验、理论文章、工作纪实、工作总结、调研报告等(全文53378字)

新时代文明实践汇编

目 录

一、典型经验
创新文明实践机制以条块互通推动精准实践……………..3三个统筹打造高质量新时代文明实践样本…………………..6搭好“五桥”建好“五家”………………………………………13深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18深化文明村镇创建用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25二、经验信息
文艺微党课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29望闻问切开创文明实践新疗法…………………………………..31三个到位全力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开展………………………..34六进农家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38四举措点亮群众新生活……………………………………………..41三、理论文章
创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样板………………………..46放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构成功能………………………..50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强起来………………………..53

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水平…………………….55
新时代文明实践关键要走好群众路线………………………..64四、工作纪实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纪实1……………………………………….67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纪实2……………………………………….71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纪实3……………………………………….75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纪实4……………………………………….80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纪实5……………………………………….83五、工作总结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总结1……………………………86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总结2……………………………89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总结3……………………………92六、调研报告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调查与思考……………………………94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调查与思考…………..101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调研报告…………………………108

创新文明实践机制 以条块互通推动精准实践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市首批46个文明单位中试点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创新机制,发挥文明单位行业多样性优势,力求促进条条块块互通,推动文明实践精准下送至基层,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科学谋划,文明实践实现条块互通。
    聚焦战略定位,充分考虑我市文明单位覆盖市、县、镇三个层级且分布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医院、企业等数十个行业的特点,制定文明单位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方案和指引,有机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今年7月,全部试点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挂牌运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文明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跨越层级和不同行业直达基层,在原有的县、乡镇、村三级单元中增强了“条”与“块”互通能力,发挥了精准协调、精准实施、精准指导的纽带作用,营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局面。
二是布局鲜明,因地制宜打造高质量阵地。

各文明单位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统筹本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

站部署,并担任志愿服务总队长,履行好实践站建设的第一责任,组建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合计7620人,制定印发本单位文明实践制度141份。全市试点单位按照节约原则,以共享方式设置文明实践站,统筹整合已有的理论宣讲基地、活动室、文化展厅和文化长廊等场所面积共3550平方米,投入经费57.62万元,做到有活动场所、有管理人员、有活动计划、有鲜明主题、有制度机制。部分单位开设文明实践线上平台,加强线上线下呼应互动,打造“零距离”文明实践服务。
三是以城带乡,助力城乡一体化建设。
    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各项指标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上,积极发挥其思想阵地作用,严格对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突出重点,常态长效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助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培育城市精神为抓手,深入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以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为抓手,推动城市形象赏心悦目;以推进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让全市群众享受到文化惠民工程成果;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开展文明单位帮扶贫困乡村、贫困群众,与村镇结对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凝心聚力。
四是靠前服务,增强文明实践末端细胞功能。
    按照“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延伸到哪里”的原则,试点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靠前服务,实行双向工作模式:对内,

充分发挥实践站的功能作用,在本单位干部群众中定期开展青

年讲党课、普法教育、文化沙龙、先进典型宣讲等特色实践活动;对外,积极回应广大群众需求,探索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组织百姓宣讲活动次数103场。各试点单位在实践中提升动员能力、整合能力、引导能力、服务能力。比如,总结阵地、平台、形式、项目等建设经验提炼出“12345+N”文明实践工作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常抓不懈,服务对象超过2万人次;开设“家事直通车”,打通家事审判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五是彰显特色,培育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服务项目。
    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文明实践载体,有针对性地培育志愿服务项目272个,组织理论学习普及活动415场,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508场,重点打造了减税降费助力复工复产、特色农产品电商推广、心连心扶志助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等一批群众急需、特色鲜明、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借助“文明与爱同行”社会公益大赛塑造推广品牌项目,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群众的需要,丰富了文明实践活动的内涵,让理论、政策、道德、文化、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三个统筹打造高质量新时代文明实践样本

    自被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市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南通市部署要求,以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以弘扬时代新风、培育时代新人为具体目标,以“全省示范、全国一流”为工作定位,创新实践路径,打造工作品牌,凝心聚力、扎实推进,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30×50”百姓名嘴孵化志愿服务项目入围“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创新案例”。文明实践助力抗“疫”、移风易俗“四树五禁”、全国首创文明实践日历等经验做法全省放样,全国有影响。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中央文明网、中央文明办文明实践公众号、学习强国等三十多家省级以上媒体先后500多次报道特色做法。
一、统筹实践阵地建设,形成整体联动覆盖城乡的强大体


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发挥

统筹协调、组织实施作用,盘活各级各类资源,打造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矩阵,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1.强化纵向到底,构建层级实践矩阵。
    明确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四级组织体系和功能定位,下好全域文明实践“一盘棋”。实践中心作为“最强大脑”进行顶层设计,精心打造“中央厨房”,出台运行制度,压实层级管理机制。17个实践所注重承上启下,激活区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道德讲堂、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以及各类主题广场等资源,旗帜鲜明亮出“我们的阵地”,精准派送“四季套餐”420余份,形成“一域一特”。231个实践站因地制宜,在固化“六大规定动作”中传思想、做志愿、育文明,常态速递“营养快线”923份,形成“一站一品”。5000多个文明实践点打造“10分钟志愿服务圈”,组织实施“家家到、户户暖”行动,开展微小型活动2000多场,做好群众喜爱的“家常菜品”,将创新理论讲到田头,暖心服务送到心头。
2.强化横向到边,构建内外联动体系。
    今年,在五大平台基础上,新增法律服务、健康促进、扶贫帮困三大平台。八大服务平台聚合相关部门专业资源,用活公共服务资源,传授培训志愿者专业技能,面向社会开展专业性、示范性、孵化性的志愿活动。配置“8+N”志愿服务队伍,更好地指导服务基层开展活动。吸纳“福缘”、义工联等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形成机关党员干部、社区居民群众、社会公益组织三方参与、三方联动、三方提升的志愿服务新局面。80多个部门结合“村居吹哨、部门报到”“群众吹哨、志愿者报到”

项目,将志愿服务横向延伸至校园、军营、网络、部门企业、

田间地头等群众聚集地,建成遍布城乡的文明实践阵地。
3.强化合纵连横,构建智慧管理格局。
    依托文明实践“云平台”指挥中心,开展“云端”直播,将理论送到“心上”、文艺送到“耳边”、技能送到“指尖”。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宣传思想文化资源整合提升,推动现有公共服务平台协同一体运行,构建出实时指挥,全程跟踪、互联互通的智慧管理格局。按照工作导图,每日专人值班,督促各级文明实践组织,常态化组织开展网上志愿服务、圆梦微心愿等活动。把“云平台”打造成线上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云端”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同步开展网上文明实践活动14000多次,志愿者活跃率达100%。
二、统筹志愿活动开展,形成新思想引领新发展的强大活


坚持文明实践与市委中心工作高度结合、深度融合、紧密

配合,为推动破“疫”复苏,夺取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双胜

利”,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提供重要支撑。
1.开展“燎原”宣讲,放大创新理论引领力。
    实施“30×50”百姓名嘴孵化工程,组织1500多名理论宣讲志愿者,围绕“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打好脱贫攻坚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和群众生产生活、切身利益息息

相关的话题,开展进企业、进庭院等“七进”式燎原宣讲5000

多场,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儿,说老百姓关心的事儿,讲老百姓愿意听的理儿,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群众之间产生更多的融入感、亲切感、共鸣感。充分释放231个村(居)“红色大喇叭”“空中”辐射功能,实施“板凳课堂”、小蚂蚁宣讲团、“庭院微聊会”、“青学社”等20多个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坚持理论宣讲“大众化”与“化大众”相结合,让群众当好家乡“播音员”“宣讲员”,将党的方针转化为鲜活案例,用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用小案例展现大蓝图,回应老百姓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增强群众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2.突出“套餐”派送,激发中心大局战斗力。
    将文明实践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鲜活力、生命力。组织近千名“土专家”“田秀才”,深入村组开展技能辅导,让村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231个实践站采取“村营合作社+种植+农技”模式,加大先进技能引入,拉长农民致富链条。打造“文旅+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依托乐百年小镇、龙湖山庄等,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深入企业、建筑工地等开展志愿服务,实施“服务企业科技行”项目,将思想、文艺、温暖等“套餐”派送到群众身边,把文明实践站点打造成项目招商“前沿哨”,聚贤聚能“强磁场”,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

技术等入驻,为建设“产业高地幸福之城”凝聚磅礴伟力。今
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544.2亿元,增长3.8%,增幅南通第一。
3.用活“五单”闭环,提升为民服务凝聚力。
    围绕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接单”“圆单”,群众“评单”“五单”闭环模式,将网上“云服务”与网下志愿行动相融合,把准民意“经脉络”,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精准化、常态化。群众通过网上平台发布微心愿2290条,实现率98%。开展“春风送暖书记行”活动,市委书记顾国标率先以普通志愿者身份深入困难家庭做志愿、圆心愿。240多名实践所站长紧跟上,把党的声音、党的关怀送到百姓心坎上。开展“助残脱贫奔小康”活动,市长于立忠统筹协调,联袂各文明实践单位为全市7300多名残疾人实施“希望、造福、安居”三大工程。开展“情暖学子,放飞梦想”活动,发动社会力量,累计筹集助学款89.4万元,为249名贫困学子提供学业帮扶。组织全市1835名医护志愿者深入全市2万户家庭开展健康咨询、免费体检等,满足群众对“更好的医疗”需求。
三、统筹文明乡风打造,形成致力乡村治理的强大支撑
    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纲、德治为魂,持续不断地通过文明实践推进乡村治理,切实提升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化素养,进一步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1.自治为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发挥文明实践点就在群众身边的优势,干群携手治理,聚

焦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实施“四清四化”工程,保障乡村“生态之美”。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结合乡土习俗,制定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四树五禁”纳入其中,引导村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诸事俭办,涵养乡村“文明之美”。发挥乡贤、“五老”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影响力,组织他们当好扶贫帮困“服务员”、呵护家园“巡逻员”、邻里矛盾“调解员”,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全市各文明实践所站点建立议事室,在“喝茶聊天议事”中,架起干群连心桥,构建乡村“自治之美”。
2.法治为纲,画好社会治理“同心圆”。
    实施“主体+站点”阵地建设“全延伸”行动,构建全市半小时“法律服务圈”。建设法律服务平台,以德法实践基地、法治文化园、清廉园等为依托,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向镇村、企业、机关、学校延伸,同时新增普法氛围营造点720多个。实施“法润民生”“疫情防控,法治同行”“美好生活,法典相伴”等项目,形成全市法治文化阵地“一品牌多系列”的发展格局。组织法治志愿者送法进企业300多次,送法进社区400多次,送法进网络3000多次,提升了法治文化渗透力和感召力,实现普法知识“到村、入户、见人、走心”。
3.德治为魂,建成乡村治理“朋友圈”。
坚持把加强道德涵养作为社会治理关键点,准确把握普通

群众的生活特点和心理需求,以业缘、地缘、趣缘、技缘等为

依托,建设群众守望互助朋友圈1000多个。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组织辖区文艺能人、民间艺人,把“文明新风
16讲”融入水乡号子、挑花担、罗汉龙等各类精彩文艺曲目中,实现文艺润泽,引导广大群众在实践参与中培育文明习惯和社会公德。常态化开展“树、讲、演”特色活动,打造放大好人效应。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媳、好妯娌、好邻居等评选活动,培育家庭美德。制定《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奖励帮扶和礼遇实施办法》,发挥中国好人典型作用,让有德者感受温暖,让争当好人成为自觉价值追求,培育个人品德。

搭好“五桥”建好“五家”

    街道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助力易地扶贫搬迁,搭好“五桥”建好“五家”深入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的落实,将志愿服务触角延伸至所有搬迁家庭,引领搬迁群众增强内生动力、实现稳定脱贫、全面融入城市,过上美好生活。
一、搭“感恩桥”,建奋进之家
    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激发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一是加强政策宣讲。
    成立移民宣讲志愿服务队,有义务移民宣讲员23人,巾帼志愿服务队伍7支。
二是开展感恩教育。
    组织移民群众参加移民夜校,开展了3期感党恩教育,播放爱国主义电影5场。
三是提升奉献意识。
    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吸收移民群众志愿者70人,分批次参加小区治安巡逻、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
四是选树先进典型。

开展了好邻居、和睦好夫妻、教子好父母(好婆媳)、孝

顺好儿女、和谐卫生好家庭的“五好”文明创评活动,引导搬迁群众争当好市民。
二、搭“致富桥”,建幸福之家
围绕就业核心,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一是强化就业技能培训。组织各类志愿宣讲队,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双语、消防、
刺绣、电工、厨师、挖掘机等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已开办技能培训31期,培训移民41007人次;移民夜校已开展5期,培训移民2000余人次,实现移民群众培训再就业880名。
二是多举措推动创业就业。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主动为移民群众与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杭州路社区开发智慧集市和各类商铺94个,实现移民群众创业150户。积极推荐就业,主动对接市就业局,借力扶贫车间及其他本地企业,在街道辖区内开展招聘会,实现200余人就近上岗就业。强化公益性岗位兜底,解决就业人数229人;
三是有序组织劳务输出。
    疫情防控期间,组织返岗务工共596人,其中,省外210人,省内386人。
三、搭“连心桥”,建温暖之家
    汇聚各类力量,抱团开展困难帮扶、助学圆梦、健康助力、爱心陪伴等暖心行动。

一是开展困难帮扶行动。
    建立关怀关爱机制,建立工作台账,由志愿服务网格员定期入户了解其生活情况,为30位小朋友送去心愿礼物,为200余户有实际困难的送去米、油等生活必需品。
二是开展助学圆梦行动。
    由志愿服务网格员定期对学生入学和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建立了社区—学校—家庭的三联动机制,助学圆梦18人。
三是开展健康助力行动。
    定期联系医疗机构到社区内为辖区居民开展义诊,主动联系妇联组织移民妇女开展优生筛查21对、两癌筛查300余人,对因病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开展临时救助8户。
四是开展爱心陪伴行动。
    建立志愿服务队5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场次,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开设四点半学校,常态化开展儿童之家活动,与黔东南州电子科技学院大学生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
五是开展农民工关爱行动。
    积极协调市信访联席会、业主方、施工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30余万元。
四、搭“平安桥”,建和谐之家
    创新“街道主导、部门协作、社区主抓、群团参与、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积极创建平安和谐社区。
一是强化法制宣传。

通过开展宣讲会、宣传单、入户宣传等形式,发放法制宣

传资料2万余份,扫黑除恶宣传册、宣传单4万余份。联合市司法、市公安、市禁毒办、市交警队、市消防队等部门开展法制宣讲活动8次,开展专题会议10次。与市反恐办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反恐演习1次。
二是联调处理纠纷。
    联合社区居委会、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定期不定期集中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共调解劳动争议、化解邻里纠纷、家庭婚姻矛盾4起。
三是引导居民自治。
    充分发挥巡防队员专业力量,在社区主要道路穿插巡逻。组织扶贫公岗60人成立治安巡逻队。发动治安治保积极分子群防群治力量,38名网格员、46名楼栋长参与辖区巡防,共妥善解决突发事件3起。
五、搭“融合桥”,建文明之家
    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引导搬迁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尽快融入城市新生活。
一是提升文明形象。
    以创文工作引领,积极引起群众参与创文、支持创文,争当文明人。
二是推动移风易俗。
在社区内开展市民意识培训班和宣传引导工作,引导移民

群众适应城市生活,摒弃不良陋习。
三是提升文化素质。
    围绕文化素质、技能提升、生活礼仪医疗卫生等方面开展移民夜校5期,双培活动20余期。
四是开展文体活动。
    成立5支文艺队伍和4支篮球队伍,常态化开展文体健身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深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我区深入实施“打造道德高地”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推动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地生根,切实增强道德建设的时代性与实效性,强化实践道德力量的涵养支撑作用,充分发挥道德典型的示范引领效应,培育选树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目前全区中国好人已达30位,数量位居全国区县前列,同时还推评全国文明单位清水塘社区、全国文明村檀木岭村、全国未成年人建设先进单位我区委宣传部等一批先进典型。
通过“小平台”传播“大理念”,注重道德价值引领
    我区将“厚德”提升到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目标任务,形成同向同行的强大正效应。
丰富实践形式。
    出台三年行动方案。从公民道德培育、社会诚信建设、志愿服务普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文明创建提升、网络文明建设、营造崇德向善良好环境等方面着手,为推动养成“为国尽忠、为职尽责、为家尽孝”的厚德精神和倡导“立厚德、行厚道、积厚福”提供了方法遵循、行动指南。进一步加

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组织编

写《厚德学生读本》,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关键词的德文化深入孩子心田,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3个不同阶段完整的公民教育框架体系。特别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出台以来,我区迅速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各方任务,推动
《纲要》落细落小落实。建设实践阵地。率先打造全省首个区级好人馆,集中展示了全区各类先进
典型事迹,是一处学习、宣传、弘扬好人精神的展示教育基地。展厅面积1000多平方米,分五个板块,馆内设好人大本营,定期举办“好人讲堂”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2018年被评为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新建主题公园2个、主题街巷4条、好人灯箱3组、公益广告示范点10个,各社区根据自身特色设立了一批厚德主题文化墙,形成了“每个街道都有一处宣传主阵地、每个社区都有一面宣传文化墙”的新景致。
完善实践平台。
    把厚德精神的传播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区级融媒体中心重要工作。借助新媒体,及时更新推介相关经验信息,开设微信公众号,加强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和互动。开展了“好人榜样”“厚德之星”等专题报道,累计上稿1500余篇,进一步整合文化馆、图书馆、街道文化站等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为服务基地,开设“厚德书吧”“厚德大戏台”,让内涵

更丰富。建成7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7个城市驿站,服务40

余万群众,让厚德的理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入群众身边,传播声音。
通过“小故事”讲好“大道理”,深化道德教育引导
    我区坚持“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的典型示范效应,通过“小故事”讲好“大道理”,让好人善举成为市民群众内化于心的厚道标准。
坚持身边典型大家评。
    我区坚持群众路线,建立自下而上的推选机制,边征集边评选边宣传。一方面,提升“审美”的维度。把视角对准普通市民,把重点放在基层单位,挖掘普通百姓身边的“草根”故事、“草根”善举,发掘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建立媒体和群众推荐发现机制,扩大好人事迹传播覆盖面。另一方面,拓宽“选优”的渠道。严格按照群众广泛推荐、层层遴选审核、社会公示监督、民主投票评选等程序规范评选,增强“透明度”,将推举机制细化到基层最末梢。
坚持身边典型大家学。
    一个好人是一面旗帜,一群好人就是一道风景。通过新媒体宣传。将全区先进典型事迹制作成年台历、录制成声音故事进行“微宣传”,与湖南电台新闻频道合作,邀请专业播音员、志愿者、各级先进典型共同参与,把事迹故事录制成声音传记,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进行全媒体传播,让群众学有榜样、赶

有目标。通过微作品演绎。把先进典型的事迹编成舞台剧、话

剧等,通过巡回演讲将典型事迹送入机关、企业、学校、街道,举办巡展巡演、事迹报告会等中央、省、市大型活动60余场,直接受众10万余人。
坚持身边典型大家做。
我区的先进典型集结成营,成立了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组织

—好人大本营,在好人大本营的带动下,身边典型在街道社区成立工作室,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区的志愿服务网络,目前我区志愿服务队增加至213支,注册志愿者达8万余名,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211个,好人工作站11个,开展好人进校园活动50余次,打造了“好人榜样”“学雷锋做好人”“道德辅导员”“好人讲堂”等一系列亮点品牌。通过各类活动,先进典型不仅成为文明的传播者,更成为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的践行者。
坚持身边典型大家敬。
    “有德者应有得”,我区礼遇先进典型。让有德者得实惠。区文明委制定了《我区礼遇帮扶各级好人十条措施》,赠送好人礼遇卡,让先进典型在生活中得到关爱和礼遇,对于事迹突出的典型人物优先推荐提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资格,推动形成“好人有好报”的社会价值导向。我区每年安排帮扶礼遇资金近20万元,从医疗、低保、就业、救助等方面对生活困难的先进典型人物给予帮扶。
通过“小切口”引领“大风尚”,推动道德实践养成

我区把厚德建设与城市建设、民生建设、提升市民素质同

谋划、同部署、同实施。通过“小切口”引领“大风尚”,提升居民幸福感。
聚焦宜居建设增强居民幸福感。
    完善城市交通。地铁3号线、5号线通车试运行,大明大道、竹隐路全线拉通,朝正路等瓶颈路、断头路实现通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成月湖、朝正垸等片区雨污分流改造,疏浚管道52万米、化粪池4375座。打造宜居城市环境。持续推进“一圈两场三道”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33个,新建停车场21个、停车位8171个,新建提质农贸市场和生鲜门店12个。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新建公园、小游园12个,新增绿地40公顷,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4.43%。提质城市管理水平。持续开展渣土扬尘、餐饮油烟、户外广告、拆控违等专项治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创新实施“4+2”分类法,生活垃圾减量15%以上。全面实施“厕所革命”,新建提质公厕45座、垃圾站76座,创新推出“百度搜公厕”。
聚焦民生福祉增强居民幸福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9年安排民生支出64.4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42%。省、市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坚持就业优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新改扩建学校15所,新增学位4620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87个,签约服务人数22.6万,重

点人群签约达10.5万。新建全民健身工程102处,提质社区(村)

文化服务中心13个,有序推进区福利中心建设,新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家,开办快乐老人大学12所,探索设立“老年人餐桌”4个。
聚焦群众性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增强居民幸福感。
    融入日常活动。把厚德建设融入日常活动中,“讲好人、学好人、做好人”品牌宣讲活动,宣讲近100场,听众达5万人次,活动影响辐射到全市全省。还应雨花区、芙蓉区、市直机关等单位邀请,开展“点菜式”课题宣讲。全区先后承办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全省“清明祭英烈”“我和我的祖国”等群众性主题活动600余场次,直接受众10万余人。融入未成年人生活。深入推动厚德精神进学校、进课堂,发动全区中小学生参观好人馆,结合“学雷锋、做好人”“我是志愿者”“好人好事征集评选”等10大主题活动,让崇德向善的理念扎根孩子们的心田。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近5000万元。推动开展农村“五治”工作,檀木岭村、金霞新村、汉回村等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实现全区107个社区(村)“一约三会一队”全覆盖。加大新乡贤的评选表彰力度,评选新乡贤26位。全区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文明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启公民道德建设新征程,奏响精神

文明建设新乐章,全面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竞争力。

深化文明村镇创建 用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市以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移风易俗工作为抓手,注重内涵提升,不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推动乡村文明行动由“景美”向“德美”延伸,“面子”与“里子”并进,换“新妆”与换“新风”共融,用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一、坚持造“全景”而不搞“盆景”,以战略的统筹的眼
量科学谋划乡村文明行动
一是一次规划、稳步实施。
    按照2015年制定的“美丽乡村”五年打造计划,因村而异,循序铺开、梯次推进,截至2019年,共打造美丽乡村643个,全市90%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标准,预计到今年年底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二是整合资金,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建立并完善了“一揽子”资金统筹投入机制,整合全市所有涉农资金,通过市镇财政补助一部分,村里自筹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企业赞助一部分,分渠道统筹资金集约投入,
2019年每个示范村庄投入涉农财政资金20万元,有效保障乡村文明行动工作持续推进。

三是加强督导考核,强力推进。
    成立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指挥部,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市委副书记担任第一副组长,明确各镇街区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把乡村文明行动工作纳入全市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和“惠民利群”实事,将工作目标量化、细化、指标化,每两周调度一次,每半年组织一次各镇街区现场观摩,现场评议打分,排序通报,同时采取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的方式加强督导,真正让乡村文明行动落实、落地、落细,打造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二、坚持既要“美景”更要“美德”,促进农村“外在美”
与“内在美”相融共生
一是推进环卫一体化。
    建立村镇两级保洁队伍750支,配备保洁员2700多名,以覆盖半径划定服务区域,建立起“村收集、镇压缩、市处理”的规范化、网格化、常态化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垃圾日产日清,从根本上解决了镇村卫生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二是推进移风易俗。
    建立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了《我市村规民约》,下发了“移风易俗倡树新风”倡议书和《我市农村红白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实现了红白理事会组织村村健全、婚丧嫁娶制度纳入村规民约两个“全覆盖”,推广村级祠堂、红白事多功能厅和“流动酒席”,全市80%以上

的村庄建起“红白事多功能厅”。对红白理事会成员上榜公示,

定期组织专项培训,推动理事会人员固定化、专业化,办事流程简便化、规范化。
三是创新用活四德榜。
    层层选树身边典型,评选各级道德模范和“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5900余人。不拘一格建设“四德榜”,镇村倡导什么就在镇村表彰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在榜上表彰这方面的典型。目前“四德榜”建成率达到100%,近4000名红白理事会成员、移风易俗典型上榜表彰,累计表彰各类先进41.6万人次,上榜人数占村庄总人口数的70%以上。
四是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监督作用。
    在交通主干道,以核心价值观、乡村文明行动和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打造提升乡村文明示范路230公里,建设大型公益广告80处、小型公益广告390处、景观小品163个,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熏陶。
三、坚持既完善“场所”又丰富“活动”,促进农村文化
生活丰富多彩一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建设。在对全市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文化基础设
施实施提档升级的基础上,以打造特色品牌为主线,制定《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意见》,高标准打造我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镇街被列为试点镇街,目前全市新时代

文明实践站建成50%以上,预计年底建成80%以上,以“派单+

点单”“会场+现场”“线上线下”等方式整合全市资源,组织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乡土文化人才、产业带头人等围绕理论政策宣讲、人文关怀、技能培训、讲文明树新风等主题开展相关活动,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农村扎根落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实现“道德教育村村有”。
    开展道德讲堂活动,让群众经常性接受文化熏陶。在村庄主干路临街墙壁、文体广场等位置绘制文化墙20余万平方米。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帮助群众改善居住环境、改进生活方式、提升文明素质。围绕困难群众所急所需,开展“四关爱”志愿帮扶活动,让群众感受到社会温暖。
三是实现“文化活动村村有”。
    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经费、有器材、有带头人的“五个一”工作标准,在农村大力实施“文化活动村村有工程”,确保群众文化生活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有成效。持续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每年送戏、送歌舞下乡200场以上,送电影下乡8784场,举办全民健身、文明创建、文化展示活动百余场次,参与群众10余万人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汇聚合力、增添动力。
【来自:头条号 如来写作网,QQ3231169】

文艺微党课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为切实增强传统党课的通俗性和普遍性,大力实施“新时代宣讲师”计划,我区立足全国微型党课发源地和公共文化服务全省第一的优势基础上,创新打造文艺微党课,构建大师课、区级精品课、基层普及课三级课程体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插上艺术的翅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是连线高端资源,以“大师课”打造文明实践新能级。
    依托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音乐中心落户的资源优势,策划推出“大师课”,让文明实践有影响、有品牌。积极对接艺术大师,通过“大师课”让广大群众在高雅艺术的熏陶中参与文明实践。如响乐团,举办了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首堂音乐党课,吸引线上线下40余万人观看,在全社会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引领力。此外,通过在基层建立文艺微党课基地,不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能级,如建立小提琴艺术馆,建立“小友友”大提琴社团,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助推乡村振兴。
二是借力本土专家,以“区级精品课”激发文明实践新活

力。

充分发挥在鄞高校新时代文明实践联盟作用,组织区内外

专业文艺工作者围绕重大主题和中心工作开展专题创作,推出一批“区级精品课”,用文艺的形式赋予传统微型党课新形式、新内容。组建文艺微党课高级讲师团,首批成员15位,带着《经典歌曲里的中国梦》等20堂精品课程,开展线上线下的示范宣讲50多场,吸引听课人数达10余万人次,深受基层的欢迎。
三是深挖草根力量,以“基层普及课”引领文明实践新风

尚。
凝聚基层草根文艺志愿者力量,以音乐、舞蹈、朗诵等多

种形式传播科学理论、讲述奋斗历程、引领文明风尚,形成一

批“基层普及课”。如在镇街、企业、村社挖掘草根名嘴、民间艺人等,组建21支文艺微党课草根宣讲队伍,以三句半、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创作《春越来越近》《映山红》《我们不能回家》等文艺微党课作品157个,深入农村文化礼堂、说事长廊、企业文化俱乐部开展宣讲近70场,吸引群众1万余人次。“基层普及课”通过“可长可短、可组可分”的灵活方式,把时代大主题切换成文艺小节目,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宣讲,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以文艺微党课新载体掀起了基层文明实践的新风尚。

望闻问切开创文明实践新疗法

    “望闻问切”是中医问诊的基本方法,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仍旧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县卫生健康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依托县卫健委牵头管理,立足队伍主体结构为县级各医疗单位优势,全系统组建了一支由214名党员医务工作者、卫健政策宣讲员和优秀卫健工作人员组成的卫生健康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将“望闻问切”四诊工作方法创新运用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当中来。
“望”——“看望”
    伴随着近两年二胎政策的开放,许多家庭增添了孩子的欢声笑语,但在这之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失独家庭显得越发冷清。为了让这些失独家人不再孤单,县卫生健康分队携手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志愿者,围绕“暖心家园”项目开展了一系列关爱失独家庭活动,春节送春联、红五月踏青行、端午插花会……让家不再孤单。近日,为了让全县特殊家庭都能过上一个吉祥安康的中秋佳节,县卫生健康分队在全县推开计生特殊家庭“迎中秋·庆国庆”走访慰问活动,节日前夕,全县共走访慰问计生特殊家庭86户,上门入户送去中秋节日慰问品258份,同时

为大家送上节日的美好祝福。加强失独家庭联络全覆盖,对所

有失独家庭建立“3+1”联络机制,即每户失独家庭确定一名计生联络员,一名专属家庭医生,及一名文明实践志愿者,积极了解失独家庭各项政策的落实,关心他们的身体及心理的健康。
“闻”——“听闻”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但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父母的庇护,县卫生健康分队俯身倾听孩子的需求,为他们撑起了一把遮风挡雨的文明实践大伞。为保障孤儿健康成长,县卫生健康分队深入到13个乡镇和县福利院开展“明天计划”孤儿健康体检活动,为全县23名散居儿童和福利院22名孤儿进行健康体检,鼓励他们热爱生活,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社会作贡献。通过体检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进一步掌握孤儿的身体健康状况,为孤儿的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及治疗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也让这些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孩子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明天计划”将持续为更多疾患孤儿提供有效帮助,为他们换回一个可以期待的明天。
“问”——“询问”
    县卫生健康分队依托该县“健康大讲堂”“民嘴讲堂”“同心服务队”等平台,以及各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深入机关单位、乡镇村居(社区)、学校,以一线抗疫故事等为主要内容,以传承劳动精神为核心,广泛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引导群众感受医者仁心精神。在圩镇街区、村庄广场等公共场

所组织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义诊答疑等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提

升群众的公共卫生安全观念、健康保健及疫情防控意识。5月

12日,为庆祝国际护士节,县人民医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小分队深入万合镇集义村开展“送医送药下乡、健康促进义诊”活动。共免费体检272人次,现场解答咨询321人次。5月29日,该县卫生健康新时代文明实践分队在县城人民广场开展第33个“世界无烟日”暨“保护青少年远离传统烟草产品和电子烟”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接待群众现场咨询150余人次,免费体检190余人次。
“切”——“切身”
    新时代文明实践,不仅要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要服务志愿者自身,让志愿者们切身得到精神洗礼。县卫生健康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组织卫健委机关全体机关党员志愿者开展“忆党史、当先锋”系列专题宣讲活动。县人民医院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先进基层党支部和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及“学习强国”学习标兵表彰活动;县妇保院志愿服务小分队组织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观看党员电教片,赴马家洲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学习,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洗礼,党支部书记戴宇晓上了一堂以《共产党员应打磨好“底色”亮出“本色”》为主题的党课,教育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党的先进性,不忘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

三个到位全力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我县被列为全国5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试点单位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坚持边实践边探索,通过“三个到位”全力保障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新路径,加快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特色化。
体制机制健全到位,构建工作落实网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出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深化拓展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确立县委书记任文明实践中心主任、乡镇及村党组织书记任文明实践所、站负责人,明确职责,压实责任,真正打造成基层组织建设“书记项目”。
二是坚持高位推动。
    建立县领导和县直单位联系包保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责任制,县四个班子领导各联系包保一个乡镇。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纳入文明创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考评内容,定期召开工作推

进会、调度会,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有力有效开

展。

三是打造三级阵地。
    县委、县政府统筹安排使用800万元文明创建工作资金,并每年给予90万元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专项经费支持。有效整合人员、平台、项目等资源,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所、站建设全部实现有标牌、有场地、有队伍、有制度、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七有”。截止目前,全县共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15个,初步形成“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
服务队伍组建到位,注重发挥主体作用。
一是建强县志愿服务总队。
    县党政主要负责人任县志愿服务总队队长,同时设置完善“20+N”支以机关党员干部为主的常备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全县县直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组建率达100%,在职党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达80%以上。
二是组建群众身边志愿服务队伍。
    乡镇、村(社区)吸纳本地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五老”人员、新乡贤、创业还乡人员、群众性活动带头人,组建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支队、小分队,目前全县登记在册志愿者队伍1451支,注册文明实践志愿者10万多人。
三是充实专业宣讲队伍。

组织由领导干部志愿者、县委党校老师和乡镇宣传委员组

成的专业宣讲团及以“五老”、“五青”为主体的专业志愿服务宣讲队357支,深入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文明实践所(站)开展宣讲215场次,参与群众42000多人。
服务群众精准到位,扎实开展实践活动。
一是推深主题志愿服务。
    开展“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215场,邀请知名专家开展“理论专家下基层”活动,参与群众10000余人。
二是做实普惠性志愿服务。
    以创建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为契机,开展“我县是我家”志愿服务活动,组织10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文明单位进社区、包保街区集中志愿服务活动。以强化移风易俗成果为抓手,开展“道德讲堂”、“我们的节日”等活动179场次,中宣部第19期《学习与思考》刊发我县传承发展乡贤文化调研文章,对我县工作予以高度评价。新时代文明实践“三下乡”形成常态化机制,文艺演出小分队、送春联“轻骑兵”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417场次。
三是创新特惠性志愿服务。
    着眼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特困群体,组织实施关爱弱势群众、扶贫帮困“一对一”“多对一”志愿服务31829人次,不断满足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四是配送个性化志愿服务。

根据群众点单,文明实践所(站)为群众配送“送戏进村”、

“田园旅游”、“科技培训”等项目,使文明实践活动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来自:头条号 如来写作网,QQ3231169】

六进农家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我县紧紧围绕“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这一目标,致力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紧贴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五项内容,扎实开展“六进农家活动”,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巩固全县思想阵地。
一、讲政策进农家
    全县200余名理论宣讲志愿者组成板凳宣讲小分队、草根宣讲小分队,将基层宣讲活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盘活用好阵地、人员各类资源。通过日常项目“定单制”、重点服务项目“派单制”和群众需求“点单制”,充分发挥理论宣讲志愿者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让党的最新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截止目前,共开展理论宣讲500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0万人次。
二、传技术进农家
    发挥各单位在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邀请农业技术相关专家,按照“一帮一”原则,对各单位对口帮扶的贫

困户,重点围绕送种、养、技术情况,采取结对帮扶方式开展

志愿扶贫行动,进一步提高扶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截止到目前,共开展农业技术下乡活动40次。
三、树模范进农家
    自2017年开展“三奖评”活动以来,共评选出4149户典型户,累计发放奖金207.45万元。2018年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传播好家风、传承家庭美德为目标,在10个乡镇83个行政村开展“美丽庭院”“孝心儿女”评选活动,截止目前,共评出“美丽庭院”典型3600户,“孝心儿女”(家庭)1800户,设立“红黑榜”,红榜展示好邻居、好媳妇、优秀志愿者等典型风采,“黑榜”警示不文明的人和事。
四、献爱心进农家
    各级文明单位与各实践所、站结对共建,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通过点点滴滴,温润群众心灵,传递向善爱心。发改局志愿者开展“寒冬送温暖把爱带回家”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平洋镇双山村志愿者疫情期间为群众代购生活必需品及药品;宣传部志愿者开展“云销售‘爱心助农’鸡鸭蛋”行动等。截止目前,共开展爱心进农家活动353次。
五、送文化进农家
    以农村、社区为重点服务区域,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开展针对性服务,结合节庆文化,采取送歌舞、送春联、送图书、送电影、送戏剧、开办剪纸培

训展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

积极作用,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有效实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截止到目前,共开展文化惠民活动70余场次,为全县广大群众分享丰富的文化“大餐”。
六、倡新风进农家
    破除奢侈浪费、互相攀比的不良习气,坚持创新理念、弘扬时代新风,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引领文明新风尚。“婚事新办”,让文明减轻负担。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以茶话会、集体婚礼等形式代替传统婚宴,引导农民勤俭节约,倡树文明新风。三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婚事新办的茶话会10余次,组织集体婚礼、相亲会、职工联谊活动3次,涌现出不办简办婚礼的农民典型
20对。“集体升学礼”,让新风尚成新常态。在每年的“学子宴”高峰期,全县90个道德评议会、各村两委干部、帮扶责任人积极入户宣传,耐心做好学生家长思想工作,号召不办升学宴,两年来,对1635个毕业生家庭实现入户宣传全覆盖,不办、简办家庭占总数的93%。“引导教众凝聚群众”,广泛汇聚各方力量。采取常接触、真服务、送文化等措施,建立三级书记定点联系、党员干部定向联络等机制,引导信教群众爱国爱社会主义,与党同心同行。“文明积分制”,让有德者有得。探索建立乡风文明“积分制”,对于在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特别是移风易俗工作方面作出表率的家庭、先进个人可以给予相应奖励,让“文明分”有效促“文明风”形成。

四举措点亮群众新生活

    我县强有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压紧压实责任,开展“讲、评、帮、乐”等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思想、送文明、送服务、送欢乐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本着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在常态化、长效化上下功夫,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大力培育文明乡风,创造激发文明实践的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浸润百姓生活,全力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百姓家门口的服务中心、文明中心、信仰中心。
    “讲”,就是结合理论宣讲活动,组织志愿宣讲队伍,以讲堂或入户的方式,讲理论、讲政策、讲文化等。“评”,就是开展一系列“最美人物”评选活动,整合评选出来的道德模范、乡贤、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身边好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帮”,就是结合“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家庭邻里关系,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孤残老人,引导形成邻里互助、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乐”,就是结合“文化惠民”工程,利用新时代文艺轻骑兵,培育挖掘

基层文化人才,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活跃繁荣

基层文化生活。乡土宣讲,“讲”出百姓的民心梦想统筹整合体制内外两方面人才力量,一方面拓展行政组织
人才组建“县委宣讲团”,另一方面组织乡土能人组建百姓宣讲团,开展政策、文化、理论、法律等各种内容的“微宣讲”活动。以忆经历、谈感受的讲述使宣讲变得生动形象、更接地气,宣讲具“乡土味”,效果更“润民心”。组织百姓宣讲团、社区书记、村支书等深入社区大院、居民家中,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等相关内容用拉家常、讲故事、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给百姓,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的“红人”。常用百姓身边的、鲜活生动的事例弘扬在平凡岗位上追逐梦想的先进典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党的方针、政策,让群众更容易接受理解。在宣讲活动中采取互动化形式,采取现场观众说与宣讲专家讲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改变单向讲解的灌输式宣讲,通过现场互动,先让观众从生活、工作、家庭、社会中的所见所闻等直观感受,同时把群众请上舞台,把舞台让给群众、把话筒交给百姓,让群众将深奥的“官方话语”翻译成生动地“群众语言”,用老百姓喜闻悦见的方式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大家真正听得懂、感兴趣、用得着,让新思想真正打动人心、洗涤心灵。
红黑张榜,“评”出乡亲的道德新风

结合道德“红黑榜”和“善行义举榜”等设置和张榜,大

力选树全县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最美”人物,在“评”上出实招,组织开展道德评议,举荐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褒奖善行义举,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家风家训”等评选活动,广泛在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先进事迹巡讲巡演,通过感恩教育、孝道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农村群众向善向上、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等“最美”社会风尚。
    对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在“红榜”张榜表扬,凝聚正能量,集中公示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庭院整洁、移风易俗等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而违反移风易俗相关规定的,则列入“黑榜”,教育警示反面典型,曝光不遵守村规民约、破坏公共财产、不孝敬父母、大操大办等现象。在评定“红黑榜”过程中,由党员组长推荐或自荐确定候选人,红白理事会逐一核实,再公开投票评定上榜的人和事,确保“红黑榜”公信力。
    “红黑榜”就像一个道德的“风向标”,让更多村民明白,文明办好事才叫素质高。让群众了解什么值得大力提倡、什么应该及时摒弃,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不办的新观念深入人心,崇德向善、节俭朴素、文明环保成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风尚。
志愿服务,“帮”出群众的真心实意
以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为单元,以志愿服务为基本

形式,重点组建好专家队伍、专业队伍、村(社县)志愿者队

伍、“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宣讲队伍、先锋宣讲队伍等五类志愿服务队伍共20支志愿服务
队。

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吸纳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五

老”人员、先进人物、文艺志愿者、创业返乡人员等积极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农技服务队组织农业技术志愿者,为群众开展果树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等技术服务,文化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活动,普法志愿者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志愿服务活动,卫生系统干部、医生、护士等,开展医疗常识、养生保健、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助残”志愿服务支队组织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开展残疾人康复医疗服务、贫困慰问……通过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特色志愿服务促进文明实践活动形成品牌。
    在“帮”上求突破,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深入群众,实现群众需要什么,志愿服务就提供什么。“有哪些需求,就提供哪些服务。”始终把化解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忧心事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落脚点,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现实需求。结合“三问”做好“供需”结合,搭建志愿服务项目库和需求库。主动征求群众的诉求和意见,不断丰富志愿服务“菜单”。同时建立健全需求对接制度,做到精准服务,为群众的“需求侧”和文明实践“供给侧”

架起桥梁。
文艺播种,“乐”出村民的幸福欢悦
    依托“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围绕春节、元宵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等节日主题,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把党的方针政策融入到汇演节目中,在说唱中细数变化、讲述新时代故事。同时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经典诵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以实践站(所)“搭台”、基层群众唱戏”的做法,让广大群众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角。在“乐”上做文章,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把“送文艺”变为“种文艺”,为基层群众带去高品质的精神“享受”。通过文明礼仪、中华传统美德、移风易俗、卫生环保常识、交通安全知识的文艺宣传,群众的素质大大提升。同时还依靠村级实践站所建起了合唱队、健身队、腰鼓队、器乐、太极拳等各类居民活动团队,强化催生群众的文体活动创编能力,极大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邻里之间的交流多了,亲情氛围更加浓厚。

创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样板

    人因思想而伟大,国因思想而强大。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必然选择,也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战略举措。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上来,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重要工程来抓,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开创新局。
    让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走进基层、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群众,是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去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有关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创新工作,强力推进,截至10月底,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个,实践所167个,实践站3261个、占行政村居总数的83%。今年以来,已开展理论宣讲、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方面志愿服务活动7000多次。然而,对标中央、省委要求,我们仍有问题不足,必须不断总结

提升,科学谋划、统筹兼顾,推动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往实里做、

往深里走,在探索工作路径、推广成功经验上下功夫,在进村入户见人走心上下功夫,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创出经验、走在全省前列。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既是文明创建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更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一职责决定了它是统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定动作、重要抓手,是文明村镇创建的必要条件、首要任务,我们必须围绕这个定位来谋划安排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要准确理解把握好新与旧的关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是新瓶装旧酒,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依托文明实践中心,把文明村镇创建、农村环境面貌和移风易俗等工作有机整合,是对过去工作的延续和提升。要准确理解把握好虚与实的关系。更加重视思想强农,通过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好信仰信念问题,抓好社会风尚建设,注重思想政治引领,不断提高群众思想政治觉悟,提升文明素养,展现良好精神风貌。这也是我们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任务。要准确理解把握好创建活动与文明实践的关系。把文明实践有关要求融入到文明村镇创建中,用文明实践引领文明创建,通过创建活动促进文明实践。
    建是基础,用是关键,建设就是为了发挥作用。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就要延伸到哪里。作为一项全新课题,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无既定模板、无标准答案,“工

作见实绩实效”成为“答卷”精彩与否的重要评判。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对应群众需求,充分利用好实践中心、所、站,规范做好“规定动作”,创造性展示“自选动作”,通过“讲评帮乐庆”等形式,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上想新办法,在发挥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作用上有新进展,在统筹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效能上有新突破,在精准化常态化做好群众工作上拓展新途径,在打通宣传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有新成效,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力戒形式主义,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有认同、愿参与、真点赞。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方面,要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委工作部署要求,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建设路径,着力打造一批实践中心建设先行点、示范点,力争年底前实现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另一方面,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积极破解体制机制方面的难题和障碍,真正把队伍建起来、阵地用起来、活动搞起来。要与精神文明创建、文明单位评比、意识形态紧密结合,把志愿服务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探索建立宣传文化系统,文明委成员单位两个层面的工作责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22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