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重庆在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中,需要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以数字产业化为引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既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做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改造。一是加大5G、千兆光纤宽带、空间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空天地一体化信息高速公路。二是持续推进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超算中心、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等存算设施建设,加大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低空无人机通用航空物流网络等试验设施建设,强化数字产业化创新支撑。三是加大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全要素连接和资源优化配置,以数字化手段降低企业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环节的试错、转换和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四是推动NB-IoT、e-MTC、RFID、GIS、北斗卫星定位等技术在城市交通、电力、水利、市政、卫生等领域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发挥技术溢出及催化效应,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以数字产业化为引擎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当前,我市传统产业仍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面临产品迭代不快、综合效益偏低等问题,需要通过数字产业化发展帮助传统产业建强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拓展生态链,进而在产业存量中做大经济增量,做大做强传统产业。一是优化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进一步提升数字产业化发展能级。二是以数字产业化为契机,加快培育一批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市场主体,面向传统产业提供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检验检测认证,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设计等专业化服务,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三是充分认识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初期的市场失灵问题,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数字企业面向实体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服务。
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一是围绕数字产业化发展,搭建一批国家级高端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增强5G/6G网络、集成电路、知识工程、跨媒体智能、多维数据分析、认知计算、类脑计算、智能语言处理等数字产业化领域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二是面向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重点突破先进感知与测量、高精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建模与仿真、工业互联网安全等关键共性技术,集成应用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等技术的成套装备及智能化生产线。三是支持数字经济企业和实体经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机构,联合开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化工及新材料等支柱产业中的应用和集成创新,加速数字产业化技术向实体经济企业输出。
优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要素资源配置。近年来,数字产业化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重视,纷纷出台扶持政策,使得数字经济产业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集聚了大量的优质市场主体、资金和创新人才,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造成了一定影响。为此,要以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为着力点,做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发展。一是通过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发行“云量贷”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将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纳入免税范围,降低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二是建立人才跨界流动机制,引导数字科技人才在数字企业和实体企业间有序顺畅流动,有效解决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瓶颈。三是推动互联网企业和制造企业数据平台对接,有效整合生产侧和消费侧数据,在为数字经济企业提供数据价值挖掘新应用场景的同时,利用数字企业的数据运营能力帮助实体经济企业加快实施数据驱动型生产。
强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安全保障。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离不开互联网平台载体的支撑,离不开新应用场景的融合创新。数据的采集、平台的运用、应用场景的开放也带来了信息及网络安全风险。一是加大安全边界泛化程度,提高架构安全的一体化安全能力,重塑网络安全生态,加速形成智能安全防御能力。二是推进网络安全地方立法,落实网络安全“三同步”要求,开展网络安全前置审批。三是重点强化5G、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车联网、空间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的网络安全保障。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实现数据汇聚、整合与处理、挖掘分析、共享以及管理与治理全过程的安全防护。四是大力推广安全可控软硬件产品和技术,强化安全可信的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构建主动免疫、积极防御的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74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