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亚凡:从人与自然统一性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全文2917字)

孟亚凡:从人与自然统一性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趋势的自觉顺应和深刻把握,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回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文明兴衰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些思想蕴涵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天然的一致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和自然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两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二者是内在的和动态的。人的诞生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人首先具有的就是自然属性,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这就决定了人不可能游离于自然界之外。但是,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种双重生命存在,即主观上人是作为自身存在的,客观上又存在于自然无机条件之中。而实践作为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使人能够对自然界提出要求,并凭借自觉活动扬弃自然界的规定性,从而使自然界具有了属人的性质,同时人的存在也具有了自为性。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实践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具有了社会性。由此可见,自然界是人存在的母体,是人实现自我的基础,是产生社会的前提。自然界本身的规律是人的活动的客观前提,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可能性是人活动的最后界限。

自然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但是前提却不等同于起点。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只有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资料时,人才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也正是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人才建立起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的人化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同一个过程。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不仅要把自然的客观规律纳入人的意识之中,还要通过实践自身活动实现对自然的改造、占有和享受,不断确证和充实人的本质力量。由此,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形成了既依赖又超越的双重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中,人和自然呈现出非线性、多维度、开放式的历史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在的自然具有了属人的性质,获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45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