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全文2151字)

发展产业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确保社会发展内在张力的重要举措。然而,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是历史性与时代性并存互构的现实问题。一方面,由于“重城轻乡”以致乡村振兴的基础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多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还未能根本性改变乡村社会的既定格局。因此,要进一步厘清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为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一、缺乏“人气”,是乡村发展之困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人气”则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及走向的核心指标。所谓”人气”,就是指属地范围内人口的活跃程度。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属地范围内劳动力人口、消费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比例;二是属地范围内人口参与物资生产、供应和使用及相关信息交换的频率、广度与深度。一般而言,二者的数值越大,该地的人口活跃程度就越高,“人气”就越旺。但目前是,乡村社会较为缺乏“人气”。一是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双重驱动下,乡村主要劳动力人口和消费人口选择向城市流动和主动城镇化,乡村常住人口数量下降,人口结构也呈现以老龄化、低龄化与妇女为主的极化特征;二是乡村人口参与物资信息交换的活动多数发生在城市,发生在乡村属地的很有限。正因如此,乡村社会发展面临着缺乏“人气”的困境。一方面乡村社会发展生力军人口大量外流,不仅带走乡村社会的生产消费能力和市场交换要素,而且使得乡村社会逐渐降低了农业发展的优势;另一方面乡村社会自我发展能力的弱化与萎缩也阻滞外界市场要素进入。在这双重因素作用下,现有的乡村社会也呈现两大特征:一是乡村人口的弱势化和贫困化,其在教育程度、生产技能、经济条件和发展观念等方面处于偏低水平,束缚其参与市场信息交换活动;二是乡村社会发展的空间封闭性与单极化取向明显,尽管“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乡村的交通状况,但地理位置偏远的客观实际、城乡人口要素交流次数低等,使得乡村社会发展似乎陷入与城镇市场相脱节的单极化发展困境。二、培育产业,凝聚乡村振兴“人气”有鉴于此,实现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4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