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名师工作室(戴慧教授主持)集中培训已经告一段落。与各位优秀的学员相比,感觉自己落伍不少。知不足而后学,学而后知不足。在各种高等级的公开课、展示课上,大家都被执教教师的精巧的教学设计所折服。
那么,这些课的精巧设计到底是如何诞生的?肯定大家跟我一样都有此疑问。也听了很多专家的讲座,但让我印象较深的还是最近读了北京十八中学宁鸿彬的一篇文章。宁老师的观点视角独特又接地气,读来之后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借宁老师的文章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巧妙”设计的要求
“巧妙”有两个维度的要求。一是对设计本身的要求:其一是遵循学科教学客观规律和体现学科教学的本质;其二要简单明快,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易于接受,易于理解。
二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其一是基础条件(不再赘述,尤其是教师的视野和生活体验);其二是实践条件,尤其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思维。即在已有的条件中进行创造性和突破性的发掘。创造性思维中的发散思维和灵感思维对巧妙设计的作用尤为明显。尤其是发散性思维中的非单一性、非固定性、非习惯性的特征对精巧教学设计的生成有决定作用。
二、“巧妙”设计的实践
1.“求异”思维:就是要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向来思考问题,做到吃透教学内容,敢于突出常规。善于想人所未想,察人之未察。
2.“求变”思维:就是在设计时,不墨守成规,既不受传统认识所局限,也不受现代已知所束缚,而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需求出发,从辅助学习出发。改变思考方向、改变思考角度、改变思维定势,依据时、事、势灵活处理。
3.“求新”思维:就是要突破常规,从学生立场设计,比如要立足学生兴趣点,注意“最近发展区”的界定,努力探索知识的空白区、易混区、师生认知交汇区,淡化学习的应试性特征。
一篇好的教学设计除了有科学的认知,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历,我们现在缺的可能不是认知,而是讲认知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这种迁移转化正如学生学习一样,需要能力的提升!大家觉得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gongwen.com/87154.html