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珐华技艺 着力打造“珐华之都” ——晋城珐华器核心价值挖掘与产业化发展路径的调查与思考
◎? 郭马军珐华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朵亮丽奇葩,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存世时间短,艺术造诣高,断烧时间久,历史记载缺失,复烧难度极大。晋城作为珐华的源起之地,在中国珐华的历史传承和定位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晋城多家企业进行了复烧试验,其中以高平朝元晋艺有限公司张勇勇为典型代表的研究团队,在技艺、造型、釉色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作品受到中外艺术家的高度肯定。市城联社珐华课题调研组对珐华的历史源流、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摸底和调研,提出了支持珐华产业做大做强、致力打造中国“珐华之都”的对策建议。一、珐华的历史源流、发展与现状珐华是以蓝、黄、绿、白、紫等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器,主要有瓶、罐、钵类的日常用具以及造像、建筑构件等类型。珐华是在琉璃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诞生于元代山西潞州、蒲州、泽州一带。它上承唐宋三彩余韵,多用于宗教场所,因其华美庄严,故以“珐华”名之。珐华源起于山西,兴盛于山西。元代,由于社会尚蓝风尚以及与伊斯兰地区的密切往来,翠蓝釉陶瓷得到进一步发展,山西地区的民窑出现了低温釉陶瓷的新品种——珐华器。明代,山西珐华器发展达到鼎盛。表现为产量大大增加,釉色多以蓝色为主色,应用范围从建筑脊饰扩展到器皿上。烧制工艺技术趋于成熟,釉层变得清澈明亮,透明度很好,基本上不剥釉。其中以泽州(今高平、晋城、阳城)一带出品最精,最负盛名。珐华器因其精巧玲珑,华丽活泼,观赏价值和陈设价值很高,景德镇、河南、陕西等地开始仿造。到清雍正年间,随着宫廷流行器物风格的转变,珐华逐渐停止烧制,制作技艺随之失传。在珐华器短短三四百年的发展史中,其生产和制作水平达到了空前高度。相较于琉璃,珐华通过独特的立粉技法形成强烈的立体感,再辅以平涂、镂空雕刻、贴塑等手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综合装饰艺术。在彩釉上,突破了琉璃单调的黄、绿色系,呈现出蓝、紫、白等丰富的色彩,以蓝紫最为显著。艺术风格上,珐华以北方民间文化为主体,融汇了佛道儒等多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珐华以其复杂特殊的工艺、纯净明丽的色彩、典雅古朴的造型以及高贵素雅的艺术气息,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朵绚丽奇葩。近十年来,以乔加胜、张勇勇、乔香平等为代表的一批工匠艺人致力珐华复烧研究,攻克多项技术难关,不仅让珐华这朵陶瓷“奇葩”重见天日,而且在技法和艺术上创造了新境界、新高度,开启了当代中国珐华的复兴之路。1.续写千年传奇,高平珐华闪耀国际文化舞台。2008年,高平艺人张勇勇开始筹备复烧珐华器,2016年,发起创建朝元窑。2017年5月,张勇勇团队基本调制成功珐华釉色。2017年8月,高平珐华器亮相第三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获得“神工杯”银奖。2018年10月,第五届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上,张勇勇团队创作的珐华牡丹璎珞纹梅瓶作为国礼赠送给与会各国政要。2019年11月,在安徽蚌埠举行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中外文化交流高级别会议上,高平朝元晋艺珐华举办“传承与创新——珐华技艺复兴成果发布”,标志着失传近300年的珐华釉烧制工艺成功复原并已经走向世界。2019年山西省第四届文博会上,珐华器再现光彩,被省委书记楼阳生赞誉为“山西三宝”第一宝。2.致力传承大业,“乔氏法华”重新绽放异彩。2009年,“乔氏法花”第十三、十四代传人乔家胜、乔香平在历史记载缺失,技术资料空白的情况下,挖掘整理“乔氏法花”技艺,恢复“法花”烧制,失传已久的“乔氏法华”陶瓷手工技艺再现于世。2011年,“乔氏法华陶瓷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乔加胜被授予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陶瓷艺术大师”的称号。3.强化自主创新,珐华技艺再攀新峰。朝元晋艺在恢复珐华釉基础上,至今已研发出50多种不同釉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52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