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文2350字)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隆务古城有一条各民族共居、多宗教并存的老街。19世纪80年代,随着茶马古道的兴盛,来自藏、汉、回、土、蒙古、撒拉等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各族商户,在这里汇聚成一个祥和兴旺的商业区,形成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一大人文景观。
    ***总shu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趋势,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shu记总结我国民族工作宝贵经验时再次强调,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大势,准确归纳了新中国民族工作的一条鲜明主线,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最终形成了今天56个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各族人民在血与火的共同抗争中,血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心贴在一起,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成为各民族普遍认同的道义和归属。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将各民族解放纳入中华民族解放的全局中,团结带领各民族,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号召“团结中华各民族一致对日”,提出“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建立起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彻底消除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前所未有地激发了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毛泽东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号召下,党和国家先后派出访问团、民族贸易队、医疗卫生队等,到民族地区进行慰问,帮助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还组织由边疆少数民族人士组成的参观团、国庆观礼团,到北京和内地参观。这种“派下去、请上来”,一来一往,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30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